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善于提出與众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盲从书本或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能独立思考,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本文从学生的“说”的角度,提出通过构建平台,创设情景,引导观察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乐“说”、敢“说”、能“说”、会“说”,让学生通过“说”来感悟数学语言,发展数学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语言;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44-1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为此,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积极发言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着力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中的“说话”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上,让学生敢“说”、乐“说”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对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提高他们“说话”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书上介绍的剪拼方法是:
在学生实际剪拼后,我巡视了一遍,发现有一位学生剪拼的方法与书上的不一样,讲完书上的方法后,我就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大胆地说出来!”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同学举手上台演示:
他没有照搬书上的方法,而是大胆地探索不同的方法,敢于创新,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我不禁为他鼓掌叫好。
又如,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求如右图形体的表面积。
我叫了三位同学上黑板板书,结果三个人的算式不一样:
(1)(5×5+5×10+5×10)×2
(2)5×5×2+10×5×4
(3)5×10×5
当时大家一致赞同前两种做法,给第三个人打了“×”,理由是,他求得的是长方体的体积。可我发现这个小同学很不服气,小脸涨得通红,于是,我就喊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和想法,他说:“前后左右共是4个10×5,把上下两个面拼起来就是一个10×5,因此,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共有5个10×5,也就是5×10×5。”多好的想法呀!大家被他的发言震住了。
二、确定开放的、探究性教学话题,让学生能“说”、会“说”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3页第9题。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充分理解和把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问:我们的租船数量要满足题目中的哪个条件?(生:我们共有42人,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坐上船),明确了这一点,小组讨论租船方案。很快,一种种方案就由学生“说”出来,如下:
①全租小船,42÷3=14(条),要租14条小船;②全租大船,42÷4=10(条)……2(人),要租11条大船;③第②种方案还可改为:租10条大船和1条小船;④由第③种方案的启示,学生想到了更多的不同的:
租6条大船和6条小船;租3条大船和10条小船;租9条大船和2条小船;租5条大船和8条小船;……
看着自己“说”出来的这么多种方案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都异常兴奋,感受着收获的喜悦。我又接着问:你们能“说”出每一种租船方案的租金吗?老师接着问:现在让你选,你还会随便选择以上的一种租船方案吗?(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选择了一种最省钱的租船方案)。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更加全面、细致)。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
例如,当学生解答“一辆汽车4小时行使16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使640千米,需要几小时?”,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先让同座位两个学生说一说,能有几种解法?然后前后四个同学再讨论讨论,最后集体汇报,结果发现学生有以下几种解法:
①先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640千米里包含几个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则需几小时。②可以先求行1千米要多少小时,然后用每千米所用的时间乘640就得到行640千米所用的时间。③看640千米里有几个160千米,有几个160千米,则有几个4小时。④可用比例解,由于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160千米与4小时的比值等于640千米与x小时的比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思维非常积极,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说”来感悟数学语言,发展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