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苏州特色文化和艺术设计类《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苏州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传递了苏州的文化精神以期塑造学生的人生和专业态度两方面论述了地方特色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特色文化;教学;艺术设计;内容;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是坐落于古城苏州的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苏州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作者大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中的苏州文化精神则是作者借课文向学生传递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的一部分。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正如余秋雨所说“是中国版图上一块有着特殊韵致的所在”。“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对苏州的描写,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念念不忘苏州的繁华。千百年来,苏州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被誉为“人间天堂”。她拥有众多优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温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史中少受战火侵扰进而保存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经济基础、细腻温和的苏州人以及吴文化各个门类的繁荣。其中吴文化各个门类的繁荣与大学语文教学关系尤其密切:吴语系中绵软的苏州话、清初为避文字狱众多学者以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朴学、明代的吴门画派、以评弹、昆曲为代表的曲艺舞台艺术以及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而我院是艺术设计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视觉传达系、环境艺术系、服装工程系、工业设计系、数字艺术系、手工艺学院六个专业。艺术类校园中的大学语文既要保持语文学科的原汁原味又要尽可能辅助艺术专业的教学。基于此点,作者从内容和精神两方面将苏州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在近十年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将苏州文化的内容融贯在语文教学中
作者在十个主题的教学中有两个主题以苏州本土文化为主要
内容。
1.在“文学与艺术的关系”这一主题中,作者的观点是艺术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因为采用的工具或手段不同,便有了不同艺术种类的划分。如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和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作为表达工具的。而不同的艺术种类之间是相通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以苏州园林和昆曲在古城的水乳交融为例说明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相通的。苏州的园林之城,有“假山假水城中园,真山真水园中城”之称,城内散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园林,历史最久的是代表宋代风格的沧浪亭,代表元、明、清三代风格,被誉为“江南名园精华”的拙政园、代表元代风格的狮子林和代表清代风格的留园也颇负盛名。昆曲是综合的戏曲舞台艺术,元代末年由苏州附近昆山千灯镇的自称“风月散人”的顾坚创制,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昆腔具细腻婉转的特色,故又有“水磨调”之称。
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园林与昆曲的相通:首先,二者都兴盛于明清之际,发仞于具有广釆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鼎盛时期也是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江南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其次,昆曲演唱的地点就是园林。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的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的顶棚采用卷棚顶方便聚拢声音,也是为了方便主人听昆曲而设计的。而虎丘山上的“千人坐”,明清时期,每年八月十五,苏州人便会聚集于此集体演唱昆曲。再次,二者都是极有文化内涵的、极为雅致的艺术形式。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园林则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包括了建筑、花木盆景、楹联匾额、书画、家具、织造刺绣、文房四宝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二者使用同一套艺术符号。园林的曲径通幽和昆曲百转千回的水磨调如出一辙。它们共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而这也是中国艺术较之西方的突出特点。作者通过以上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园林和昆曲的例子生动的了解了不同种类艺术间的相通并激发了学生对于昆曲的好奇和探求园林美景的兴趣。
2.在主题十“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作者以苏州传统手工艺群为例讲解了传统手艺的价值、分类、历史、今日面临的困境、如何传承与创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讲工艺美术,乍看令人感到奇怪。但经过课后作者和本校工艺史教师交流发现她并没有涉及这一部分,而这个主题的材料和心得,是作者通过2006年和本院手工艺学院师生相处三个月得到的。作者将它安排在课堂讲授的十个主题的最后,作为语文课程的结尾,有以文学和艺术的关系起首,最后将文学归于艺术大家庭的用意。而工艺美术是苏州本土文化又一可圈可点之处。生活在苏州,就是生活在工艺品的海洋中。苏州民间手工艺在全国手工艺产品中占有半壁江山。苏州传统工艺技艺精湛,品类齐全,约有22大类,79个品种。主要代表有刺绣、缂丝、桃花坞木刻年画、红木家具、木雕、石雕、竹雕、玉雕、砖雕、宋锦、制扇、蛋画、通草堆花、捏像、文房四宝、装裱、彩灯、民俗挂件、耍货等。其中缂丝、宋锦、制扇、玉雕、装裱均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园林,这一古代士大夫的居住场所,是苏州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红木家具制作、刺绣、民俗挂件和文房四宝制作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受到我国人民和外国友人的喜爱。但如通草堆花等工艺,逐渐不再流行,可是他们曾经拥有的精巧与美丽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中,启迪着后代艺人的创作。作者以苏绣、制扇、书画装裱、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兴衰为例,具体讲解了传统工艺美术曾经的辉煌和目前的困境。其中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重点,因为苏州市政府将其放在我院保护开发。接着作者阐释了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传承与创新相互依存;如果只注重传承而不创新,艺术就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如果只注重创新而不传承,艺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在我们手中变成了断点。所以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再拓展一些讲,传承与创新实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就像拧麻花一样,也许比喻成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更恰当。但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传承比创新更为重要。作者向学生提出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工艺美术设计者要具备的素质:德艺双馨、手巧心灵。
3.作业布置。作者将绘制图文并茂的以“我眼中的吴文化”为副标题的画报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作业。学生作业题目各异:昆曲的前世今生、美丽的苏绣、最爱是园林、舌尖上的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吴地的塔……作业的图片或手绘或拍摄,生动美丽,反映了学生心中的吴地风貌。
二、语文教学传递了苏州的文化精神以期塑造学生的人生和专业态度
历史与现实中的苏州文化精神既是语文课讲述的内容也是作者试图向学生传递的人生态度。作者在北京求学期间曾在《四库全书》中读到这样的语句:苏州民风淳朴、人物颖异。十余年的苏州生活经历让我对此间的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苏州文化精神从先秦时期的“尚武”发展为西汉时期朱买臣读书台在常熟的建立,后来又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伴随着北方汉族政权南迁带来的文化迁移出现的“轻武”“弃武”以至“崇文”,再发展至宋代的“重教”,书院林立和明清之际的多人在科举中中第夺魁。2013年5月,苏州市委第56次常委会将早前提倡的“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变为“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作者将苏州文化精神运用到个人修养和艺术专业修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期望:个人修身做到淳朴宽容、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崇文重教;而艺术专业修养方面做到德艺双馨、精益求精。至于艺术风格是追求苏式的精细雅致、清雅灵秀还是广式的浓墨重彩,则不论。
三、结语
其实每个人都有身之所在,都有故乡,而每一处地方都有它的历史、可爱和不凡。作者并不赞成以一地之优压倒它处。语文课,其实就是用古今中外的故事讲语言、文化、艺术和人性。那么,在一个地方就用一个地方的风物和优点来讲这些,这就是地方特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亚萍.苏州崇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江南论坛,2015.
[2]陈从周.园林美与昆曲美[J].大学语文,2009.
作者简介:刘春华,女,1979年生,文学硕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与法律。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