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

2018-01-05 00:05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8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职业教育现代化

摘 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现正在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大特征,即现代性、开放性、跨界性、融合性、发展性、民生性、创新性、多样性、国际化和反思性;针对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企业主体、治理主体、吸引力、支撑力、国际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可采取五大发展对策,即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加快推进国际化。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化;特征;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8-0008-0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0》,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四化”同步等发展战略实施的新阶段,这些均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征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时空概念,从时间上来看,“化”是一个趋势性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示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也就是说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现代化永远在路上。从空间上来看,“现代”是一个相对性或阶段性概念,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事物状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代表性,即现代化代表当下先进的发展状态。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性概念也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既要体现共性要求,也要突出个性特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有共性的要求,否则国际上就没有比较的标准,也难以衡量现代化的进程;又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否则难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也是一个中性词,与各种事物结合形成不同的现代化。如,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其是适应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发展要求,使传统职业教育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体现本国(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职业教育就叫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简言之,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现代性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和属性的集中反映[1]。从二者起源上看,现代性早于现代化运动而产生,现代化是人类获取现代性的途径;从二者的功能上看,现代性是理念,是范畴;现代化是过程,是方法论;从因果关系上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前提和价值支撑,现代性是规约现代化的一种社会属性,没有现代性就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而现代化运动又是社会获取和展示现代性的过程。从特征上看,现代化是动态性的,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或说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化。现代性规定了现代化的方向,现代化要反映现代性的规律、特性,应以追求社会发展进步为目的。

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现代性的特征不同。从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来看,在工业2.0背景下,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每个人从事单一的岗位工种,并进行标准化生产,使得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并行并重;在工业3.0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精益生产模式等代替了流水线作业,工作场所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业4.0背景下,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成为主流,基于工作场所的教育将上升为主流。

2.开放性

现代化是新型的时代变迁,现代化本质要求具有开放性,职业教育现代化总是通过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外部因素成为职业教育变迁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对象来看,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是一种全纳的教育,体量大,任何单一形式都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必须依靠社会多方力量办学,构建多主体的办学体制,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从治理体系来看,开放性要求职业教育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的治理结构,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多方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构建多方共同治理的结构,从而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3.跨界性

職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涉及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等不同领域,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在办学资源方面,跨越了教育与产业;在办学主体方面,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在培养方式方面,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体现出跨界协同的特点。跨界性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跨界思考,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一体化顶层设计,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协同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均要体现“双重”特征或身份,如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工作与学习、作业与产品合一。

4.融合性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经济社会孕育不同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融合,正因为如此也产生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色。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职业教育的融合性还表现在与企业的融合,即产教融合,最典型的形式是现代学徒制,将工作场所学习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从培养的人才来看,职业教育培养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把专业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整合。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性还体现在与整个教育体系其他部分之间的融合,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衔接融通,还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融通,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有机整体,最终形成多元立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ndprint

5.发展性

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依据现代化的本质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必须突出发展性和阶段性,不管是办学模式还是课程教学都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使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发展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技术变革的需求。

6.民生性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既是治国理政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先。职业教育问题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和经济问题。职业教育从其产生演变来看,从最初的父传子艺,到学徒的技艺传承,再到工业革命的产业工人,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谋生的手段,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看其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程度,看其服务社会、促进就业的程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凡是重视实体经济发展、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社会失业率就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高。

7.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进行创新,没有创新职业教育就难以进步、难以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程度反映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个没有创新的职业教育是没有希望的职业教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职业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仅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至当前中高职教育通过调整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本专科教育结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多项措施,形成了与社会人力资源结构需求相适应、中高职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8.多样性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职业教育必须提供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多结构的教育形式,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人的就业需求,也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满足人的即时需求,也要满足人的长远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功能的多样性,促进人的就业和再就业、脱贫解困、改善民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技术技能传承等。此外,还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家庭、个人、学校等多个利益主体。多样性不仅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存在形态、利益主体、价值功能等方面,而且表现为包容性、全纳性以及多元的文化价值,它不排除任何民族、任何人、任何年龄,真正体现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价值,彰显出教育的社会价值,从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

9.国际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产业分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技术被更便捷广泛的传播,从而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更强。UNESCO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国际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适应产业链国际化分工,与国际接轨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职业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要有国际视野,把国际一流作为标杆,通过学习、引进、交流等途径,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逐步达到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学习借鉴,更重要的走出去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制定世界标准,引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掌握国际通行的技术技能,具有一定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既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也能配合企业走出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劳务和技术服务。

10.反思性

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民族,一个善于反思的教育才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教育。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职业教育如何克服路径依赖,从一个阶段的现代化走向另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必须进行反思。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反思性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在考察发展历程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现代化的内涵,探索现代化的新途径,保持现代化的先进性。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办学的主体地位还没有落实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必须符合世界规律。从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最初的学徒制是基于工作场所的教育,此后工业革命的产生,学校教育兴起,并与企业培训共存。随着学歷教育的普及,继续教育成为新的增长点,现代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的学校和企业双轨运行发展为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融合,教育与培训的交集越来越大。以往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培训模式;以往单一的企业培训也加强了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受训者的理论水平,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制度开始朝着“一体化”方向改革,由多元并存发展为互融并进[2]。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现代学徒制;欧洲高福利国家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央集权国家职业教育重返企业,再企业化成为一种普遍规律。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主体不完善

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治理主体的发育与构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现代治理理论与实践表明,多元主体的协作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和融合性,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学习和工作、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与学徒等多方面需要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僵化,行业指导职业教育能力弱,企业的职业教育功能缺位,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现代学校制度还有待完善,治理主体不健全,难以形成善治的体制机制,难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难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三)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影响。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资源投入不足、办学体制僵化、办学机制不灵活、“双师型”教师短缺、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互为前提,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提高质量就越难,职业教育质量越高,就业渠道越广,吸引力就越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传统观念、制度法规、社会环境等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福利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而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大而不强,体制机制僵化,校企合作步履艰难,办学活力有待释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有待加大探索力度

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国际化被提上议事日程,现实中虽然有一些典型,如天津的鲁班工坊,但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显而易见,因此不能一哄而上,应是有条件、有愿望的学校可以开展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如何走,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是与企业合作走出去,还是到国外独立或联合办学,途径是多条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深入系统思考。此外,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教育体系、不同职业资格标准、不同社会制度等,都需要去研究、去考察,尤其是我国职业资格标准如何与国外对接,可能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各地区和各职业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深入了解、研究对方,知己知彼,把自己优势和对方需求有机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对策

(一)充分认识企业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

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主的教育,与产业有天然联系,职业技能形成的最有效途径是工作场所学习,随着现代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复杂,工作岗位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离开企业就难以有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综观世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无论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都是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可见,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健全的职业教育,甚至是残缺的职业教育。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须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平衡好个别企业和其他企业利益、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利益,促使企业建机构、配人员,加强职工教育与培训,充分释放企业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并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人类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必须将人类自身再生产出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综观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欠缺,近年来,许多走出去的企业缺乏办学经验,对所在国本土劳动力难以有效培训,企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能力不强,制约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要加大企业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企业和员工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如对于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利益保护,对于参加培训职工的再就业和经费支持制度。

(三)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对于职业教育亦是如此。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的更新理念,变革管理方式,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治理体系结构,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构建政企校三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实现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就业部门融通,促进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

(四)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等值有很大关系。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体系,把技术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资格,统一于一个权威的国家资格标准之下。构建职普等值的国家资格框架,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而且有利于鼓励公民通过各类规范的途径,去获得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资格,促进企业培训社会化、专业化,有利于企业办学主体形成;企业员工接受职业培训能够拿到国家认可的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必将增强企业员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重要的是改革目前的职业资格制度,变革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主体,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和内容,增强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学历证书的等值。

(五)加快国际化步伐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急需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国际化需从两方面推进。与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上,在内容上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主动获取型”转变,在机制上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交流,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培养当地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研究,把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向国外输出,提升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实现“民心相通”。逐步形成引进—提高—输出良性发展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支撑。如天津在泰国大城府大城技术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目前培训规模已达到千余人次,不仅泰国大城当地学生获得高质量的中国职业教育,周边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往求学,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拓展。

参 考 文 献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11):4-10.

[2]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4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职业教育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女巫朋友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