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新特征与针对性教育举措

2018-01-05 23:06胡兆凌冯于珍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

胡兆凌+冯于珍

摘 要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了解当代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状况,准确把握当代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新特征与形成机理,提出针对性解决与发展举措,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本质回归,才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与效果对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推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完善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升华。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新特征;针对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6-0057-05

塑造高职学生优良职业道德品格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旨归。回归教育活动本身来谋求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完善与效果提升,其关键点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实际状态和水平出发,从高职学生对自我全面发展的职业实际需要出发,来提出针对性的、切合高职学生诉求的职业道德教育改良方案[1]。笔者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具有较好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高职学校,针对其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现实状况开展详细调研,尝试归纳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新特征,并分析这些新特征产生的教育根源,为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和完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对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现状实证分析

笔者选择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从实证研究的便利性与可行性考虑,笔者对于该校的基本情况与教育教学较为熟悉,有利于保证调研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调研数据的真实可靠;二是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考虑,该校在办学历史、学生规模、专业设置、职业道德教育历程等方面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参考性和启示性。针对该校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现状的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包含“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学习与认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情感与意志”“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与践行”三个版块。本次调研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90.9%。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学习与认知现状

高职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为“父母教育及以往学校教育”(60%)和“大学教育”(56%);53%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但重视程度一般,46%的高职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讲授质量一般,仅35%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展比较充分;64%的高职学生认为当前社会职业道德状况一般,有18%的群体认为当前社会职业道德状况很差;51%的高职学生认为父母、亲友等比较认同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学习的主要课程依次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8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9%)、“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34%)、“专门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20%)以及“其他课程”(12%);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认知度最高的是“诚信经营”(85%)和“勤奋工作”(77%),认知程度一般的是“不断创新”(64%)、“努力钻研”(54%)、“爱岗敬业”(51%)和“精益求精”(47%),认知程度较低的是“树立职业目标与理想”(37%)、“奉献社会,坚持集体主义原则”(38%)和“为人民服务”(29%)。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情感与意志现状

73%的高职学生认同职业道德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仅有28%的高职学生较喜欢当前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27%的高职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素养对自己无关紧要;12%的高职学生讨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且认为这些课程较为虚假和形式化,5%的高职学生拒绝在未來工作中接触职业道德教育,14%的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毫无感情而仅出于“挣学分”需要;31%的高职学生很认同诚信和勤劳的道德观念,但高达66%的群体却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另有3%的群体持完全否决态度;52%的高职学生表示自己有坚定的职业奋斗精神,其余学生则表示自己不完全具备或者根本没有职业奋斗精神;37%的高职学生表示自己具有明确而远大的职业理想,而6%的群体认为自己彻底处于职业理想空虚状态;35%的高职学生表示自己对就业前景感到非常焦虑,同时高达51%的群体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焦虑。

(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与践行现状

约50%的高职学生表示自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职业道德自我修养;33%的高职学生认为班级和社团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对自我修养帮助很大;42%的高职学生表示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能同时提升自我对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和感情;高职学生日常的职业道德修养行为依次为:“读书、思考和学习职业道德知识”(68%)、“有意识在生活中检验和坚持自我的职业道德准则”(51%)、“从亲友和身边人对待职业的优良态度中汲取力量和启示”(43%)、“认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职业道德规范”(31%)、“对照职业道德模范进行榜样学习与修养”(27%)以及“主动向老师请教和指导职业道德修养”(26%);仅有17%的高职学生表示宁愿失去工作也不违背诚信的做人准则;32%的高职学生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会选择辞职,仅27%的群体表示要把工作困难看做人生磨砺而以乐观坚定的态度继续做好本职工作;高达40%的高职学生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创业良机,表示道德瑕疵可以忽略不计,仅有20%的群体表示不管面对多大的利益诱惑,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坚决不做。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新特征探究

以河南工业职业学院为典型个案的实证调研为我们较为客观、准确地描述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实际状况,从这些状况中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显露出一些新特征、新动向。

(一)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度不足

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充分学习与全面认知,是其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内涵,进而能够适当指导自我职业实践的前提条件。但从调研数据来看,高职学生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是极为简单和不全面的[2]。

(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度偏低

职业道德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优良职业道德品格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从调研结果分析,超过半数的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抱有一定程度的无用、怀疑、轻视态度,甚至少部分学生表现出抵制和拒绝职业道德教育的念头,这体现出高职学生对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兴趣度和认同、接纳程度是偏低的。

(三)职业道德观念实用化

主观世界中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精神性和智力性价值,但这种价值绝不是直接地、简单地等同于实用性价值。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很多高职学生头脑中的职业道德观念纯粹是服务于自我私利,这种把职业道德观念完全实用化的倾向实质是将职业道德私利化,违背了职业道德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具有的公德性,对高职学生自我成长也危害巨大。

(四)职业道德行为无力化

当前青年人道德品格的碎片化倾向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甚至相矛盾,这一点在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领域也有所体现。高职学生往往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观念,但由于认识不深和缺乏修养,导致自我在职业行为上产生“道德无力”现象,也就是在实践中无力用职业道德观念来引导和约束自己,自我实际行为抛弃或者背离职业道德。

(五)职业理想淡漠化

职业理想是高职学生对待自我职业发展的期望、目标、成就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他们人生的高度与层次,也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但從现实状况反馈来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针对职业理想培育的重视不够,学生的职业理想呈现淡漠化、低俗化和虚无化的不良倾向。高职学生若丧失了职业理想或者仅仅树立低层次的、以自我利益为标杆的职业理想,他们的人生将是缺乏精神内涵的、没有真正价值的,对于社会和其他人也是无益的。

(六)职业精神虚无化

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良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逆境求生、敢于拓新的奋斗精神源远流长,对于当代青年职业理想的实现和自我精神气质的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分析显示,当前某些高职学生逐渐丧失了那种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国家情怀的职业奋斗精神,对职业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的,这体现了这一群体一定程度上职业精神虚无化的倾向。

(七)职业心理焦虑化

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有着一定关联,是人的精神健康、身心和谐的重要考量依据,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从反馈数据来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突出特征表现为焦虑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焦虑心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更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和谐与职业顺利发展的巨大隐患,这也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新特征的教育局限

职业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主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的、较复杂的过程,学校教育起到最显著、最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显露的新特征、新问题,必须回归教育活动本身,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查找根源。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因素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缺乏完整、科学的课程开展计划。二是课程设置具有碎片性,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相互之间完全没有联系和契合。三是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和简单,既缺乏理论的深度与层面,又缺失覆盖面的广度与宽度[3]。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几乎千篇一律地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微课堂”等新媒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但影响力和效果还有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需要通过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展现出来,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把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素养直接等同于试卷分数,是极为不合理的。

(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因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看重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培育,特别是对他们道德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仍然固守在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传统思维,将主要的教育资源、教学精力与课时分配都倾向政治教育。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力度、资金投入、人员编制等现实状况制约,其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一般都维持在最低水平,这种教师队伍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深入展开。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效果跟教师素质水平有着紧密关联,由于对口专业教师的缺位,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只能“现学现教”,跨专业和跨方向地尝试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工作,致使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职学生的职业偏好因素

高职学生大多将职业技能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对于职业道德教育则抱有冷淡、轻视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对其自身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学生即使愿意接纳职业道德教育,但由于日常学业压力及未来工作压力,也不能很好地开展职业道德的课程学习与自我修养,逐渐放松乃至放弃了自我职业道德要求。此外,高职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大多处于青春期阶段,心智还很不成熟,部分学生也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对职业道德的误导而否定了职业道德的珍贵价值。

(四)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坚持把技能教育作为办学的中心任务,其“重技能、轻人文”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历史遗传性。客观来讲,高职院校在技能教育与就业安置方面的工作越突出,其生源问题、办学问题和发展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只能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倾注于技能教育而压缩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职业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了高职院校面对生存发展压力的牺牲品。

四、针对性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当前状况与新特征,在某种角度上反映着他们的“材”与“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决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足、扭转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不良趋向、在改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进程中塑造高职学生优良职业道德品格的方向与坐标。

(一)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要着力实现自身科学性、契合性和连贯性的提升。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就是要推广职业道德教育独立开课,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精炼而富有教育性、感染性的授课内容,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知、情、意、行”的道德品格发展规律来开展课程教育;提升课程的契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专业特点、职业前景,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向说服教育、个体教育和情感教育转变;提升课程的连贯性,就是要改变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过于零散和单薄的局面,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其他思政课、学生专业课、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贯通起来[4]。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要从方法丰富和载体创新上下足功夫。要在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原则下,运用思想启发法、情感引导法、生活感悟法、实践体会法等多种方法来实现显性与隐形结合的、立体式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网络教育平台,运用微信、微博、网站、网络社区等新载体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拉近课程教育与高职学生的距离,提高其开展学习的兴趣度与便利程度,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运用“信息化”“微传播”载体的能力与水准。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要健全课程评价机制。既要建立课程的过程评价机制,实现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展过程的动态把握、评价与调整,又要改革以往课程结束时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以试卷打分为主的片面考核机制,探索融入谈心交流、体验汇报等多种形式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机制。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推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从学科发展与范式更新的角度来转变观念。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树立起学科发展的前瞻性,紧跟学科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自我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人学范式变革,更重视和更善于做“育人”的工作,把包含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作为重点,充分重视并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格培育的问题。

其次,要加大高职院校对高素质、高学历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引进力度。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承担者和管理者,是道德“灌输”的源头与起点。高职院校要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严格把关,要发掘和培育在教育教学上有特长、有潜力的骨干教师力量,引进一批德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高学历人才。

最后,要致力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師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教学技巧。职业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教学相长”过程,高职院校要及时对职业道德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板书、授课状况进行检查和严格督促,定期开展说课、讲课等交流活动和竞赛活动。要鼓励和支持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开展外出学习、进修和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对外交往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深课程认识、提高教学技巧。

(三)引导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

引导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前提在于促使他们树立“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全面成才观。高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向广大学生灌输全面的人才观念,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与科学技能知识不可偏废,特别是包括职业道德品格在内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于自我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统摄性的意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学习与职业道德修养。

引导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抵制“低俗成功学”的不良侵蚀并主动开展自我修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启发学生把职业道德知识与劳动实践、技能实践、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现代社会职业领域的现象进行价值评判,激发学生对自我职业行为予以反思和总结,树立起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引导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落脚于教育他们正视职场压力并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要让他们明白压力与竞争才能成就自我的道理,又给他们提供各种减压、减负的建议,更要给予他们培育自我心理“正能量”的方法与途径。要配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和教学,让学生充分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做足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储备。

(四)拓展高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与资源

首先,从根本上转变高职院校陈旧的“重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的办学观念。高职院校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要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学生的培育问题,要从学院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清“素质教育”的准确内涵,真正地重视起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其次,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资源投入,给予其充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地方政府要在资金、设备、人力、物资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和鼓励,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积极协调解决。社会组织可以立足自身行业特点来帮助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开放一定资源与高职院校共享、提供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帮助,给予一定的便利条件,共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或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基地等。

最后,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弱势和短板,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悠久的“痼疾”,必须下“重手”予以根治。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把招生指标、职称评定、学院评估等作为切入点,让高职院校认识到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紧迫感。教育主管部门要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断督促高职院校认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指导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走向科学化、可持续化的良性轨道。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128.

[2]曹珺玮,王会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39-41.

[3]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61-64.

[4]吴析宸,朱德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结构分析[J].职教论坛,2011(30):49-51.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机械创新大赛研究与实践
英语行业化教学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