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颖 卢丹梅
摘 要 基于新型城镇化时期城乡规划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联合培养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联合培养现状与问题,提出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008-04
1 前言
我国高等城乡规划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是在原有园林专业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加快发展,社会对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亟待得到社会资源的合作与参与。政校企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综合运用社会资源的合作力量,合理培养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2 高等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现状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达259所(含高职院校),其中农林院校32所,占12.4%[1]。截至2016年,已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的有44所院校,尚未有农林院校通过专业评估。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办学以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为核心,成为连接基础实验、创新性科研和应用型实习等的平台。近年来,农林院校应用学科也在不断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培养体系,应用学科更注重自身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实行开放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但是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还比较低,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薄、实践操作技能差和实验水平不突出等问题。
国内设置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按照学科背景分,主要有三种类型:
1)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工程类院校,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代表,其侧重物质空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
2)有宏观与区域分析背景的理学类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侧重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人文地理研究、地理信息及遥感技术等方面;
3)有风景园林学科背景的农林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为代表,其侧重风景区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2]。
农林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优势 研究对我国主要农林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从表1(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统计)中可以看出,传统建筑学背景、人文地理学背景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学制一般为五年,而大部分农林院校规划专业学制一般为四年。我国农林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基础和优势依托于风景园林专业或园林专业,多设置于园林学院。农林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特点是以空间形态设计、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课程为主,兼顾建筑学基础、区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类型的课程。因此,培养的学生擅长风景园林、绿地系统、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在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农林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当前城镇快速发展下的一个内在要求。因此,各农林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均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以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其中,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一般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等课程设计;综合实习一般包括美术实习、测绘实习、社会调查等;毕业设计主要方式是学生自己寻找或由指导教师推荐到专业单位参与实际项目运作和学习。但是,经统计的农林院校中,只有一半的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少数院校由校企联合培养设立企业奖学金。
3 国内外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联合培养情况
国外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联合培养情况 国外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1)在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方面,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如英美两国,专业教育评估或学位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
2)在教学方法与模式方面,发达国家采取多元化教学,重视校企结合的紧密性。如英国采取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形式,而德国则重视到企业的专业实习。
3)在专业技能课程教育方面,国外规划专业的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如英美德三国都非常重视培养实际调研、分析和操作能力,注重培养交流与沟通能力。
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联合培养情况 国内城乡规划专业位于前列的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中与企业的对接和联合,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養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面向实践教学是国内城乡规划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研究对我国主要城乡规划专业院校的政校企联合培养情况进行了梳理。从表2(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统计)中可以看出,越是在城乡规划专业中排名靠前的高等院校,越发重视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实践环节成为规划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院校都设立依托本校规划专业的规划设计院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实践平台。同济大学采取行业、企业和高校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预备工程师”,依托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工程创新实践基地,采用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工程师共同担任的双导师制,并与全国多个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企业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了实习和校企办学基地,为规划专业的学生政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与海外院校和企业建立海外实践基地,进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4 国内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综合规划院校的分析比较、历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的教学反馈,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在政校企合作方面以校企合作方式为主,主要采取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形式。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政府、企业参与政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在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中,合作双方普遍缺少对等的利益关系,缺乏合作热情。院校方希望获得政府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尤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然而现阶段合作企业数量偏少,合作政府数量明显不足,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以学生参与企业或政府实习为主,尚处于松散状态。企业方虽然对合作解决技术问题和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大部分农林院校在城乡规划专业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使得对校政企合作的热情大打折扣。
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大部分的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尚未建构适应政府、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对需求能力不强。
1)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安排逐年增多,但专业培养计划总学时不变,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介入设计课程时间晚,不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上,风景园林类的课程相对较多,其他类别的课程安排不足,专业学习不够全面。课程安排的针对性、系统性不够,以参观调研、快题设计为主,未达到提高实操技能的目的。
2)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较少。专业课程更注重理论学习,设计实践课程更偏重设计题目概念化,对实际项目运作过程、规划设计现实问题接触不多,导致学生完成专业和实践课程学习后,仍然缺乏现场踏勘技能、实地访谈技能、环境条件评价技能、提炼关键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
3)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大多数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缺乏联系和沟通,教师不能有效地跟进和指导学生实习,不利于学生通过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综合能力。
农林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优势挖掘不足,品牌特色不突出 相比其他类别的规划院校,农林院校参与实际项目运作少,精品欠缺,无法突出在园林、景观方面的优势,在规划行业缺乏影响力。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品牌特色不突出,研究范围专而不精。与建筑学背景的规划专业相比,农林院校的美学基础、手绘能力和快速设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技术要求较高的详细规划设计方面存在差距,造成学生日后从事规划工作的先天不足;与人文地理学背景的城乡专业相比,农林院校中的区域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不足,地理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与环境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相比,农林院校对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知识了解相对匮乏。
在政策和专业发展中,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尚未发挥出自身优势并做出及时应对。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振兴的逐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愈发强调“城乡统筹”与“多规融合”,当前多数农林院校的规划专业尚未在新农村建设、生态控制线、“三规合一”等热点规划方面寻求突破,形成优势研究领域。
5 高等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政校企合作发展思考
优势互补,探索政校企合作的多赢模式 总结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各自的需求与优势,寻求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使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人才素质提升,以及促进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搭建平台,提供完整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围绕行业应用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充分调动校内外、政府和规划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政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通过系列化目标的设定,明确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递进关系,以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人才培养构筑一个开放式的、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大系统。
整合资源,提高学科的专业综合能力与社会影响力 通过政校企合作,教师与学校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与政府和企业在科研方面建立联系,集体参与城市规划第一线并创出品牌,形成社会影响,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及整体综合实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制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时,既要把握住专业发展的大方向,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对人才市场的分析办出特色[4]。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自身特色,在新型城鎮化浪潮中应在城乡统筹、生态建设、多规融合和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领域,探索校政企三方共赢的合作内容与方式,促进实现合作的更深层次与长效,构建面向实践应用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卢丹梅,赵晓铭.CDIO模式下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5):95-99.
[2]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6):32-35.
[3]叶昌东,张媛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J].高等建筑教育,2014(1):18-21.
[4]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J].规划师,2004,20(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