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士颖
摘 要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模块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采用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具备独立分析建筑结构工程抗震问题的能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抗震教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072-03
1 课堂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特点 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公式、规范条文多,内容较抽象[2]。课程中存在较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单自由度、多自由度结构动力反应分析和相关的动力反应方程的建立等。教材中引用大量规范条文,而学生不知从何而来,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抗震构造措施及抗震设计内力调整等。有些教材中规范条文抄录不完整,而学生不知道如何查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束手无策。
2)涉及学科广泛,理论基础知识要求高[3]。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其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理论力学、建筑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较高。
3)缺少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课程开设在毕业设计前,一般不安排抗震小课题。实践环节缺失,而学生后期毕业设计涉及很多抗震设计知识,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开展。
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内容多,学时少。对于抽象、难懂的抗震理论知识,教师大多还是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积极性。
2)涉及专业基础课程较多。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来不及消化这么多基础知识,在课程开始就可能失去学习兴趣。
3)学生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相对较难,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找实习单位,无心学习;课程讲授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相关的时间练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应用,很难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特点以及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枯燥的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如何一改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知识讲解的通俗易懂。本文对以下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探索。
2 优化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涉及学科知识多,内容又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点,加强与各学科教师间的联系与沟通,压缩重复性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讲解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之间以承接的百分制考核方式为一条主线,内容模块分配如图1所示。
3 基于模块化教学方法探讨
模块1:地震与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展现历史震害,增强学生抗震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课程开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国内195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统计7.0级以上地震震害情况,如表1、图2所示,让学生很清晰地看出我国地震灾害比例以及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生命损失。搜集典型的一些结构、桥梁、道路、次生地质破坏图片,带给学生心理、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意识到建筑工程抗震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2)微课视频生动解读地震基本概念。地震形成、特性及抗震设防等概念知识较零碎,学生一味地从文字上去死记硬背,会导致概念不清、思绪混乱。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制作微课视频,通过生动的动画、活泼的图形以及地震形成视频,解读难懂的地震基本概念,摆脱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也较容易入门,更适应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
3)搜集地震结构破坏图片,直观讲解建筑抗震设防。如在讲解建筑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概念时,分别搜集地震中遇到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房屋图片,分析采用了哪些抗震措施实现三水准设防目标,引出建筑抗震两阶段设计方法,知识自然过渡。用语言描述抗震设防的概念显然空洞而枯燥。
模块2:建筑结构抗震理论及计算
1)引入数值模拟,借助多媒体技术分析地震反应谱。地震反应谱是建筑抗震理论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反应谱的概念、区分地震反应谱与结构设计反应谱的概念是重点,是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学习思路如图3所示。
2)结合SAP2000模拟,讲解地震作用复杂计算机理。结构抗震计算是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一定的实际运算,这点恰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尤其是弹性时程法理论计算较难懂,如何将理论难、计算难的知识直观、简单地讲解?运用SAP2000弹性时程计算,以多媒体流程图形式进行讲解,如图4所示。运用SAP2000弹性时程法计算中,重点练习地震波的选取,并将計算结果与底部剪力法、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规范中5.1.2节第3条的条文,避免死记硬背。
模块3:引入工程案例分析,结合PKPM建模加强实践教学 结合PKPM电算演练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流程,加强实践教学。以一个实际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运用PKPM从建模、计算、抗震措施到构造措施的设计,通过教师演练、学生实际操作,借助软件简化复杂的计算步骤,教学思路如图5所示。节省的板书时间对重点内容讲深讲透,便于学生较系统地梳理知识,较直观理清思路、掌握重点,从思想上不再惧怕难题,从而很好地过渡到毕业设计。
模块4: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地震灾害所采用的新技术,对于这一模块的知识,学生主要侧重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抗震技术,了解隔震、消能减震的基本思想,邀请高校对于这一块有着较新、较深入研究的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听讲座。最后,学生选定一定的主题,查阅、搜索这方面的资料,提交讲座感想或是见解。
4 结语
本文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特点,总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以一条主线百分制的考核方式串联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学生得以连贯性地学习。针对各教学模块,采用微课视频、震害图片、案例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解决该课程概念抽象、理论复杂的教学难题。
以一个实际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案例的软件建模、计算、分析实际操作小课题,更好地让学生过渡到毕业设计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具备独立分析建筑结构工程抗震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知识讲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素文,李国强,陈建兵,等.建筑结构抗震多媒体课件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3):151-153.
[2]孙广俊,李鸿晶.“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模式结构抗震原理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6):74-78.
[3]袁康,夏多田,何明胜.基于震害分析的“建筑抗震设计”研究型教学方法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9-10.
[4]孙建琴,张家玮.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4(1):69-72.
[5]张耀军,周翠玲,王新元.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119-121.
[6]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