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18-01-05 19:51章太长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培育多媒体技术

【摘 要】本文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学科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提出通过材料对比,端正价值取向;创设情境,打破时空限制;化繁为简,论证史料;强化感知,提升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055-03

教育部 2016 年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实现了教学课程目标的达成。但是,历史学科有其突出特点,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要想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是有一定难度,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充分凸显其优势。因为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的结合能够方便地实现课程目标,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让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手段做不到的事。当然多媒体教学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在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启发和调动学生接收信息,提高思维能力,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度。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培育措施

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一)材料对比,端正价值取向。历史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德育信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影像资料,展示历史的走向,在材料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历史,走近历史,体验历史,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准备五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依次播放。材料 1:“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场景”;材料 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李鸿章与各国代表的合影”;材料 3:“有关‘二十一条的相关文件资料”;材料 4:“《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影印资料”;材料 5:“毛主席建国初期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相关资料”。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我国的屈辱史,也就是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然后通过和第五组对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新旧中国的本质区别,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又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教师可利用影视资料,借助图像对比,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打破时空限制。基于 PowerPoint 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来重现历史,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线,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例如,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可以制作一个资本主义战后经济体系所包含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贸易体系以及分别对应的三大国际组织的框架图,从宏观上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然后播放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相关视频资料,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会时的会议场景,制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视频资料,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影像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进入到学习的主题。另外,还可以借助课件交互功能,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由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或干脆让有计算机特长的同学来制作、演示。如此既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三)化繁为简,论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大量史料堆积且年代久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历史课程中史料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许多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史料的认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中国入世的利与弊,可以相应补充文字、图片材料,再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段,然后让学生思考:结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谈一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紧随其后再播放“拥有核心技术并走向世界的格力空调”和“美国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案”正反两个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形象地感知入世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机会大于挑战。我国企业要积极面对,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再如,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先由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大容量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格资料,如此一来就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再用于开展讨论问题。问题围绕学生需要了解的三方面内容提出:一是小农经济概况,二是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制度,三是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通过解答,落实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材料分析概括能力。再联系到现实引导学生去关注今天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显然,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中多启发,多诱导,教会学生充分阅读史料,然后逐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提炼观点、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四)强化感知,提升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基于新课标提出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而其运用的有效性也就更加的备受关注。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多为繁杂、抽象、遥远,让学生感到陌生,不能设身处地的感知历史。如此一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很难企及这些重难点,更不用说达到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相比之下,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空泛的历史概念变成具体的人和事,再现真实的历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历史事件之中,强化感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有一些抽象枯燥的经济学概念,学生平时了解很少,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表、视频等感性资料,通过构建知识体系,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等,帮助学生解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經济体系的形成背景及基本概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便于历史理解和解释。这样在课程目标的达成上,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endprint

又如,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有关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荣氏家族的情况,可以利用图片资料及影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当时的民族危机这一历史背景,以丰富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呈现近代不同时期荣氏家族企业的状况,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到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对推动民族独立和国家的近代化做出的卓越贡献,并深刻理解了近代社会环境下民族企业发展的艰辛与困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对民族企业的重大影响。通过不断地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可见,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进行积极思维,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二、注意事项

由前述可知,多媒體技术从多方面凸显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当然多媒体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有时信息技术的运用往往是教材内容和板书的转移;历史资料呈现超量,有走马观花的嫌疑,图片、录像片一个接一个,完全成了一个欣赏优美图片的课。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确立“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辅助手段,还需要有课堂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理念。因此,“多媒体加历史学科”的运用,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适用、选用,具体来说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避免重手段、轻交流。多媒体历史课件有明显的优势,它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再加上丰富的视频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因如此,很多历史老师在上课时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甚至严重依赖多媒体,忽视了传统教学的基本要素如粉笔、自身的语言、身体姿态等,课堂完全被机器主宰,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就矫枉过正,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平台,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而不是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旗帜鲜明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台湾的相关地理、历史、社会、人文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再设计与台湾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台湾问题知识竞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

(二)避免多媒体与课本教学脱节。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一定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设计要能体现重点知识的体系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要以相关资料来解释,用简单易于理解的方式分解它,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才能提高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效。为此,教师在做课件时,必须提前做好设计。无论是某一课内容的课件制作,还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还是某一单元的复习课件,都要精心备课,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为此在上课之前要优化教学设计,把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然后再落实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学目标时,在整体设计课本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难点,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由此确定将课件设计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由疑问开始,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问质疑。另外,还要选择适当的学生活动方式,如投影典型,使其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课件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总之,广大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把其作为课程目标来要求。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在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基础上,对学生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显而易见,多媒体技术仍处在教学活动的辅助地位,即使其完成了许多人力不及的任务,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所有工作。因此,要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除了要重视多媒体技术,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不断地积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筱新,方美玲.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梁 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卢元锴,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4]王巧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亚太教育,2016(22)

[5]陈 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6]季 芳.聚焦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6(32)

[7]宁凯飞.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8]张华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2)

[9]张华中.基于中学历史教学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旨要——以时间观念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5)

【作者简介】章太长(1978— ),男,安徽庐江人,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江月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培育多媒体技术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运用多媒体技术 服务生物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