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雨+闫志利
摘 要 基于我国职业培训政策的形成过程和理论逻辑,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现有学校教育形式相衔接、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培训需求以及符合职业培训活动内在规律四项原则。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可分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包括需求分析体系、培训供给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培训实施体系四个子系统。加快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进程,应统筹解决构建方法与技术路线问题,持续拓展建设内涵与建设层次,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扩大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同时,要加强法律规制建设,及时解决相关衍生问题,不断创新建设体制与机制。
关键词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框架设计;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8-0018-07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有效措施。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城乡均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供给侧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广大劳动者迫切需要持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再就业能力。然而,相对于学校教育体系而言,我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仍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劳动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任务与历史责任。本研究基于我国劳动者职业培训政策形成的理论逻辑,设计了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框架结构,并提出了相关建设策略。
一、劳动者职业培训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自美国学者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之后,世界各国均将发展教育与培训作为提升本国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者职业培训的政策经历了认知、实施、提升等若干历史阶段,表现出必然的理论逻辑。
(一)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政策的形成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完整阐释了终身教育理念,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81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有计划地实行全员培训,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的重要决策,被视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节点[2]。此后,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皆使用“全民”“全员”等词汇,强调发展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等。进入21世纪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朝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有序推进,逐渐呈现整体性、开放性以及终身化、自主化等特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完善职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系统阐释了职业培训与促进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就开展职业培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同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促进劳动者实现终身学习的重点聚焦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2014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确认“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通过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3]。2016年10月,国务院提出《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了“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性。同年,全国人大修订实施《教育法》,确认“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让“3.5亿人次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目前,我国开展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等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成为广大民众期待的共同愿景。
(二)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理论逻辑
解析我国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政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明显的时代背景,蕴含了科学的理论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通过实施县级教育经费统筹管理等措施,全面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措施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扩招等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人口发展现状,相继提出了“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由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等战略举措,将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逐步提到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以建立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于“需求侧”角度,确认我国全民终身学习仍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提出要通过建立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在我国积极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广大劳动者也普遍认识到持续接受职业培训(即终身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可见,在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劳动者实现终身学习、提升就业再就业能力的现实诉求。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原则
在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工作。但总体上看,我国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进程依然缓慢。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国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endprint
(一)符合职业培训活动内在规律
依据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二元知识论[4],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需要掌握相应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注重外部环境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影响。依据德雷福斯(Dreyfus)技能获得模型[5],劳动者知识与技能增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依据劳动者的身心变化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依据诺尔斯(Knowles)成人教育理论[6],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注重自我学习观念的树立以及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依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7],“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因此,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关注劳动者一生所有的培训活动、过程及效果,依据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类型及掌握技术技能知识循序增进的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制、学徒制等职业培训形式。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相融互促的关系。职业培训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既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要满足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各异,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既要借鉴外国经验,又要对外国经验实施本土化改造,体现中国特色。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时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及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唯此,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才能在经济社会中形成,并得以逐步发展和壮大。
(三)与现有学校教育形式相衔接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特征,与学校教育形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几乎所有高中后教育均取消了入学年龄限制,面向全体劳动者提供了接受再教育(继续教育)的机会。对劳动者而言,继续教育形式多样,既包括一定学制的学历教育,也包括各类短期培训班。部分高等学校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了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为劳动者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部分省(市)级广播电视大学还设立了“学分银行”,为劳动者检验学习成就、完善学习资历、达到职业资格目标等提供了平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注重与学校教育等形式的融合协调。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注重劳动者理论知识学习与技术技能学习的双重供给,以及多种学习形式的全面保障,进而形成各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培训需求
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总体规模呈逐年减少之势,但依然是世界上劳动力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就劳动者本身而言,由于其先天智力水平和后天职业经验、文化基础和技能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尽力满足每位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需求。为此,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让所有劳动者均有机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教师和培训形式。
三、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框架设计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唯有明确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框架结构,方能清晰其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基于系统论原理,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框架应具有其主体框架和支体框架,分别对应于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主系统和子系统。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并借鉴国外经验,可将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分为需求与供给两侧,依此设计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框架,见图2。
(一)需求分析体系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需求分析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教师、培训形式五个维度。其中,培训内容是需求分析体系的核心,也是机构开展职业培训活动的基础,一般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各方面知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职业知识可细化为生产知识、经营知识、安全知识等。培训地点是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地点。培训地点既可以按区域、地域划分,也可按组织(如企业)内外划分,还可指明具体实施地点,如农民职业培训中的“田间地头”等。培训时间包括时间长度和具体日期,直接影响到受训者的生产、生活等,也可能形成机会成本。培训教师来源广泛,既可以是专职培训师,也可以是具有较高技术技能水平的企业员工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等。培训形式可分为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集中式培训和灵活式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和委托式培训等。可见,需求体系与供给体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通过需求分析可促使职业培训供给体系的优化,进而激发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的需求。
(二)培训供给体系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供给体系应以满足需求体系为目标,实现相融互促,这也是我国“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所在。职业培训体系能否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终身职业培训服务供给,是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关键。换言之,职业培训供给体系应该能够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以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8]。当前,我国实施的职业培训项目及种类众多,如按培训对象可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高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教师培训等。为强化职业培训主体意识,可将职业培训归纳为家庭培训、学校培训、企业培训、社区培训和社会培训五种类型。各类培训组合一起,形成了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供给体系。
(三)技术支撑体系
职业培训技术是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需求侧与供给侧高度重视,积极运用。特别是职业培训机构,应根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合理选择适当的培训技术,或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技术,以此调动劳动者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职业培训的效果。以计算机技术普及时间为节点,可将职业培训技术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两类。endprint
1.传统培训技术
传统培训技术可分为演示法、体验法和实地培训法三类。演示法指培训者通过演示培训内容、促进参培者接受的方法,具体包括讲座法和视听法两类。其中,讲座法包括团队讲座、客座发言、座谈小组三种具体形式。视听法是基于视觉、听觉、嗅觉等人体感觉,利用幻灯、电影、录像和录音等视听教材进行培训的方法。体验法要求受训者参与培训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学习目标。实地培训法是在工作场地实施培训的方法,包括学徒制、在职培训、实习法、职务指导培训以及职务轮换、教练法等具体形式。
2.现代培训技术
现代培训技术可分为多媒体培训、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培训、E—学习、自我学习四种具体形式。多媒体培训实现了各种视听辅助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培训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职能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两种具体形式,具有强化师生互动与促进自我学习的功能。E—学习利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向参培者传送培训内容,保障学习的随时性和随地性,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自我学习是参培者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自我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培训技术,以此增强职业培训的空间优势和时间优势,使劳动者终身学习从可能走向必然。
(四)培训实施体系
依据职业培训的内涵及功能,将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实施体系分解为需求动力体系、需求表达体系、环境支持体系、法律规制体系、组织运行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纵横衔接体系七个子系统。其中,前三个系统主要为需求侧服务,后三个系统主要为供给侧服务,法律规制系统则用以规范职业培训的供需行为,保护供需双方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1.需求动力体系
劳动者接受终身职业培训的动力源于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二者达到协调统一,方能形成动力体系。其中,自身动力源于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含创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实现体面劳动的需求,具体表征于掌握先进实用的知识技术,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进而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环境动力主要源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需要组织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提升社会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就业再就业,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基于績效追求,也需要对劳动者实施职业培训,保证劳动者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2.需求表达体系
需求调查是开展职业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对调动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保障职业培训效果极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构建劳动者职业培训需求表达体系既需要引导劳动者及时、准确地表达职业培训需求,也需要拓展信息传播渠道,能够将培训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地向职业培训机构传递,并被职业培训机构采纳。反之,职业培训机构必须将自身能够提供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信息向广大劳动者传递,保障劳动者能够依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
3.环境支持体系
环境支撑体系内涵丰富,按区域范围可分为国家大环境和区域环境、企业环境、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按环境属性可分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按环境功能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环境支持体系的具体目标是让劳动者有内容可学、有地方去学、有老师能教,且能够学以致用,产生效益。构建劳动者职业培训环境支持体系需要“软硬”兼施,在重视培训机构建设的同时,建立劳动者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常态化的技能竞赛活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营造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社会氛围。通过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以及职业资历框架、学历框架的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障劳动者愿意参与职业培训,实现终身学习。
4.法律规制体系
严格讲,法律规制体系也属于环境支持体系的内容,但基于其对规范职业培训供需双方行为、保障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保证培训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性将其单独列出。法律规制体系包括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三个子系统,可具化为管理规制、技术规制两个方面。管理规制可分为综合性规制和专业性规制两类,综合性规制通过法律、制度途径对各相关主体进行约束,并对专业性规制提出原则要求,如培训主体的职能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等。专业性规制比综合性规制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等。技术规制通过政策、制度体系实施,主要有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技能等级标准分类及上岗技术规范等。
5.组织运行体系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组织运行体系需关注“一体两调三层面”。“一体”指各种正规的与非正规的职业培训要融为一体,通过建立的教育与培训的“立交桥”,实现人才成长道路的“互联互通”。积极发展远程培训、网络培训、在线咨询等现代职业培训模式,实现与传统培训形式的功能互补,满足劳动者多元化职业培训需求。“两调”指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重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自身实力,鼓励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兴办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职业培训规模,增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包容性。“三层面”指形成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职业培训机构具体实施的运行机制,实现各负其责,确保各类劳动者职业培训活动实现预期目标。
6.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机构体系、评价管理体系、评价实施体系四个子系统。质量标准体系是衡量职业培训质量的基准,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培训合法权益、监督职业培训机构运行状况的重要依据。评价机构体系指职业培训质量评估的实施者,不仅由行政人员组成,还应该包括培训专家、行业专家和参培劳动者代表等,并积极发展第三方评价。评价管理体系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构成,能够对质量评价活动实施精准管理。评价实施体系包括内部质量评刊、外部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并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内部质量评价指培训机构进行的自我评价,外部评价指培训机构外部组织实施的评价。培训评价指标应包括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培训质量与效益等各个方面,以此保障职业培训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权威性。endprint
7.纵横衔接体系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衔接体系包括纵向贯通和横向链接两个子系统,目的是構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纵向贯通”包括培训层次的贯通、培训课程的贯通等方面。培训层次的贯通要使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实现层层递进,体现职业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培训课程的衔接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避免出现课程重复、结构错位、资源错配、本末倒置的现象;“横向连接”指职业培训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互链接,包括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网络教育的链接等。通过“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构建学习成果“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畅通劳动者终身学习通道[9]。让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职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
四、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策略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重要途径。总体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面临许多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必须围绕其体系框架结构制定建设策略,实现整体推进。
(一)确立构建方法,完善技术路线
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核心是明确“谁来建”“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由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具体形式,基于职业培训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主要责任者。目前,教育部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成立了继续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推动终身教育工作[10]。但是,由于职业培训也是对应于“学校教育”并与之衔接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与劳动者职业能力建设关联性极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也应该是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责任主体。借鉴国外经验,两部门应整合相关力量,成立较高层次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办公室,共同负责建设工作。各省、市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责任机构和主管部门,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主体体系,解决“谁来建”的问题。关于“建什么”,应遵循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四项原则,按照需求体系框架、供给体系框架、技术体系框架以及体系内涵框架等,逐项实施任务分解,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通过落实建设资金、明确建设队伍、规划建设时间节点、强化建设质量考核等措施,解决好“怎么建”的问题。
(二)拓展建设内涵,提升建设层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内涵亦应不断拓展。就需求侧而言,要不断激发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实现“人人可学、随处可学、随时可学”的目标;就供给侧而言,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培训技术,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的质量水平。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将覆盖所有专业,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构建现代化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必须综合利用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等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培训课程,让劳动者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学习。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谋划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依托云技术建设职业培训信息平台,基于云服务开展在线职业培训,利用大数据进行就业市场分析[11],以此提升职业培训的效果与效能。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培训、远程培训等现代职业培训技术,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的能力水平,扩大职业培训的覆盖面。
(三)重视区域差异,实现机会均等
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内陆31省(市、自治区)2014年职业培训机构数量、结业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固定资产总额四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机会不平等的现象较为突出。北京、天津两市和江苏、云南、广东三省职业培训最为发达,上海市和辽宁、陕西两省次之,再次是重庆市及山西、贵州、浙江、新疆四省(自治区),其他省(自治区)均处于落后状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职业培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产值、高中及以上就业人员人口数、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等指标对职业培训发展的影响较大[12]。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要求,应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实力较弱省(市、自治区)份职业培训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落后省份应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扩张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均GDP总量,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此促进职业培训的快速发展。
(四)整合培训资源,扩大社会参与
目前,我国劳动者职业培训资源仍处于短缺和分散状态,资源利用率不高,培训效果不尽理想。除政府相关部门外,各级群团组织也掌握一定的培训资源。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需要政府主要责任部门发挥调控功能,对各类职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应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矛盾,形成合理的职业培训布局结构,提升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使家庭培训、学校培训、企业培训、社区培训、社会培训做到协调并进。大力推广应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激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投资兴办职业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区域职业培训资源总量[13]。全面落实大中型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制度,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与政府实施深层次合作,促进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五)加强规制建设,完善公益政策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规制建设的重点应确定在常态化投入、运行规范、资历框架、资格框架、资源流动等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职业培训投入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保证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通过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及质量评价组织,确保企业依法落实职工培训经费等事宜,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不断提升质量水平与服务能力。通过建立职业培训运行规范,约束职业培训供需双方行为,确保职业培训实现有序运行、规范发展。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和过往学习认证制度,构建职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资历框架、资格体系等纵向贯通、横向链接体系,保证劳动者终身学习的学分累积与转换。通过建立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劳动者收入水平制度,形成劳动者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基于目前地方政府对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补贴额度、补贴范围差异较大的现实,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扶持公益政策。打破区域职业培训制度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使职业培训资源能够依据市场规则实现合理流动,不断提升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endprint
(六)解决衍生问题,促进机制创新
構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既体现了政府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志,也将是满足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提升收入水平的要求,实为利国利民之举。因此,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均是发展中的衍生问题,必须按照国家意志和人民需求,在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妥善地解决。按照“管理与服务协调”“培训与就业协同”的目标,不断创新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机制体制。注重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劳动保障机构的作用,准确把握本区域劳动力资源状况、企业用工需求等状况,为提供职业培训活动开展信息保障,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以服务带动管理。将职业培训的基点放置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使劳动者对参与的各类职业培训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状况有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广大劳动者不断提升对终身职业培训效能的认知。合理分工政府相应部门的建设职责,使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形成监督、管理、执行等强制推动力[14]。
参 考 文 献
[1]李树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2]赵祥昆.如何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访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标准专业委员会会长王竞[EB/OL].[2017-07-07]. http://www.chinajob.gov.cn/Weekly/content/2014-02/13/content_890284.htm.
[3]邵会婷,闫志利.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范式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6(7): 17-20.
[4]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36-45.
[5]Hubert Dreyfus. How Far is Distance Learning From Education?[J].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2001, 21(3): 165-174.
[6]Knowles M S.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orm Pedagogy to Andragogy(2nd.Ed.)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7]刘晓波.“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后现代思考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16-18.
[8]闫志利,刘燕.面向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体系的构建——基于培训效应理论的阐释[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 116-120.
[9]张力.“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政策方向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 4-8.
[10]吴遵民.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4(3): 27-32.
[11]杜宏伟.利用“互联网+”助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J].中国培训,2016(16): 266.
[12]闫志利,侯小雨,刘燕.职业培训发展的省际差异、关联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64-70.
[13]闫志利,邵会婷,张帅.职业教育PPP模式: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6(7): 9-14.
[14]王宇飞.杂说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方方面面[J]劳动保障世界,2016(22): 6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