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梅
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类似的现象:课堂内容丰富,教师为了完成预计内容,问题一个接一个,令人眼花缭乱;教学方式似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五彩缤纷,学生讨论积极,一些需要独立深入思考的问题,便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轻易获取。教师如果一味把眼光聚集课堂设计与众不同,热衷学习过程热闹非凡,就可能出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思想留白,教师又要匆匆赶往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就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被鞭策着一路飞奔。
一、有意设置障碍,让孩子在思维冲突处等待
品味一节课,往往充满了各种冲突的课堂更有意蕴。不同观点的争辩,各种思考的碰撞,学生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在不断冲突争论下,会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事实上,只要课堂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思考就会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如果在这时不急于灌输,而是抓住时机,敢于等待,在学生产生冲突的时候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争辩解决,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面对教室里的真实情境来确定某一列学生的位置,会产生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两个观察视角。如果这时老师直接告知,那便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没有经历积极的思考和探寻。这样的过程学生被动地接收,思维不会深刻,而如果改成这样的设计:请第二排的孩子起立,则会出现两行孩子起立。这时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事实上,不同的观察者会产生不同角度的第二排。前面的孩子和后面的孩子都有不同地理解。由此,教师不急于告知,而是耐心等待。等待学生进行争辩,产生冲突,学生自然便会进行相反观点的碰撞,自我认知的重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观察时,要面对观察对象确定排数的前后左右,而坐在下面的学生正是观察对象,而不是观察者。
经过上述思考过程,原本的问题则在差异观点的冲突下迎刃而解。有研究表明,辩论中为了说服对方,需要调动语言和思维全身心投入。那么,学生的观察会更细致高效,思考也更加深入彻底,在竞争中产生智慧。教师善于制造学生认知观点的冲突,呈现学生真实的思考,敢于等待学生观点的酝酿,从而为深度探寻提供条件。
二、有意设置疑点,让孩子在疑惑时积极思考
疑惑是学习的开始。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批判性精神,敢于质疑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疑惑会伴随着学习过程而不断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的过程便是不断解除疑惑、进行内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如果一问地追求课堂顺畅,按照既定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眼中只有教学过程,而没有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没有在学生质疑时的等待,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不会绽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探索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在折一折的过程中,上下、左右对折能完全重合,则说明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那么,如何说明邻边也相等,进而说明四条边也相等呢。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位老师让学生拿着正方形纸到前面演示,沿对角线对折一次重合,学生同时阐述:上边和左边相等,四条边也就相等。学生们似懂非懂,教师顾不得眼前还处于迷蒙中的学生,又转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另一位老师,通过学生动手去折,再配以多媒体动画的演示和板书:上下对折,则上边=下边;左右对折,则左边=右边,两次不同方向斜对折,出示上边=左边,下边=右边,由此得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这样清晰的推理过程清晰可辨,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形象化的概括、富有条理的推导,得出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结论。虽然这一探究过程耗时稍长,但学生的疑惑却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教师善于在学生疑惑处等待,在问题处停顿,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是学生本位的价值观体现。教师的等待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得到绽放。
三、重视个体差异。让孩子分层解决疑问
在学习中,有思维敏捷的优等生,也有慢慢行走的学困生。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品质以及学习兴趣等诸多原因,都会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效果。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产生差异时,教师应能做到不愠不火,耐心等待思维不够敏捷的学生共同前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計算教学时,通过前测了解到,全班3096的孩子已经知道计算的方法,即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如果在教学时,面临这样的新问题,只把问题的提问局限于“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则优等生发言时就会说出相应的答案,其他70%的同学也没有任何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数学,只会变成一个符号游戏,一项重复机械地训练,而缺少了积极的思考,热情的探究。这时,如果能够结合前测情况,实施分层研究,如设计出不同的探究作业:如果你已经知道计算方法了,你能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吗?如果你不知道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画图、举例、联系商不变的规律等方法进行探究。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难度的探究任务,即满足已经知道方法的那部分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又兼顾面对新问题还迷茫的另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探究机会。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差异产生时,尊重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给他们同化顺应知识的新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洪小学)
学子·上半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