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君
摘 要: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学进去,并走出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获取快乐体验,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体验;实践能力
数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各种各样的数据、公式、定理等,现在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无趣的,这种判断忽视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感受数学,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会数学
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日常的生活引入课堂,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素材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每天升国旗时,大家都是向国旗行注目礼,唱着国歌,看到徐徐升起的国旗,可是有时国旗升顶与国歌结束不能同步,怎样才能同步呢?适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学生每天的课间操队形,站队时要做到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直线,那么排队的关键是什么?天天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站队时前后左右间距相同时,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条直线。还有植树实践劳动时,如何把树苗栽齐,这些问题都交给学生去解决,然后教师点拨,这些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现在的学生生活经历较少,生活经验缺乏,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首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随时交给学生解决,然后与学生分析总结,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时时处处皆数学,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数学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情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展开主动探究,从丰富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原型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周上的行程问题时,让学生分组在操场上实地演示,在起跑线上背向而行和同向而行到两人相遇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式?最后小组交流汇报,发现背向而行、两人相遇是两人的路程之和等于操场一圈,同向而行是两人首次相遇时快程比慢程多跑一圈,这样学生再遇到圆周上的行程问题时,就能融入生活实际,用亲身经历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景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平行线与相交线时,可以提前让学生绘制一天上学的路线图,上学路线可以看做线条之间的相交和平行,而路线图上街道的转角,红绿灯等可以与本章中后续的知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内容。
三、鼓励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解决生活问题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让学生从有限的教学视野中走出来,走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让学生用所学的教材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实践水平。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数据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如每月的零花钱的消费是否合理,如果单独看一次消费的价格、用途等,可能很难做出消费是否合理的判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管理意识,应该让学生将自己每一次消费的时间、金额、目的等一一记录下来,每月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评估,当三个月以后就可以看自己在哪方面的消费比较多,仔细分析每次消费是否合理,如某些零食和饮料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点的价格差异等,每个数据是一个结果的呈现,一组数据就是一个现象的呈现,如零食消费是否合理,哪些消费可以精简等,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了,从而实现高效消费,以此增强学生数据管理的能力。把生活作为学生的学习之地,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利用生活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脑海,使学生更加理解课本知识,把实际生活作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使数学更具有魅力,使课堂更具有活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国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6.
[2]蒋诗泉.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