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语序问题初探

2018-01-04 05:59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仄声许慎说文解字

周 洁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说文解字”语序问题初探

周 洁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文章基于“说文解字”四字的语序分析,认为汉字产生时间、四声平仄、汉字结构层级以及词语整体性等是影响古汉语语序的重要因素。

说文解字;语序;影响因素

引 言

在古汉语时期,人们使用汉语的习惯往往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存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除此之外,古汉语词语的分布与排列,还遵循着其他一些规律。本文通过研究“说文解字”四字的语序问题,梳理了自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产生以来,不同学者对其书名的看法。笔者在此基础上,多方归纳与总结,得出了一些看法,所以将其整理如下。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经由“说文解字”四字的语序问题探析,管窥古汉语词汇语序的分布与排列问题,进而挖掘影响古汉语词语语序排列的重要因素,以期为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说文解字”语序问题研究

(一)从产生时间角度看

“说文解字”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解文字。通俗地说,也就是解释文字。但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汉语大词典》和《汉字源流字典》中,都点明了“说文解字”的“文”和“字”的不同含义。“文”是指像象形字一类的独体字,“字”是指由“文”孳生出来的合体字,譬如形声一类的合体字。直到秦以后,才合起来泛称文字,即“汉字”,它是汉语言的书写符号或书写形式。

汉代的许慎[1]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仓颉之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由此可见,“文”产生于“字”之前,所以按照语言习惯,“文”应该放在“字”之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说文解字”的说法。

另外,陆宗达先生[2]在《说文解字通论》中也指出对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文”与“字”的两个论断。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文和字是汉字的两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汉字经历了由图画符号过渡为标音符号的历史过程。这无疑也暗示了我们“文”产生于“字”之前。陆宗达先生认为“依类象形”是描绘外界事物的形象和状态,“形声相益”是偏旁加音符,也就是由图画文字发展为标音文字。

从《说文解字》全书来统计,依类象形的“文”,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形声相益的“字”则占百分之八十。许慎所说的文和字,旨在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

此外,陆宗达先生在说明了何者为文,何者为字之后,接着强调了文和字的关系。“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代表的是字原,“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派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许慎由文字语言发展的角度阐明了“文”是汉字形体的根源、声音的根源、字义的根源,由文到字是汉字发展的方向。

不仅如此,孙星衍的《说文孙序》中也指出了,“仓颉之始作,先有文而后有字。六书象形、指事多为文,会意、谐声多为字,转注假借文字兼之”。[1]

这些证据都证明了“文”产生于“字”之前,所以从产生的时间角度来看,“说文解字”的语序是不能随意调换的,更不能改成“解字说文”。

(二)从四声排列角度看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进一步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说的 “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自此,“四声八病说”形成了。它广泛应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余嘉锡先生[3]曾经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说过,“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之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用白话来说,就是两个词并列时(这两个词即骈词),如果这两个字的平仄不同,习惯性地就会把平声放在前面,仄声放在后面。其实,这种规律在四声没有被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除此之外,周祖谟先生[4]在他的论文《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在汉语里两个词并举合称的时候,两个词的先后顺序,除了同时一个声调的以外,一般是按照平仄四声为序,平声字在前,仄声字在后。如果同是仄声,则以上去入为序。先上,后去、入;或先去、后入”。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文解字”就完全符合了平上去入的语音规律,除此之外,还有“花红柳绿”“山重水复”“一劳永逸”等词语。

(三)从汉字结构层级角度看

许慎首创了五百四十部的汉字编排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以540个部首统率全书9000余字的编排方法,可以说是许慎《说文》的创举。许慎之所以采用这种编排方法,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汉字产生的不同历史层次。

独体之文与有待于独体之文的其他文字分别处于第一、第二两个不同的层次。随着汉字的孳乳、繁衍,处于第二层次的某些文字顺次变为新的部首。于是,依赖于这些部首,又产生了处于第三层次的汉字。像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会产生处于第四层次的汉字。[5]

由此可见,《说文》对部首字、从属字的分界与编排,将模糊的“文、字先后说”传达得非常具体。从汉字生成结构层次上看,“字”比“文”高一层次。这无疑也从另一个层面,为人们揭示了作为独体的“文”产生在合体的“字”前面。所以,自然而然,“说文解字”四字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或者改换。

上文曾经提到过,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把汉语结构分为“文”和“字”两类。“文”是独体字,如:日、月、人等等。“字”是合体字,如:江、河等等。“文”是基本构件,“字”是由“文”产生的。所以,从汉字生成结构层级上看,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换句话说,也就是“字”比“文”高一个层次。自然而然,“文”应该放在“字”的前面,才会有“说文解字”的说法。

(四)从词语整体性角度看

“说文解字”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它既是汉代许慎所作的著名的文字学专著的名称,也是一种专有的文字学术语,指“说解文字”。

“说”,《说文·言部》解释为“说释也”。“解”,《说文·角部》解释为“判也。从刀判牛角”。诚然,对于独体的“文”只需要说明解释其本义。既然是独体字,自然不能进一步切分结构。所以,自然而然,“文”只能用“说”来修饰。而“字”作为合体字,不仅需要解释其本义,而且需要进一步剖析它的形体结构,所以就只能够用“解”形象生动地来修饰。

在这里,笔者谨引用一下清代学者许瀚[6]在《说文答问》中说过的一段话,来总结以上分析。“盖对言之,则独体曰文,合体曰字。散言之,则文、字可通用也。说者,释也;解者,判也。文独体,故宜说;字合体,故宜解。”这一段话,清晰地解释了“说文解字”四字的搭配问题。

此外,林澐[7]在《古文字研究简论》中也曾经说过,“《说文解字》一书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小篆及许慎能见到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形体。一方面阐述每个‘文’的原始图形所表现的意思,一方面解析‘字’是由哪些基本单位合成的,每一构字单位各在记录语词的义和音中起什么作用。”这更好地说明了“说文”与“解字”之间的各司其职。

综上所言,从词语的整体性来看,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词语的搭配规律,要综合考虑意义与功能的因素。

二、影响古汉语语序的重要因素

经过对“说文解字”语序问题的研究,笔者进一步总结出以下几个影响古汉语语序的重要因素。

(一)产生时间先后

一般来说,人们由于语用习惯的原因,往往会把产生时间在前的词放在前面,产生时间在后的词放在后面。比如“宫廷”一词,“宫”的本义是指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见于《易经·困》,如:“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而“廷”的本义是指朝廷,是指君主受朝施政的地方。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见于《庄子·渔父》,“廷无忠臣,国家昏乱”。

由此可见,“宫”字产生于“廷”字之前,所以人们习惯上才会说“宫廷”,而不是“廷宫”。

(二)四声平仄

自古至今,音韵学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在传统的“小学”中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它还影响着词语的排列与语序问题。人们往往会遵循平声在前,仄声在后的顺序,来使用汉语词汇。比如“苏李”(苏武、李陵),“苏”是平声,而“李”是仄声,所以人们习惯说“苏李”,而不是“李苏”,同理的还有“温李”(温庭筠、李商隐)等。

(三)汉字结构层级

象形字“火”是一个独体字,位于汉字结构层级的第一层次,依赖于“火”而产生的“灾”处于第二层次。从汉字结构层级角度来说,“灾”的结构层级比“火”高,所以“火”一般放在“灾”的前面。人们习惯于说“火灾”,而不是“灾火”。这种结构层级如图1所示。

(四)词语整体性

图1 汉字结构层级示意图

词语的整体性问题,即词语搭配问题。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语病叫做“搭配不当”。这里的“搭配不当”就是指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等等语法问题。比如“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这句话中,“改善”与“提高”的顺序就不能够颠倒,否则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在古汉语中,其实也存在着这些问题。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曰:“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贾公彦疏:“教民春稼秋穑,以树其木,以艺黍稷也。”在这里,贾公彦很明确地揭示了搭配问题的重要性。他的这种解释将不同词的区别,一目了然地展示了出来。“春稼秋穑”一词,将“稼”、“穑”二词的时间进行了严格区别:“稼”是指春天种植,“穑”是指秋天收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词语整体性对古汉语词汇的要求。除此之外,“树”“艺”二字的区别也很明显。“树”是指种植树木,而“艺”是指种植粮食。二者指代的具体对象是有区别的。由此可见,词语的整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汉语的语序问题。

四、结语

本文基于“说文解字”四字的语序探讨,认为:古汉语词语的语序往往会受产生时间先后的影响,一般较早产生的词放在稍后产生的词之前。此外,影响古汉语语序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四声平仄问题。如:苏李、秦晋等词语,就遵循着这一类的规则。除此之外,汉字结构层级和词语整体性也是影响古汉语语序的因素。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62.

[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15.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2.

[4]周祖谟.汉语骈列的词语与四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5]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24.

[6]黄天树·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7]林澐.古文字研究简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78.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ords'Order of ShuoWenJieZi

ZHOU Ji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Xu Shen's"Shuo Wen Jie Zi"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Based on the word order analysis of"Shuo Wen Jie Zi",the author analyzes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order of ancient Chinese as the time of generating Chinese characters,the flatn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integrity of words.

Shuowen Jiezi;word order;influencing factors

H131

A

1671-1084(2017)06-0094-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22

2017-04-15

周洁,安徽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猜你喜欢
仄声许慎说文解字
吟出古诗之美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贞观的“观”该怎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