【内容摘要】当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为观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原”,重视起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大特征,重视读、重视问、重视悟、重视“化”,高效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就一定能构建起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现代文阅读教学
当前,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为观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原”,重视起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大特征,重视读、重视问、重视悟、重视“化”,高效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就一定能构建起来。
一、何为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落实到语文学科,国内著名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之川认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涉及多个层面,具体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他还指出,不同的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侧重点也要不同。在高中阶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所在。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和现代文阅读教学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要素;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目标;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来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这一学科人文特质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承与理解侧重于我们的身份归属问题,是汉语作为我们母语学科的题中之意。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必须做到将两者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带来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落实到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创造性和个性化等。具体要做到重视整合和积累;重视感受和鉴赏;重视思考和体悟;重视发现和创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现代文阅读高效课堂。
三、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路径探究
1.重视读,让学生有效掌握“语言建构与运用”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离开阅读谈语文的学习,会让语文学习成为无根的空中楼阁。作为比较常用的阅读方法,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的诵读对于加深对现代文的理解非常有益。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的作用。不少散文,都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饱含作者所见所思所想。利用诵读,一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中字、词、句,同时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容易受句子的感染,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非常有好处,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诵读还能引导学生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情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以耿林莽的《竹叶吹梦》“你常常被一根竹子摇醒,风把梦从竹枝上扫落,似残露一滴。这是竹叶子的梦,还是你的梦呢?露宿街头的打工仔乔迁之喜,打到了这片竹林。这里没有市声喧嚣,没有子夜车轧破梦的幽深。风与竹叶簌簌的私语,如细雨沙沙,又引来乡悉的回声:竹林滴水,一个小男孩仰起瘦瘦的脸,承受清凉水珠,解渴的一粒”这一段为例,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看到其中的动词“摇”、“扫”、“打”、“承受”等字用得非常精妙,细细品味之下,还能发现这些动词之外更有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这些结合在一起,将梦的虚幻缥缈、竹林过风的不着痕迹表达的优美、深沉,并透露出一股艺术之美……
2.重视问,让学生有效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问题教学是现代文阅读的常用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具体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零散化,必须要重视问题的整体架构和梯度设计,可以设计问题链作为依托,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任务。以一篇外国小说《品质》为例,小说写了一个鞋匠之死,教师如何才能用问题教学串联起这一阅读课堂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小说三要素”的知识来统领问题设计。如,可以设计鞋匠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全文中我与鞋匠有几次见面?鞋匠都有什么样的表现?鞋匠的背后是什么,与文章的题目有关系吗?这样的问题教学,既契合了小说文体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鞋匠这一形象背后的东西,同时还能兼顾小说内容与语言形式。
3.重视悟,让学生有效领会“审美鉴赏与创造”
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形象,同一段语言,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往往会有千差万别的认识。新课改理念认为,现代文阅读教学还要摆脱教师阅读与理解的窠臼,教师必须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读、学生探究,最后在阅读中获取个体感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作者故乡难回的惆怅?只有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切身体会一个回家、在家又离家的飘泊者,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引导之下的学生,学生“感受”自然不一样,但这都是他们个体的感悟。当然,学生的感悟必须植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本内容,脱离文本的胡思乱想,并不能带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5.
[2]張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 .
作者简介:王璇(1984.11-),女,汉族,新疆哈密人,现任教于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