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能效现状与发展策略

2018-01-05 19:34李静
职教论坛 2017年32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

摘 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动力源和最关键的因素,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效能感又是体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表征。文章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卫生类职业学校部分教师开展的调查显示:卫生职业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较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广泛接受;在信息化“教”“学”“自我发展”等三个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维度上,信息化“教”的效能感和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较高,信息化“学”的效能感较低,同时教龄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有增高趋势。在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提升卫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能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

作者简介:李静(1982-),女,山東泰安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病理、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2-001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可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深层次内涵发展,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动力源和最关键的因素。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与个人因素尤其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有密切联系[1]。

自我效能(self-efficaly)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有着“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主要特征,目前广泛用于疾病健康管理中。他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或完成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这种期望和信念是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认知、判断或对自己表现某种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影响着个人对具体任务目标的感知和选择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它在自我的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虽然不同任务的具体情境不一样,但自我效能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2][3]。教师教学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概念的产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在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现代化学校等项目的支撑下,建成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学实训中心”等。但很多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不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欠佳,这引发我们思考,作为信息化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其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如何?怎样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对江苏省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主要内容涉及4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教”的效能感;二是信息化“学”的效能感;三是教师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四是教师对目前本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认知。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被试的基本情况为:性别以女性教师为主,占80.95%;年龄以31-40岁为主,占54.76%,24-30岁、41-50岁分别占21.43%、19.05%,51岁以上的仅为4.76%;任教时间以6-10年为主,占30.95%,5年以内、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分别为19.05%、26.19%、14.29%、9.52%。职称方面以讲师为主,占52.38%,教授、副教授、助理讲师、其他分别占2.38%、23.81%、14.29%、7.14%。此外,本次网络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210份,回收率100%。同时访谈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核实、修正调查结果。

二、调研结论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

85.71%的被试者认为自己所任教课程适合信息化教学,被广泛认同的教学模式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占比为78.57%,传统教学、翻转课堂、其他分别占比为11.9%、7.14%、2.38%。

(二)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困难

对于目前信息化教学中的困难,被试者选择最多的是优质教学资源缺乏(78.57%)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78.57%),网络问题、硬件问题、教师教学理念、学校缺乏激励政策等分别占比为38.1%、38.1%、54.76%、47.62%。

(三)最薄弱的信息化教学素养

52.38%的被试者认为目前自己最薄弱的信息化能力素养为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化综合运用能力、应用现代设备的能力、信息化理念、信息化教育方法分别占比26.19%、9.52%、7.14%、4.76%。

(四)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

本研究采用李运福博士研制量表将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分为信息化“教”的效能感、信息化“学”的效能感、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三个维度。各维度因子分析中各维度所包括的题目及各题目的因子载荷如表1所示。

分析本研究所编制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得到信息化“教”的效能感的Cronbach's Alpha为0.831,信息化“学”的效能感的Cronbach's Alpha为0.873,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的Cronbach's Alpha 0.750,总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5。信度数据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其可靠性较高。

(五)不同变异因素在信息化教学效能感方面的差异endprint

在教龄、性别、职称、课程类型几个因素中,只有教龄因素与信息化“教”的效能感、信息化“学”的效能感、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有显著相关性,具体见表2。

(六)不同教龄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信息化“教”的效能感、信息化“学”的效能感有增长的趋势,而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变化不明显,详见表3。

三、讨论

(一)教师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但信息化和课程融合的能力亟待提升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自此MOOC在各国教育领域掀起巨大风暴。MOOC的形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颠覆课堂,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创新教育模式。与此同时教和学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职能结构和教学能力都要进行变换,需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重新审视课程结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实施评价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从迷茫到认可(85.71%),并逐渐进行教育实践,在翻转课堂、传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78.57%的教师认为混合式教学更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而对于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认为优质教学资源缺乏(78.57%)、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78.57%)和教师教学理念(54.76%)是制约信息化教学推广应用的前三位原因。这也与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相一致。

为促进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除了教学基本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教师们认为自己最薄弱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的能力(52.38%),而这种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整合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4]。这与很多信息化教学专家观点相一致。因此,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关键因素,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自我效能可以帮助他们克服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所以,需要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以期促使信息技术与程融合创新更深层次发展。

(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信息化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教学背景下,衍生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概念,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前者是教师对教与学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后者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认识和评价。总之,教学效能越高,教师教学持久性和积极性越高、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也越高。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知识结构发生转变,由原来的PCK(学科教学法知识结构模型)转变为TPACK(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的PCK),相应的教师教学自我效能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发生变化。2013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从教、学和教师发展三个层面规范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准则。本文结合TPACK模型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将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分为信息化“教”的效能感、信息化“学”的效能感、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三个维度。本研究调查显示,教师信息化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中,信息化“教”的效能感和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较高,这与自上而下推动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和教师信息化实践的程度有关。信息化教学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信息化教学进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等都大大提高。而信息化“学”的效能感较低,教师对于能否通过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数字化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机会的丰富性、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时间、学习空间(课堂内外)等的改善方面缺乏信心,这与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佳有一定关系,笔者认为也与目前信息化教学实践未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未达到深度融合有关。

进一步分析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的高低与教龄、性别、职称、课程类型等的关系发现,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为教龄,而且随着教龄的增长,信息化自我效能逐渐增高的趋势,这与俞国良的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致,说明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教龄,也就是教学实践的时间,是其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也可视为教师个体文化的发展产物。虽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知识结构转变为TPACK,教师也在教学中与时俱进,通过自我学习和信息化教学经验累积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

目前卫生职业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较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广泛接受。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信息化“教”的效能感、信息化“学”的效能感、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三个维度。目前,教师信息化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中,信息化“教”的效能感和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较高,信息化“学”的效能感较低。同时,教龄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有增高趋势。

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能效发展策略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实践不断累积成功经验

成功的信息化课程教学经验会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多次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稳定的自我效能也可以泛化到其他教学情境中。本次调查中也显示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逐渐提高,并泛化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其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也增高。这种经验的累积在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的提高中作用是最大的。

(二)替代性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信息化大赛、信息化研究课、示范课等形式相互学习,通过观察示范者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获得替代性的間接经验。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示范者比较判断自己的效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示范者身上了解到信息化教学中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学习,提高自我效能。

(三)培训或教研活动引导

专家讲座带来大量新信息的同时,传达说服性的建议和劝告,这是可以来改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但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自我效能感不持久,面临问题或者困境时会消失,需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积累成功经验,提高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在讲座内容选择时尽量选择与本校信息化教学实际相结合或相一致的内容,使专家的说服性建议和劝告与个人的直接经验相一致,否则也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高峰.教师的个人特质与教育信息技术的采纳[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25-31.

[2]Bandura. 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iogcal Review, 1997,84:191-215.

[3]车伟艳.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内涵、问题域及主要结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7):31-35.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

[5]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报,1995(2):159-166.

责任编辑 秦红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心理之自我效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