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学科支撑探索:新时代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钱洪伟

2018-01-02 08:47钱洪伟
安全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急学科科学

问:在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前,您曾撰写多篇论文,如《应急管理学科重构的前沿思考》、《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策略——应急科学学初探》等等,并且近两年在多个学术会议上也一直呼吁“推动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工作”,请问当时您是怎么想的?

钱博士(以下简称钱):2003年SARS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在此基础上,应急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或学科被提上日程,许多学者不仅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而且许多科研机构也相继成立,如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等,然而问题是教育部学科目录中没有“应急管理”,它是分布在其他的学科中,如安全工程有指挥决策、消防工程有抢险救灾方向、公共管理有政府应急管理方向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撰写《STS教育理念下应急管理学科体系架构策略》来谈这个问题,目的是使多个涉及应急研究的学科专家学者走到一起,实现整合,共同推动与创建应急管理学科。应该说,应急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专业,还是研究方向,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是伴随着认识的加深,发现建构性的研究与实际应急问题存在诸多如难以对接、难以推动的现实困境。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按照科学学理论,管理与工程技术产业似乎是不能互相涵盖的,而现实是前者的研究成果涵盖后者,但似乎又得不到后者的认同,这就造成应急硬科学(工程技术产业等)与软科学(应急管理、政策、文化、行为等)相悖,很难兼容。而且我国应急相关的部门没有一套成熟的应对灾难事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迫切需要能从理论到实务提炼出一套针对应急实务的应急理论体系,也倒逼应急管理学科亟待重构。基于这种考虑,我一直在呼吁建设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

另外,谈到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牵涉到“应急科学与工程”这个名词由来,除了上文所述的应急学科现实发展催化以外,从术语规范上,我们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众所周知,STS教育、STEM教育、STEAM教育等理念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教育理念,其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内容,而科技哲学中几类部门哲学日益发展成熟,比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及产业哲学等,对科学、技术、工程及产业有着详细系统的阐释。此外应急管理自2003年非典之后,已成为显学,其作为一个软科学层面的学科名称不能完全涵盖硬科学。在上述几点认识基础上,我们提出涵盖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管理的“应急科学与工程”术语,这个术语表面上只提到了“科学”、“工程”,其实里面也包括“技术”、“产业”、“管理”内容。应急科学与工程对接到学科体系中,即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其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五个分支。在《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策略——应急科学学初探》一文中,我们给出了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即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采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管理等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采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管理措施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这个理解尚未成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欢迎国内外一切对应急教育、学科建设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专家商榷。

问: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对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是否有积极作用?

钱: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应急管理部是将过去涉及安全、应急、消防、灾害、防灾减灾等多个职能部门整合成的新部门。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应急管理部将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况,如互联网风险、人工智能风险、区块链风险等新兴风险与旧有风险交织、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交织等现实境况,造成灾难的不确定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应急管理部本身也需要一套自适应系统策略以不断适应、应对风险社会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而且部门整合后,原有的安全、消防、公共管理等专业也需要新的学科来统领。从这个意义讲,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将对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反过来,应急管理部未来工作开展,比如下一步不同救援队伍之间的融合、应急人力资源综合利用等都涉及到应急资源整体优化的问题,自然牵涉到应急人才培养训练、应急装备规划与高效利用、应急场地规划建设等都亟需学科层面的智力支持,这将催生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可开拓空间。

问:目前,您或者您的研究团队在应急科学与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钱:2013年由我牵头,我们组建了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应急志愿者管理研究中心),研究所成员涉及环保、哲学、社会学、犯罪学、安全工程、社会保障、心理学、历史学、生物学、医学及消防等多个学科背景。虽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但问题目标集结在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方向上,这个方向覆盖的内容其实很广,如志愿者组织、应急管理、应急指挥、预案与演练等都包括在内,当然我们目前在探索一个囊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五位一体分支的学科研究架构或课程体系,目前尚在探索。目前我们在学术界多少有了一点声音,如研究所成员先后兼任或受聘工信部全国应急产业联盟专家、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安全防护与应急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政府、学会及公益组织专家委员。承担国家、省部级等项目30多项,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一个令我们兴奋的事情是2018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通过提案呼吁开展这方面研究,即“设置重大专项开展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即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五个分支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以学科体系推动应急科学与工程体系基础研究工作,助推应急产业理论引领与实践落地工作”,这也是我们团队这几年一直在为之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些成果或者学术影响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的优势就是理论引领,这既是作为新时代高等院校专业教师的职责,也是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做好、做强的。另外,应急知识传播方面,我们从应急科普角度入手,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应急、土木、安全、地矿、机电、管理等优势学科背景,同时联合国内相关应急实训机构合作开发了系列应急救援课程、技能培训模块,比如理论课程层面包括:面向应急救援队伍开设应急搜救理论方法、救援行为安全等系列课程;面向应急志愿者组织及相关部门开设应急志愿者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系列课程;面向国家应急学科战略布局,开设应急科学学理论体系构建等系列课程。实训课程层面包括:面向不同人群开设初、中、高级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承担《应急搜寻与救援》、《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设计》、《应急指挥系统》等技能的创新性实验设计培训;承担全校《灾难逃生自救技能》通识课的教学工作等。

对外交往上,我们与国内外许多涉应急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民间救援组织及行业协会有着广泛联系,尤其在应急产业领域,与许多应急实训机构建立了合作意向。我们认为应急产业的形成、成熟,才是应急市场的真正形成,才是应急工作的真正落地,这个行业才更有意义,整个社会的应急意识才会整体提升上去。这一点,也是我们倡导与推动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问: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要面临哪些挑战?或者说还需要做哪方面的工作?

钱:我认为,要建立起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统一基本术语和基本认识;第二,应急人才培养问题;第三,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问:在“统一基本术语和基本认识”方面,您有哪些看法呢?

钱:应急科学与工程将会整合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等多个学科,而这些学科原本都有自已的专业术语,建立统一的基本术语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第一,危险有害因素、风险、隐患、Hazard这几个术语的解释和逻辑关系要弄清晰,自从推动“双重预防机制”以来,这方面的争议非常大。因此,在学科建立时,一定要将专业术语解释清楚。第二,现在提到很多,像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及风险管理,这些有何异同?它们之间什么关系?这些将关系到应急科学的专业术语与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术语之间的隶属关系。自从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各界都在讨论应急是否能包括安全、消防等的范围?这个问题,我认为:应急管理侧重于“时刻准备”着,所以,“应急管理”范畴大于“安全管理”范畴。安全管理侧重于日常,主要是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就为了保持安全状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事件进一步扩大会演变成危机管理,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抢救生命、财产,保护环境、平衡事态等,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影响;最后进入恢复阶段(身体恢复、心理恢复等),系统又会恢复到常态安全管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安全管理——应急响应——恢复——安全管理”是一个闭环,统一在“应急管理”大范畴下。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被同行认同?要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另外,一个新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这个学科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等,这是前提。那应急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新学科,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基础研究方法是什么呢?这也需要大家统一认识。

问:在“人才培养”方面,您有哪些看法?

钱:谈到人才培养,就要谈到人才培养机构。目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是应急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目前情况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里的应急专业多数设置在各涉及应急的学科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这样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就有待商榷;社会培训机构大多以短期培训为主,培训效果等也不能保证。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应急人才将面临很大缺口,应急人才培养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按灾种分,大体分为陆地、海上(水中)和空中,那么应急人才的培养可按这三个方向进行。在应急演练方面,考虑到现有应急资源,是否可以依托国家现有的8个陆地搜救基地、7个矿山救援基地及其它国家层面陆地救援基地,并整合几个所属省市陆地救援基地作为应急人才实际应急演练基地;在应急理论方面,建议在灾害频发的省份或有条件的省份所属高等院校设置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此外,这些演练基地要与高等院校做好实际演练与理论体系的对接工作。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这就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以陆地救援为主,兼顾其它灾种。对于海上(水中)、空中事故的应急人才的培养也遵循以上原则。

对于社会培训机构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即可,它是对国家应急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另外,应急志愿者的培养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后,如何开展应急志愿者的培养、培训、认证管理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您有哪些看法?

钱:构建适合本土文化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第一,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应急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要将应急科学创新与应急技术创新、应急工程创新、应急产业创新区分开,不能以牺牲科学创新精神来提倡技术(工程、产业)创新精神,这个问题非常急迫,这是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研究应该考虑的,对应急管理工作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第二,对于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设置是借鉴美国FEMA系统、NFPA标准、联合国USAR体系等模式,还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人的东西?我认为,长远看,应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否则对中国原始创新应急体系(包括产业、知识体系等)破坏力巨大 。因此,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提出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课程设置,这里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开拓性研究,如国标与欧美标准的比较、差异、优劣问题,怎么看?怎么解决?这方面争论很多。目前,应急标准化问题只是解决一个点的问题,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是根本性顶层设计,是解决一个面的问题。总之,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很艰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问:请问除了您所谈到的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钱: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实现多个涉灾部门整合,是从宏观角度把控,既降低防灾救灾成本,又提高了救灾质量,这反映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很大的。但多个部门调整,会涉及一段时期的磨合、融合,这里面既有专业门槛技术层面的,也有理论观念认知层面的。从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层面来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观念认知问题,那么怎么办?开展应急文化史,尤其是应急科学思想史课题研究,非常迫切,应急思想史牵涉古今中外不同涉灾部门发展历程、不同历史人物思想观点等梳理,通过对应急思想史的深入系统研究,增进学科内涵,形成学术共识,也有助于新时代应急工作的开展。另外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是应急科普宣教工作。众所周知,无论是成立应急管理部,还是建设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目的都是通过防灾减灾措施,让人民群众更安全,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的问题。目前应急科普工作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应急志愿者组织中开展较多,但整体来说,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重视。即便许多部门开展了应急科普宣教,如防灾减灾活动等,大多也是存在活动比较零散、形式化严重、知识传播不专业等问题。比如高等院校在应急教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应急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即应急知识生产和应急知识传播,前者主要指应急科学研究;后者主要指应急科普。高校应急科普不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而且随着学校安全受到重视,高校应急科普教育愈发显得重要。而当下高校的应急人才考核体系中,对科普的权重考核几乎是盲区,感性上总认为应急科普是很简单的事情,做应急科普的科研水平都一般。事实上,应急科普是应急科学研究工作的通俗化,是比科研提升一个层次的科研工作。除了应急科普的认知困境,其他科普传播人才、经费、科普内容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瓶颈,这些都是非常急迫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需要尽快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比如国家应该设置重大专项,开展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及其应用层面的研究,这类研究对于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和落地都是很有现实价值的,因为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只有做到了能解释、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证明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在这一点上,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作为新生事物,我们也希望学术界、实务界应该多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或思维来认识、讨论。当然,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安全》杂志社对我们这项开创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猜你喜欢
应急学科科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