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霞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大学应届毕业生负面就业心理研究
——以某高校2013级毕业生为例
曹海霞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大学生就业是完成学习理论之后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基于对某高校2013级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学应届毕业生负面就业心理表现,并结合其产生因素,提出矫正大学应届毕业生负面就业心理的若干对策。
就业心理;大学毕业生;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热情高涨,业范围比较清晰,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他们在毕业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就业计划,他们学习积极主动,并且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同时,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能综合考虑自我发展与单位要求,做出正确选择。这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正面表现。
然而,在笔者看来,更具有研究意义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负面的就业心理。图1为某高校2013级应届毕业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和某高校20位2013级应届毕业生的负面就业心理调查数据图。他们的负面就业心理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图1
焦虑急躁是指个体在主观上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过分的紧张和不安,而自己又无法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努力,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心理反应。根据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虑急躁的占43%。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充分地认识社会职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系统合理的规划。在他们进入就业市场求职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急躁的负面就业心理。对于正在求职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存在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主动性。然而,过度的焦虑急躁却会降低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甚至导致行为失控。
一般来说,从众依赖心理就是别人干什么自己就跟着干什么做事缺乏自己的主见,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在以上调查数据中,21%的大学生有从众依赖的就业心理。很多大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目标。在就业过程中,自己的过度迷茫便出现了从众现象。这种就业心理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如 “考研热”“招教特岗热”“考公务员热”等,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扎堆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 “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家庭条件优越,许多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当他们毕业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还没有去参加招聘会,就退缩了。这种依赖的心理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甚至是自己天天在家上网打游戏,而他的父母却要为了他的工作而四处奔波[1]。
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都是一种极端的心理,都不利于发展。如图1所示,18%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自卑或自负。自负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些学生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在求职面试时往往会“这山望着那山高”,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什么也做不了。[2]与自负心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求职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大学院校非重点、专业不好、工作经验缺乏等。除此之外,有自卑就业心理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往往心理脆弱,抗挫能力低,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从而影响他们的求职,甚至是未来的成长。
根据调查数据,9%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求稳求闲。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想找一份稳定、清闲的工作,缺少拼搏奋斗的精神。当下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早已不是多年前的“天之骄子”。面对“僧多粥少”的现状,许多大学毕业生认为能有一个“饭碗”就不错了。毕业生对某些职位的垂涎,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围城”心态,果真抢到了,或许才会发现,所谓的“金饭碗”与自己的期待还是相差甚远;那些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的“求稳”心态,原来都是不切实际的“浮云”[3]。
攀比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不量力而行,与他人攀比的心理。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经常会相互比较,比薪酬、比环境、比待遇,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一些在校曾经拿过不少荣誉证书、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自己找的工作必定要让自己有面子,一定要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些有着虚荣攀比的就业心理的大学生只能体会就业难的孤苦和冷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应届毕业生负面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环境不佳。就业环境不佳引发了当前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片面认识。他们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创业,得以成功的几率较小。近年来,“公务员热”就是其典型的例子。“公务员热”既导致了学生就业渠道的单一化,也加剧了部分中小企业人才的匮乏。
二是社会就业观念不正确。社会导向机制的不健全,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功利倾向日益严重[4]。因此,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在求职的过程中被眼前的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眼前的就业待遇和工资薪金,由此又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对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人数迅速增加,但是就业市场不规范,由此加剧了就业市场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和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例如,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而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虽然政府部门和相关高校会定期组织招聘会,但是并没有将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组合与优化,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当前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表现主要有:
一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却没有做出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严重脱节,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二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我国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对大学生的培训指导所做的工作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现在各大高校虽然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的求职技能,不会在求职时积极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不敢积极地参与求职竞争;加之他们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导致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一,这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主要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对各种职业的声望评价、孩子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家庭环境和整体氛围等方面。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就业方向上,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功名利禄,对大学生就业选择路径上产生直接影响。部分毕业生由于家庭背景相对优越,依靠特殊途径就业,也给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单一的社会群体中,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匮乏,因此,对社会缺乏全面的理性认识。在就业观念方面,一些大学生仍然坚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分析就业市场。在职业认识上,一些大学生未充分认识到可以“行行出状元”。择业导向上,一些大学生只注重轻松的工作,往往不愿深入基层工作[5]。在笔者的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大学生就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工作地点,然后工资待遇。在调查中,48%的大学生希望去省会城市工作,31%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这说明,许多大学生期望在大城市有一个高薪、体面的工作,而不愿意去基层、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
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从法律上明确应届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制定和完善相关就业和职业培训法律。政府要依法保护他们的就业权利,出台促进应届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作、提升待遇等方式。[6]首先,社会要优化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从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其次,国家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风气。国家要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加强对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努力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竞争机制。第三,国家要完善就业市场。国家要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部门的作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使市场真正地发挥作用,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学校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适时调整教学大纲,淘汰一些过时的课程。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7]。
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就业的方式、过程、技巧都不了解。面对用人单位的咨询和测试,大脑一片空白,常常措手不及,无法充分展示自身的真实素质,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的环节,学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的技巧,克服就业过程中紧张、慌乱的心理状态,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父母的观念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许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无疑是不利于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增强孩子的素质,使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择业阶段,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等,家长和亲友应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他们处理一些择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就业观是指导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指南针。大学毕业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为就业做好准备,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首先,大学应届毕业生要树立积极的态度,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做事,虚心向他人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丰富工作经验。其次,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社会要运行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人员的贡献。再次,毕业生要切合实际来择业,不能心存侥幸,幻想不付出努力就有馅饼掉下来的美事。除了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也不妨一试其他自己能胜任的职业,或自己创业。最后,要摆正心态。毕业生要看到自己的特长,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精而准确地定位自己,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再自主择业,积极就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拥挤的就业大军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正确选择就业道路,促进自己的发展。
[1]汤颖.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2-3.
[2]杨莲.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报,2015(19):17.
[3]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5.
[4]周大森.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疏导[J].科教文汇,2010(12):10.
[5]孙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1):4.
[6]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97.
[7]陈超.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职业指导[J].青少年生涯辅导,2008(1):389.
Research on Negativ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College Graduates by Taking of 2013 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AO Hai-xia
(Marxism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6,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is completed after learning theory and realization of self-worth.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problem more and more serious.Research 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analysis,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th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psychological,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is beneficial to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university graduates;countermeasures
G444
A
1671-1084(2017)06-0060-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14
2017-04-28
曹海霞,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