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静
【摘要】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人们可以从中汲取中华人文精神,培养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初中教学中加入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认识经典,培训学生书面语言的掌控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大力提倡青少年诵读国学经典,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让学生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势必会在他们心中埋下发扬国学的种子,这对于在初中生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试图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方法,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经典诵读;初中生;人文素养;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读书就要读根一样的书,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文化最优秀、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使青少年在国学经典中受益终生。
一、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习能力,加强语言掌控
苏东坡曾言:“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这实质上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首先要靠诵读,这是任何高明的讲解所无法取代的,如果学生只是草草一读,教师便去讲解,那学生理解的只能是只言片语,达不到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学生认认真真地诵读一遍,胜过老师千遍万遍的无诵读之讲解。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折服于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以及淋漓尽致的心绪变化中,回味经典所独有的荡气回肠、慷慨磅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诵读经典的习惯,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掌控能力的加强有很大的帮助,诵读的意义让任何老师讲解只能是锦上添花,没有诵读任何高超的解读技巧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多读,方得始终。
(二)传承中华美德,汲取精神力量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厚多样,然而相应的精神文明却没有跟上步伐,“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正在逐渐消失,“中华礼仪之邦”的名声也有名存实亡的危险。诵读经典可以体会孔孟文化宽厚仁义,感叹老庄思想的空灵玄妙,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体味《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毅然决然,幽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凉雄壮,钦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怀,于无声处听惊雷,提升人生境界。
(三)增强思辨意识,确定人生目标
目前,网络文化以一种席卷天下的态势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传播着金钱主义、利己主义等糟粕的思想文化。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糟粕思想的侵蚀和伤害,“脑残粉”现象的低龄化就是明证,这些孩子对于日韩明星的狂热本无可厚非,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嘲弄和现实榜样的漠视十分让人心寒。诵读经典,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读《论语》,可以教会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精神,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不耻下问;读《荀子》,可以教会孩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自律意识,让学生保持真我的同时结交良师益友;读《龟虽寿》,可以教会孩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奋发精神,让学生珍惜时间和机会,努力拼搏,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初中生诵读经典,可以增强思辨意识,不盲目从众,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坚守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比照历史,确定人生目标。
二、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立足国学经典,教学学生诵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典诵读决不可放任自流,要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初步的诵读能力,理解形式灵活多样,帮学生会读巧记。首先,要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在告诉我们要多读、反复读、直到读书读烂为止,没有多次的口头重复,学生很难培养诵读的感觉,也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其次,要有感情的读。国学经典蕴含着语言美学和深邃的思想,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分辨感情,进行声律美的赏析。读《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要身临其境联想自己的母亲,要听到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叮嘱,看到母亲不舍又慈爱的面容,出声要注意语调的升降、语调的缓慢深沉,把握作者的心情。此外,要尝试理解。要学会自己动手翻阅工具书,逐字逐句去研究,并反复揣摩,了解国学经典的大致内容。最后,要边读边悟。不仅要悟文义、悟含义,还要悟今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看一看它对于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有了这些诵读方法,初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味国学,更好地运用国学。
(二)创设诵读氛围,融入国学经典
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诵读也不例外。我们要精心创设诵读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自动的诵读经典。首先,要先设定听觉氛围。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典雅、古朴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古典音乐的环绕之下,有一种诵读脱口而出的欲望。其次,要做好视觉氛围的创设。教师要组织好有特长和有兴趣的同学装点好教师黑板报,用气韵生动的设计和苍劲有力的书法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室的墙面上辅以意味深长的国画,让学生浸润在书香中。最后,要合理运用影视多媒体。播放一些唯美的影像资料和影片,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搜罗国学经典撰写者的人物生平和趣味杂记,让同学们感受大师的荣辱不惊和执着追求;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展示一些社会现象,注重国学经典的知行合一,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国学今用的妙处,提高理解能力。诵读经典氛围的创设,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国学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结合艺术学科,彰显经典魅力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诗人们常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扩展到文人骚客,托物言志也是惯用的表达手法。因此,诵读经典要结合艺术学科,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把美术的色彩美、音乐的韵律美、舞蹈的形神美等融入经典诵读中去,让经典在艺术美中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诵读《行路难》,不仅要鼓励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读,还要鼓励学生根据是以来描画心目中的蜀山,可以任意发挥,天马行空也可,写实纪实亦可。同学们画出了不同的画,有点突出山路的艰险,有的突出诗人的惆怅,有的就是简单写写画画。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了脑筋,自己去联联想,加深了对于诗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审美和创造力。同时,“唱古诗”“书法经典”“经典课本剧”等多种活动也要大力提倡,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形式灵活让学生感受乐趣,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激活课堂氛围,繁荣校园文化。
(四)持之以恒,从课堂走向课外
仅仅诵读几篇课内经典是不够的,不能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浸入到他们的血肉中去,要引导学生的课外诵读,扩大诵读数量和质量,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为广阔的国学经典天地。鼓励初中学生在课外诵读中,既要读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自如,也要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还要读曹植的“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无奈悲怆。用课外的经典诵读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灵魂,让老祖宗的思想和智慧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经典国学是我国民族的精神精髓,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初中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博大的人文情怀,是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雷玉凤.对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5.
[2]吕瑞芬.在初中开设经典诵读课的价值及建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王畅.“经典诵读”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追问与反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郭彦翠.经典诵读对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5]陈雅琴.浅论经典诵读对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学周刊,2015(36).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