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伟 张训超 庄永刚
北京科技大学
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政府行政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构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保卫部门在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必然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而引发,有一个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随后的发展走向、过程、规模和持续时间都是无法预测和把握的。
近年来,高校校园的平静不断被打破。2003年2月5日,北京大学农园餐厅和清华大学荷园餐厅发生连环爆炸案;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家爵锤杀同学;2008年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起火,导致屋内居住的4名女生从6楼阳台跳下遇难;2013年复旦大学一名研究生被室友投毒,不治身亡。突发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向高校发出挑战,不断冲击着人们敏感的神经,直接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场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科技进步、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校园公共突发事件轻则影响学校正常运行,重则被社会别有用心人员所利用,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高校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极易产生涟漪效应(dimple effect),借助当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突发事件比以往更快地在社会传播和发酵,校园内突发的公共事件极易在同城市其他高校甚至在全国其它高校进行传播,客观上扩大该事件的危害范围。
突发事件发生后不仅会使高校人财物受到损害,还会引起学校形象受损等后果。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且校园内人员高度聚集,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发生危害性公共突发事件主要表象是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秩序产生破坏,校园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极易被社会别有用心人员所利用,达到其破坏社会稳定的目的。
高校人员密集、知识层次高,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新兴的社交通信工具往往首先在高校中大面积使用,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往往是高校保卫部门不能掌握的,信息传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隐蔽性且速度非常快,高校保卫部门不掌握的信息,能够迅速在师生中传播,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共同参与同一件事情,同时师生思想上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师生对突发事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存在偏差,不明真相的师生极有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酿成较大影响的校园突发事件。
公共突发事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也可能有公共突发事件,把握突发事件成因,可以有效地避免校内突发事件的发生,可以将突发事件的成因总结如下: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和国内异议人士将对新中国的和平演变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渗透、腐蚀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是他们进行渗透和颠覆的主阵地,他们常常歪曲事实真相、利用在国内培植的同政见者、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借机制造突发事件,乃至策划和组织具有政治性质的学潮与动乱。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由于种种情况和某些历史遗留问题都有可能产生“热点”,各国由于价值观、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连绵不断的冲突。比如,国家主权和领土争端、民族问题、华侨利益问题、收入分配制度、腐败问题、就业难、看病贵问题、有关政治敏感话题的评价等,社会局势风云变幻,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如果疏导不力,就有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诱因和催化剂。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变期,各种矛盾显现,这一时期也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党和政府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探索阶段,工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失误,学校内部管理上存在校内人数众多,工作头绪复杂;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致使校内脆弱的管理体系捉襟见肘,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而学校的基础设施却没能跟上,教室、食堂等超负荷运转,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对学校管理者的不满,这种情绪日积月累就有可能量变导致质变的发生,引发突发事件。
当代大学生群体逐渐从“80后”过渡到“90后”的大学生时代,“90后”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前几代优越很多,没有经历政治和历史上的动荡,而且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代人比较重视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自我保护观念和自私自利思想比较重,同时心智不成熟,做事较易冲动,不计后果,一旦出现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容易冲动,产生心理失衡,校规校纪、道德伦理抛之脑后,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
当代大学生年龄小、缺乏必要的社会锻炼和考验,对国情、社情、校情和敌情缺乏真正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学习、思考、成长的阶段,是信仰逐渐成熟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也被社会所影响,也出现多样化的现象,如考虑问题脱离实际,喜欢标新立异,自尊心较强。如果这部分人在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非常容易被所谓的“时髦”思潮和错误理论所影响;再加上目前高校学生都是集体居住,大学生思想有趋同、盲目合群的特点,使得当代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最快,新思想在校内传播速度较快,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敏感和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稍有挑拨,就可能会引爆大学生这个“火药桶”。
高校保卫部门对校内突发事件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反应迅速、高效处置、依法规范、减少危害”的原则,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名誉,创造平安校园。
高校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的动态管理过程,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面临的各种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行动,以期能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1],贵在快速反应,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快速形成指挥和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措施,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高校保卫部门在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减少突发事件对学校安全稳定的破坏。
加强对在校师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对安全知识的认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高校保卫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对师生生命安全保障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应急避险、自我保护能力,为创建的教学科研环境,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奠定基础。
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充分认识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制定科学的应急宣传机制,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要保障信息的畅通和公开,堵和捂不利于学校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理,信息传递不仅要快速还要权威、真实,这样也可以避免谣言的出现,避免学校处于被动地步。
当今社会发展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仅靠学校自身力量难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2]。高校保卫处要有计划的安排保卫干部参加由属地相关部门组织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保卫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保卫部门应当构建通常联动机制,在发生校园突发事件时,快速启动相关程序,快速、准确地将校内突发事件向属地相关部门通报,积极争取属地相关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支持。高校保卫部门应当联合当地相关部门积极消除校园周边影响校内安全的隐患,严厉打击校园周边赌博、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对校园周边网吧、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和整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1]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国行政管理,2003,(7):6-11
[2] 馨玫.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硕士,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