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分析

2018-01-02 16:35高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

高闯

摘 要:传承中华文化是语文科目教学的重要任务,经典诵读是提高语文教学科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许多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专门设置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们对语文经典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对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典诵读环节长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制定了相关的解决策略,报告如下。

关键词:实施分析 中学语文教育 经典诵读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实践工作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科目教学环节中的经典诵读课程在落实效果上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要求,经典诵读教学环节往往也受限于固定形式,长期存在于语文教学课程体系脱节的状况。这对于学生们学习古文知识的兴趣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打击。因此,中学语文课堂科目任课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们参与古文诵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们对于古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使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的丰富。[1]

一、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经典阅读”方面长期存在的不足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语文科目教学体系中,经典阅读教学环节的定位应该在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语文修养、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无法深入并且全面的理解,经典诵读环节的重要意义,普遍认为经典诵读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操作中也往往采取应试教学思路,不仅没有使学生们的语文修养的提升,反而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在对经典文章进行学习与分析时,所考虑的内容往往也倾向于升学考试的各项具体要求。由此可知,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2]

2.教学方法不当

在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只带领学生以自由活动的形式对古文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往往只是对古文内容进行生硬的记忆,而没有从内在含义的角度,对古文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任课教师的工作也长期局限于字面含义上的解释,对于文章整体思路的理解,通常也局限于科目考试的要求,没有带领学生对于经典古文的意像与内在涵义进行自由的表达,违背了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初衷。

二、经典诵读策略分析

1.提高学生参与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们的第一老师,提高学生们参与诵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提高诵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手段。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就是需要在日常的语文科目教学过程中,加强经典文章的渗透,带领学生领悟经典文章的潜在含义。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全面理解经典诵读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将经典诵读教学置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另外,任课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向学生们详细介绍阅读经典文章的好处,带领学生们对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勤学钻研的态度了解经典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使学生们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人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对对经典古文的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带领学生们重点学习《论语》、《世说新语》等章节。所选择的古文内容,一定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所选择的古文内容一定要具有充分的中华文化代表性,要确保文章内容在思想道德上值得学生学习。另外,文章内容也要能够给学生带来文学、精神上的享受。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们对于古文经典的看法,根据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法。

2.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语文科目的教学工作方面,经典古文的诵读一方面需要占用语文科目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要求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中安排一部分时间用于经典古文的诵读。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各种问题的分析方向更多地指向于经典古文阅读方面。然而,在中学学生课堂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若一味的采取时间战术,占用学生们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很容易影响到学生们参与经典诵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对诵读时间进行巧妙的安排,将古文诵读活动镶嵌在教材散文教学中,将古文教学与散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节约学生们经典诵读方面的学习时间。[3]

3.案例分析

师:你刚才听到这首古诗的名字是《回乡偶书》,作者是贺知章,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个古诗还有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1、师讲诗的大意:

从前有个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

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4.营造学习意境

任课教师需要将学生们至于经典诵读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以往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要能够科学合理的营造文章意境,就能够做到少讲精讲,使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掌握,对文章的意境进行分析。任课教师需要带头起到示范作用,在诵读经典古文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感情飽满,比如在诵读《花桥仙》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加强同学们对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的理解,将该文章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们进行一次详细的阐述,方便学生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内在情感,进而加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言素养已经成为任课教师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典诵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为学生们日后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维华.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86.

[2]周苏.探析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对策[J].好家长,2014,52:131.

[3]刘欣.关于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探究[J].课外语文,2015,06:91.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
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研究
与经典同行
如何将“经典诵读”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唤醒、发掘、传达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原则及策略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讨
浅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