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寄宿制高中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2018-01-05 23:06刘亚荣
新一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高考导师制新课程改革

刘亚荣

摘 要: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新课改和新高考赋予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为确保每位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需要大量老师给予他们选课指导。由自主选课衍生的走班教学因其“灵活、流动”的特点,在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同时,冲淡了传统班集体和班主任的作用,让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如果协同实行“导师制”,发挥导师在学生生涯规划、自主选课、课业学习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指导帮扶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是寄宿制高中,“导师制”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更为凸显。

关键词:导师制;新课程改革;新高考

一、关于“导师制”

(一)“导师制”的由来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对“导师”的定义:高等学校指导教师的简称,一般指承担对学生进行某种指导任务的老师。所谓“导师制”就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14世纪初,牛津大学“新学院”率先实行“导师制”。当时,学生被录取开学报到时,学校就会给新生指定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将“导师制”推广到对本科生的培养。后来,随着各国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世界很多实力雄厚的大学都在本科教育阶段试行“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基本都实行“导师制”。

(二)“高中导师制”的由来

高中“导师制”就是指在实行班主任制的同时,聘请本班的任课老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一种个别化的教学辅助制度。

1918年,美国高中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课程,每所高中都给学生配备了专门的选课指导教师,这就是最早的中学“导师制”。后来,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高中也相继采用“导师制”作为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辅助制度。近几年,国内的宁夏银川市第十八中学、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等高中都对“导师制”进行了探索。

二、寄宿制高中实行“导师制”的理论依据

(一)高中导师制与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拥有上述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而且每位学生的智力都是这九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即学生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在哪一方面更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非让每位学生在各个智力领域都平均发展,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让其在优势智力领域的潜能发挥出来。高中“导师制”模式下,导师与学生密切接触,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二)“高中导师制”与因材施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即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高中“导师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个别化指导,导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

三、寄宿制高中实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寄宿制高中(以兰州新区舟曲中学为例)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高中,70%的学生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30%来自兰州周边地区。他们当中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一年之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这所学校的学生比市区的非寄宿学生更需要亲情和友情的呵护,更需要理解和帮助。由于高中课程增多、节奏变快、难度提高,部分学生与初中学习相比产生的落差感,以及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值,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增大,逐渐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厌学情绪。此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或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恋、自闭、自卑、胆怯等心理。由于学生平时食宿在校,严明的校纪校规取代了以往的家庭束缚,他们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独立思考问题,对家庭的依恋,与同学之间的相处碰撞,都随时会引发他们的心理困惑。

据问卷调查显示,寄宿制高中大部分学生平时有困惑时都是找同学、朋友、网友、家长寻求帮助或自己解决,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找班主任或生活老师,一半以上同学在学校很难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

针对以上特点,我校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以朋友身份跟学生平等对话, 学生与导师的距离近了,信任多了,导师能更准确地了解和帮助学生,學生也乐于找导师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那份温暖和关爱,增强了归属感。优化整合学校资源,调动全体教师全员育人、全员管理,是寄宿制高中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科学选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文件规定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存的课程设置方式,各学校应建立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以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行。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被明确提出。文件指出,通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根据新课改和新高考方案,学校会开设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但是高中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时,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认识到所有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构之间内在的联系,在选课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而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

高中“导师制”将有效帮助学生顺利选课。首先、导师对课程的结构、设置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可以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其次、“导师制”模式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对一”的指导关系,师生之间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可以使得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个性、兴趣、能力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选课计划。

(三)强化对高中生的德育效果

调查发现,目前高中生的德育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方面:上高中后,部分学生感觉到学校的学习生活枯燥,逐渐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穿着上来。甚至逐渐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多元信息的影响下,高中生相对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作出不理智的选择和决定;网络暴力、色情游戏和色情视频等“垃圾”深深冲击和毒害着高中生的心灵,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出现漠视生命,有意触犯伦理道德,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

高中新课改倡导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提出所有教师都应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实行高中“导师制”,通过对学生“一对一”的关注帮扶及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导师可以及时地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而提高德育效果。

(四)与“走班制”教学相辅相成

由学生自主选课衍生的“走班制”教学,是普通高中进行教学班级管理的一个新探索。所谓“走班制”,就是学生学习的所有教室是按学习科目划分的,即“教学班”,学生上哪一科目的课程,就在课前去哪一学科的教室。“走班制”的“灵活、流动”特点,在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选课空间的同时,淡化了“行政班”班主任和班集体的作用,使学生管理难度增大。高中“导师制”可有效弥补“走班制”实行中的不足。

(五)弥补“班主任制”管理模式的不足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在全国范围内,班主任制凸显以下问题: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这使得任课教师也默认教育和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情而与自己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书”与“育人”相脱节;另外,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好多老师不愿干班主任,或者部分班主任想着尽快离开班主任岗位。

实行高中“导师制”,众多导师可以分解以往压在班主任肩上的“育人”工作量,更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也能避免非班主任教师“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相长,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

以往,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学生也无法将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因此很难实现教学相长。

在高中“导师制下”,导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长期的互动合作关系。通过导师和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导师和学生的思想、智慧会得到相互的交流和启迪。而且导师在对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的同时,学生也给予导师无形的压力,可以促使导师努力工作,加强自身学习, 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课堂教学等。因此,“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和走班教学必然成为趋势。推行“导师制”,让每位任课教师除了教学,还参与育人,导师在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同时,通过教学相长自身也得到成长。“导师制”已经在兰州新区舟曲中学2016级部实行一年多时间,学生、家长反馈良好。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学生、家长在给予“导师制”很高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議和意见,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相信,在2019年甘肃新课程方案及新高考来临时,老师、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够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R].2003.

[3]霍德华·加德纳著,沈志龙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6.

[4]崔利军.我国普通高中选课制实施现状及实施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王巧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导师制的问题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韩少华.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比较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6,(5):15.

[7]龚丽琴.中学导师制的现实意义[J],湖南教育,2001,(18).

[8]方展画等.新型德育模式探索一浙江省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调研报告[R].教育发展研究,2004(11)46-50.

猜你喜欢
新高考导师制新课程改革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