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素平+朱勋春+高再秋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职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孕育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是其使命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理解工匠精神实质,在校园文化中孕育工匠精神,把握校園文化建设的规律,找好培养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同放异彩。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艾素平(1975-),女,重庆彭水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朱勋春(1965-),女,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再秋(1974-),女,山东临沂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2-0045-04
精神是一种最重要的能量。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极致和完美的职业精神,是缔造制造业传奇的伟大力量,是中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的“软件”。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职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孕育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是其使命之一。校园文化作为孕育和提升受教育者精神气质的环境和载体,在培育新时代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风貌、历史传统的综合体现,通过营造一种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塑造高水平的现代职业人。培养中国制造升级换代所需要的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同样,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不断融入和相互影响,彰显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有利于高职学生长远职业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客观地营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和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感染力,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载体。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员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对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影响[1]。高职校园文化受到社会发展需要的深刻影响,同样,校园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推动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变化。校园文化是一项从根本上不断塑造人、影响人的环境氛围。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对技术和技巧的追求,对于大国工匠来说,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做事态度在职业领域的自然显现。因此,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必然回应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将考虑不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和实质。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塑造和影响未来职业人的综合环境和未来职业人的生长土壤,将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本质要求
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都起到一个“先行军”的作用。作为一个综合系统,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长期文化积淀和社会观念不断碰撞交流的舞台。工匠精神作为当今中国社会提倡和推崇的重要职业精神,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职业领域中的体现,需要不断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和行为要求,赋予校园文化时代特征,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强化对学生的正向引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工匠精神在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其精神追求、工作态度、意志品质作为一种不断提倡的文化氛围弥漫在校园里,对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内驱力。工匠精神由于是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成长紧密相连,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关注、认同和回应。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通过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培养,不断提升其校园凝聚力和影响力,展示出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更强劲的生命力。
(三)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是当今时代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土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竞争力的提升,是经济发展阶段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是深化改革时代的需要。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置身其中,很多时候是自然、自觉、自愿接受影响。高职学生是未来大国工匠的主力军,他们应该对工匠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崇高的追求和强烈的情感倾向,为未来成为大国工匠打下牢固基础。工匠精神除了精益求精的技艺和绝活,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境界、追求和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这些都不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时间的培训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这属于精神成长和人格形成的范畴,必须要长时间的文化浸染和熏陶才能完成。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养成、职业素养、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认识、影响和渗透,深刻理解大国工匠所应具备的精神追求和职业态度,塑造大国工匠应具备的人格特质,正好承接和呼应了当今时代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将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拓宽高职学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高职学生长远的职业目标实现。
二、理解工匠精神实质,在校园文化中孕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工匠所具备的长时间重复的操作流程和细节追求,对于大国工匠来说,工匠精神是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在坚守中不断提升和创新的文化气质。在工匠精神中,技法虽然重要,但是,最为根本的,决定一个工匠的成就和境界的,是他的态度和心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重点,就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和文化气质,在优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自然生长出职业人所需要的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不断改进创新的职业能力。
(一)崇高的精神追求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口号,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产品品质和工作要求的极致表现,乃至是一种人生和职业信仰。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在职业领域的体现,不同的精神追求决定了工匠的成就和层次。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工匠精神的种子。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中国制造领域职业精神上的集中体现,是新一代建设者的职业追求和时代使命。因此,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培养的是这个人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气质,因为崇高的精神才能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
(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正如我们印象中诸多大国工匠所示范的那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很难沉下心来坚持认真地去做一件事,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国工匠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完美雕琢,才能成就产品的完美。首先,精益求精的前提是认真。认真,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做对,是为了目标正确,可以接受任何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法。精益求精,绝对品质,绝对负责是工匠精神的职业品质所在,这种对产品品质极致的追求成就了瑞士钟表、法国爱马仕等产品的品牌价值,也铸就了德国、日本产品无可比拟的竞争力和制造业强国地位。其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还要求专注。专注是工匠应具备的职业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体内蕴藏无限的潜能,这种潜在能力的发挥来自于持续的聚焦和专注的意志。工匠只有不断地聚焦、持续地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目标专注,甚至于数十年的专注,不断倾注自己的心血,才可能具有打造出独特价值和绝对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三)持续的创新能力
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创新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工匠精神虽然崇尚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耐心,但与保守无关,相反,持续的创新能力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永恒的力量所在。工匠最大的成就是看到手中的产品不断在自己的手中升华、创造,顺应时代,为人们提供独特的价值和体验。除了追求完美的细节外,找准时代脉搏和人性需求,在现有产品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工匠不仅仅是匠人,更是创造师,正是基于对这一特点的深刻领悟和实践,乔布斯才缔造出伟大的产品,苹果手机才成为商界的传奇。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无数高附加值、独特的产品,这种产品只有具备这种持创新能力的工匠才可能生产缔造。
三、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找好培养工匠精神的切入点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才和文化建设的双重使命,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和育人环境,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是高职院校校园中所有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和学生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3]。工匠精神作为当代职业人的重要精神品质和职业素养,是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职业品质。掌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应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大环节找好切入点,孕育培养工匠精神。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展示工匠精神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设施和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内的楼、堂、馆、所、室等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场所、设施以及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它是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展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教育功能。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具备的工匠精神,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外,更应在全方位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感染和性格的培养。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中的建筑景观、各种雕像甚至鲜花、草地标语中适度地展示工匠精神,在校园物理物质设施不断升级中巧妙融入工匠精神,营造有效的心灵感应磁场,就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让工匠精神慢慢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在制度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
优质的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既包含各项规章制度的优质生成,也包含对制度的执行。这些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其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仪式和和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精神文化的内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4]要在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生成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塑造人,制度文化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职业人的工作态度上的要求。在建立完善科学的制度过程中,在各项制度中必须体现这种时代趋势,有效融入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迫切需要的工匠精神。同时,在对制度进行执行的过程中要刚柔结合,在学校的各种重要仪式中要适当地突出职业院校特点,重视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心法、技法的培养。
(三)在行为文化中彰显工匠精神
文化的作用最终落实到行为。高职院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过程与学习锻炼中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的行为。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是所有文化的总折射。[5]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是文化建设的活生生的教材。
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教风、学风、作风中体现工匠精神,在教师的行为规范上诠释和反映工匠精神。行胜于言,教师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将产生无法估量的示范效应,因此,引领教师行为,在教师行为上彰显工匠精神应具备的精神追求和敬业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展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工匠精神最有力的着力点。其次,在各种校园活动中体现大国工匠精神。大学生活的精彩就在于层出不穷的活动,包括各种政治、学术、科技活动。这些活动既承载和传承着校园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各种活动中应体现和彰显工匠精神,让他们随时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
(四)在精神文化中升华工匠精神
大学是传承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场所,高校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被教育者精神的塑造,也就是对于一个人魂魄的培养。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就其内涵来说,它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所学校区别与其他学校的精神基因,是长期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朝着理想奋斗的精神动力。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下决定了他事业的高度,缔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原因在于我的哲学,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6]。他秉承“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高远的精神追求,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职业态度铸造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事业辉煌。在校园精神文化对受教育者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洗礼的过程中,要用校园精神文化滋养受教育者使之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大国工匠精神是这种饱满精神人格的自然延伸和在职业上的本能体现。这样的精神人格能够使受教者成为大国工匠,在不断的精神滋养和碰撞中不断地升华,使受教育者具备了职业领域和人生追求上成就所有事业的精神能量。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中国的制造业正经历全面的转型,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爆发的背景下,中国呼唤大国工匠,呼唤大国工匠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将变得更为丰富,更符合时代的趋势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和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工匠精神都会同放异彩。
參考文献:
[1]任海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3]胡文娟,高建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研究[J].新课程(下),2014(4).
[4]成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1.
[5]陈丽琴.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安全校园环境[J].安全与健康,2008(15).
[6][日]稻盛和夫.活法[M].廖月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7.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