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与“1+X”联读之比较

2018-01-02 08:10朱海珠
江西教育B 2018年10期
关键词:涟漪群文议题

朱海珠

“1带N”式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是以教材中的单篇或一组课文作为学习的原点,作为教师向外拓展、向外延伸的引子。用“一课带一篇,一课带一组,一课带一本”的教学策略,让原本在课外才读的经典美文,在课内阅读,并把这种阅读延伸到课外。

“1+X”联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这篇课文“1”,根据联读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X”形成的一组文章“1+X”的阅读教学。

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实践多年的经验,“1+X”和“1带N”的共同目标都是拓展孩子的阅读空间,提高孩子的阅读素养,指向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这是不变的。通过联读议题来找到联读文章,这也是不变的。不同的是“1带N”一般是先做好“1”,再带“N”出来,重在迁移、在拓展、在应用。“1+X”联读重在比较、互文和结构化的阅读,比如说不会只放在课内的后10分钟来做“带读”的事,而是会在一堂课穿插很多片段或者非连续性文本。简单地说,就是加入的文本要为联读议题服务,课前、课中、课尾都可以加。例如教学老舍的《养花》,课前,我们联读了曾经学过的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草原》《母鸡》,把这些课文的语言特点梳理出来,课中又联读了老舍的《春来忆广州》,以此补充《养花》的文本形式,后来又联读了网络上对老舍的一些评价,在他的语言特点上进行补充。其实围绕这个议题,我们的方式不是“带”,而是通过联读“X”来深入地做好“1”。这种整合化的策略,会更加突显,也真正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最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无论是“联读”还是“带读”,其实它们都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加优秀、更便于对接的阅读材料和学习环境,使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狭窄走向宽广,阅读方式由一篇到一组,阅读顺序由从头到尾的纵式阅读,发展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多文本、结构化、网状态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在一个“关联点”的统整下,形成大的阅读语境,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比较、发现,并运用这些阅读发现。

“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和“1+X”联读教学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以不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消弱课本本身教学价值为前提,通过“N”或“X”的加入来倒逼老师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出精心的选择,减少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阅读、多表达。也就是我们说的,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它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的、壁垒化的课文教学模式,变为一种以整体性、联结性、探究性为特征的拓展阅读课程。

当然,从教学实践看,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重在一个“带”字上,而我们温州曹鸿飞老师研究的“1+X”联读,重在一个“联”字上。我们都是为了扩大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但是方式是不一样的。“1带N”思考是由“1”怎么带出类似的一些文本,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1+X”更是通过联读的形式让学生喜爱阅读、更爱阅读,而且有阅读的深度思考。

在一线工作十八年的我,一直以来也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突破一篇课文的局限进行更广阔的阅读?我始终相信只要让孩子多阅读、爱阅读、会阅读,我们的语文就一定能教好。然而语文教材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大脑成长的需要,所以一开始我尝试了海量阅读,尝试了主题阅读、群文阅读。孩子的书是读多了,可是他的阅读力和整体的阅读素质始终不是特别好,往往停留在浅层面上,缺少阅读的深度联结,尤其是离开了这篇就不会读了。在尝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找文章很难,一开始并没有群文联读的材料,落脚点也很难找,给备课带来很大的压力。南京的朱瑛老师说“1带N”是群文阅读的一种形式,这就是给我们一个支架,包括我们温州曹鸿飞老师提出的“1+X”联读,我个人认为应该也是群文阅读当中的一种,使我们的群文阅读有更多的支架、更多的阅读策略,让群文阅读不会流于形式。否则,群文阅读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是很难去实践的。

由曹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1+X”》(1-12册)与教材课文配套特别好,给我们一线老師提供了很多扶手。这本书里面包含了一个联读的议题、联读的活动,还有两三篇联读的文章,这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备课的思路,议题让我们翻开书就有了备课的主心骨,联读文章为我们节省了找这些文章的时间,我们能够更专注于备好这课。联读活动又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支架,实现了我们课外阅读课内化。在温州许多学校,一开学,就给每个学生订一本,这一本是他们的书包里的另一本语文书,每天出现在他们的课桌上。所以,每次我都会在课堂中用这本书来给学生做联读活动。开始可能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比较弱,经常会完成不了。但是经常这样训练,慢慢地孩子们就会加快他的阅读速度,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现在的孩子们觉得语文课是一种非常丰富有趣而冒险的课。

“1+X联读”实践带来的第二大变化,就是教师的变化。我们老师一开始备课,在没有加入“1+X”的时候还是传统的,但是有了“1+X”联读,我们发现我们的备课方式变了。它倒逼我们去思考、去整合、去联系,而这种备课思维让我们感觉自己获得了第二次成长。也正是这种方式,让我们的教研组能够有主题地开展教研活动,让我们的新老师有了专业成长的方向,真正地在备课上、上课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学习方式上,联读的加入,让我们努力减少说教,课堂不再是问题串,而是孩子主动地学、合作地学、探究地学。今天三节课,其实让我们真正感动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孩子的这种思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如果孩子能带着这种思辨去学习,语文一定能学好。这是联读为我们带来的最好的福利。“1+X”联读,或是“1带N”涟漪型阅读,其实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猜你喜欢
涟漪群文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涟漪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群文活动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好似……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