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韩树春
浙江大学 安全保卫处
多校区办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强校发展的战略道路,也是缓解优质高教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统计,39所985高校已经运行和拟建的校区总数量达到140个,平均每所高校的校区超过3个,甚至有的大学的校区多达5个以上。比如,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浙江大学有8个校区,山东大学有9个校区[1]。也有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2142所中,有1959所高校拥有多个校区,占到9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多校区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
多校区办学在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学科结构建设、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竞争优势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高校管理特别是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单一校区相比,多校区大学无论是校区数量、办学规模、学科综合与复杂程度,还是在校区文化的多样上都具有特殊性,传统的单一校区安全管理工作受到校区的分散性、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管理协同的困难性等方面冲击,大学治理的复杂性明显增加。
高校合并的校区一般处于市区或老城区,新建校区多处于郊区或新城区,地理位置上分散,且存在实际的主副校区之分,部分新校区功能还很不完善,难以统一集中管理或系统性管理。分散的多校区给安全工作的组织与控制带来了复杂性,极易造成安全管理在校区间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均,管理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备、老旧设施改造、安防系统建设、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没有匹配校区安全管理需求,人、物、技等安全管理资源配置在主校区和其他校区间存在明显落差,安全工作规划、组织、响应的管理系统性或标准化不足。
多校区高校校园面积成倍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建筑物数量还是师生人数都显著增加,安全管理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相应增加。各校区、各院系人员流动频繁,交通、实验室、国安、消防等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多校区办学遇到的困难没有有效解决,各种安全问题和矛盾冲突逐步显现,加上部分师生安全红线意识淡薄,重成绩轻安全现象比较突出,安全压力和工作任务繁重。
多校区高校不同的校区在地域区位、新旧程度、学科布局、功能地位、校风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有的校区位于其他城市,安全管理工作须入乡随俗,并接受当地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有的校区位于市中心或风景区,人流车流量大,有的校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周边情况复杂;有的校区建设年份较长,历史遗留问题多,有的为新建校区,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校区学科以文为主,校风偏宽松自由,有的校区以理工、医等为主,校风偏务实严肃,有的校区多学科杂糅融合,校风自成一派。师生在不同校区间搬迁生活,校园文化差异与学校认同产生冲突,在心理感染、群体规范上无法形成内聚力,易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学科布局和校区功能的多样性,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灵活变化的高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延伸,众多高校广泛采用了开放式校园的管理方法,校园与社区无缝衔接、师生与居民相互交融,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发挥了高校服务与引领社会作用。但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环境也变得尤为复杂,安全管理工作压力重重。校园车辆、行人进出量大,交通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安全秩序受到冲击。留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中外学生及留学生之间关系面临复杂的局面,双方因历史问题、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易引发摩擦。校园开放不仅仅是实体接触,以各种网络平台和MOOC为核心的高校虚拟资源正走向社会,在虚拟的开放互动中,一些具有负面作用的思潮或某些思潮的极端表现形式利用互联网影响学校,网站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员攻击、利用,高校对国安(反恐)和网络安全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高校多校区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条式管理,学校的纵向领导,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二是块式管理,校区( 或院系) 的横向领导,学校授权的管理模式。三是条与块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分两种,一种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相对集权型管理模式,分校区设有主校区派出的安全管理机构,同时受校区协调管理;另一种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相对分权型管理模式,学校安全管理系统与各校区之间职责明确,部分管理权下放到校区,主校区和各分校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多校区校园安全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多校区办学特点及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工作机制,具体采用哪个模式并无定论。高校应根据各校区的历史特点或建设背景,做到安全管理总要求与校区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常规建设与创新治理并举,采取顶层设计、特色管理、工作体系协调推进,有力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1)健全安全管理的规划体系。高校作为社会子系统,安全稳定工作是其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各校区功能与定位,各项子规划和分项改革方案都以促进学校发展、维护校园和谐为前提,特别注重安全稳定的元素,与平安校园建设子规划构成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完整规划体系,从顶层上架构、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
(2)健全安全管理的工作体系。建立全校运行有序的工作体系,主动适应形势,汇总研判信息,解决突出问题。梳理职能部门工作体系,完善协调机制,各单位协同齐抓平安校园建设,共同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以完善的制度规范校园秩序,形成日常工作和制度管理的纵横体系。建立校区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形势和需要,结合校区功能和地域区位,因地制宜采取管理措施。
(3)健全安全管理的责任体系。建立校级、院系级、所室级、师生员工级四级责任制,明确不同类型单位的责任,特别制订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明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落实“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措施,落实“五定”措施(定责任区域、定责任人、定监管任务、定处置流程、定信息报送方法),实现安全管理全覆盖。
(4)健全安全管理的应急体系。制定和完善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学校、校区和部门(单位)三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各个层面明确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促进资源整合、人员保障、信息畅通、响应高效。
(5)健全安全管理的服务体系。安保服务窗口面向师生提供安保咨询、活动审批,户籍、消防、交通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尽量由各校区解决,免除师生跨校区奔波。组建一体化的服务性平台,将具备远程办理条件的事项纳入网上办理,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健全校园安全稳定服务体系。各校区设置24小时安保值班室,全天候接受师生报警求助咨询,并及时快速参与处理交通事故、火灾等校内突发事件。
(1)强化源头管理抓防范。实施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和思想动态调研制度,实行重点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重大事项提前公开风险评估,实时跟踪决策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建立健全“书记校长信箱”和“处长、院长信箱”,定期面向学生和教职工听取意见和建议,化解疑难事项。建立重大制度群众意见征集平台,科学解读重要制度,充分听取并合理吸纳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在基本制度的制定程序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事件发生,在安全制度内容的实施上依托师生有效开展。
(2)开展精细检查改隐患。坚持日常自查、精细检查、重点检查、随机抽查有机结合,采取校级、校区级两级督查制度,对各领域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各校区开展侧重点不同的专项检查,把现场督促与上门服务有机结合,建立排查、整治、督查三本账,实行隐患排查量化考核、跟踪督办、逐项整改销号制度。
(3)注重防打结合控秩序。采取“主动、协动、联动、互动”四动防范与“一案一析、一案一复”严厉打击相结合的措施,形成打防互促的良性循环。各校区促进保安队伍点线结合,与执法机关联动,严厉打击、控制各类案件和事端,及时沟通提醒,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4)创新信息手段提水平。基于多校区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需求,结合信息化发展态势,学校应提高技防水平,建设集预警研判、接警处置、留档追溯三位一体校园安全管理服务平台,用“大数据”提升安保工作的即时化、内部工作的规范化和业务管理的科学化。化学品使用较多的高校还应建立化学品综合管理平台,各校区所有危险化学品必须通过管理平台购买,剧毒、一类易制毒等危险化学品由职能部门资质认定、审批后方可购买,各校区配套建设实验废弃物中转站,建设监控系统接入校区安防监控中心,实现化学品安全统一管理。
(5)加强内外联动促合力。引入派出所或与属地公安机关合作设置警务室,民警校园内上班值守,在安全信息搜集、稳定预警研判方面发挥专业作用,能及时处理意外伤亡事件,有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师生及时提供安全服务。各校区应与属地综治、消防、交通、工商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联系。
(1)倡导安全宣传与学前测评相结合。搭建网络学习测试平台,新生入学前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培训和模拟训练,本科生需通过安全知识考试方能报到注册,研究生需掌握必备安全知识,才有资格进入实验室;开展新进教职工培训,将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岗前培训内容,师生入校即牢固树立安全观。
(2)倡导安全宣传与始业教育相结合。安全教育贯穿于始业教育,结合本科生新生军训开展疏散逃生、火灾演习、心理健康和常用医学知识学习;研究生新生结合学科特点安排安全教育,可结合应急演练使新生尽快掌握疏散、灭火知识;留学生新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教育讲座,使留学生尽可能树立具有中国国情的安全意识。
(3)倡导安全宣传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开设涉及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供全天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指导大学生增强安全知识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邀请专家及专业人士,开展实战性的安全培训讲座,提高师生实际应用水平。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让师生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4)倡导安全宣传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编织群防群治网络,除发挥安保队伍主体力量外,依托学生自我管理,成立校园安全学生服务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日常安全隐患检查、安全检查和督导。在校园内公共区域设置巡逻小组,加强校园文明的宣传、监督,劝阻校园不文明行为,举报传销、传教人员以及收集学生思想动态信息。
(5)倡导安全宣传与多维方式相结合。除利用橱窗、广播、电视、校报等传统媒体加强安全宣传外,运用网站、微信、微博、QQ群、“校讯通”等新媒体平台互动,进行在线教育。校内学生论坛发布安全提醒,回应学生安全关切。通过“警营开放进校园”、“安全文化节”等内容翔实的信息、形式新颖的活动,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高校多校区安全管理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校区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难题、新情况会不断出现。维护高校总体的安全稳定,既需要坚持和发展以往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又需要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校区安全管理工作,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撑。
参考资料
[1] 搜狐网.名牌大学多校区办学意味着什么?[N/OL].(2017-05-11)[2018-01-11].http://www.sohu.com/a/138890023_131533
[2] 张兴华.如何破解多校区办学困局[N].中国教育报,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