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礼仪文化 实施隐性教育

2018-01-01 05:06翟勇
关键词:隐性教育礼仪教育

翟勇

摘 要:教育目的内隐而不急功近利,教育主体明确而不喧宾夺主,教育方法综合而不千篇一律,浸润礼仪文化,追求显、隐教育完美契合,“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礼仪教育;隐性教育;和谐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11-2

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是法律显性控制的最佳补充,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学校要通过礼仪文化对个体的浸润和陶冶,去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养成,抓住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通过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一、缓渗透,注重教育目的的隐蔽性,营造生态成长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填鸭”模式,德育工作亦是一味地道德灌输,教育目的过于直白和强制,常常激起受教育者本能的心理防御、抗拒乃至反感。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与其生硬说教事倍功半,不如把我们的教育意图潜隐、渗透于教育的日常,构建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施以无形、内隐的道德影响,使受教育者自觉认识、自我体验,唤醒内在向善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提高自我、完善自己。实施隐性教育,需要我们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入,把握一个适宜的抓手,譬如礼仪文化的浸润。

“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改善物质成长环境。我们聚焦核心素养,着力为学生营造人文的成长环境。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浓厚,校门口“知书达礼”的校训、“努力成为知书达礼的现代人”办学理念醒目夺人;师生命名的尚礼楼、崇德楼铭牌高高悬挂楼宇,道路两旁的宣传牌尽显中外礼仪名言、学生自主编写的礼仪语录;橱窗展示着“学文明礼仪,做文明公民”学生手抄报、以礼仪为主题的学生书法作品;教室里张贴着“八礼四仪”宣传画……师生徜徉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呼吸着文明礼仪的空气,丰富着自身礼仪素养。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以丰润的人文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渐染着每一位师生。

“让一棵树摇动一棵树”,营造和谐发展生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环境”,除了物质环境,还包括人际与心理环境。“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师生间互相尊重、理解、承认,互相学习与理解;并最终形成“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我们推崇潜移默化的身教言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责是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学生。”我们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强化身体力行,教师敬职守责、平等友善,遵守学校制定的“教师礼仪规范”,从师资、师表、师德、师心等多个方面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达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双向互动的化学反应。歌曲里唱道:“見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老师您好!同学你早!”面对学生礼貌招呼,以往有些老师会出于师道尊严思想或者放不下教育者的架子,爱搭不理或者敷衍了事,往往会拉开师生心理距离、挫伤学生文明礼貌的积极性。我们引导老师给孩子正面鼓励、积极示范,“见了学生点个头,见了学生微微笑,同学你好!”你给我一个微笑,我给你一个拥抱;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生生互动,互促共进。崇文尚德的教育气场日渐强大,知书达礼则成为校园师生共同的精神特质。

二、重自主,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供积极发展体验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传统教育依赖教育者的强势主导地位,进行单向地传导,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为了不教,如何实现从“他律”到“自律”更高层次的转变,帮助受教育者自我唤醒,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意义深远。需要教育者转变思想,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自主发展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评判能力,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觉行动。

“我的地盘我作主”,鼓励“三自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指出,“记住你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管理的人”。我们倡导自我管理,注重自我激励,促进自我提升,实施积极的隐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体验与成长愉悦。

我们让学生参与制订《学生礼仪常规》,以“八礼”为纲,从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礼仪等方面细化要求。学生组团参与一年一度修订《学生礼仪》校本教材,从彬彬有礼的举止、谈吐自如的分寸、校园生活的风度、家庭生活的礼仪、社会交往的名片等分章阐述礼仪知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才艺得到充分展示,语言活泼青春,手绘插图卡通时尚,校本教材不再是一副冷脸孔,成了师生争相传阅的“香饽饽”。学生编写的礼仪教育教材作为班会课的主课程,班委会主持召开,主题讨论、演讲、礼仪课本剧形式多样,礼仪主题班会系列化,学生积极参与且乐此不疲。学生会成立文明礼仪监督岗,选拔文明礼仪监督员,及时反馈文明礼仪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生会每月编印《尚礼》校刊,每学期制作《做知书达礼的现代人》礼仪教育专题片,展现礼仪教育成果,表彰文明礼仪先进团体和个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促进的习惯和能力。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水沫。”礼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释放,学生全程参与,成为教育的主人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行动的执行者、行为的监督者,而不再是无奈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

三、强开放,突出教育方法的综合性,构建立体教育网络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过程。老子推崇的“行不言之教”,倡导“自知者明”的认知、“宠辱不惊”的情感、“致虚极,守静笃”的意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为。当前教育对象群体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产生了深层次影响。“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教育者更需要与时俱进,教知识、育品德,开放融合,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构建开放多元、跨越时空的教育网络,帮助受教育者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我们构建礼仪教育的“三进”立体教育网络,礼仪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德育工作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隐含融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

“给孩子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片星空。”学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社团为依托,倡导礼仪,实践礼仪,展示文明礼仪的时代风尚。坚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年级段细化德育达成目标,礼仪教育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结合实施好习惯、好品格、好志向的三好教育,注重品行儒雅的养成教育、知行统一的诚信教育、悦纳自我的心理教育、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志向远大的理想教育。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四仪”;举办“让爱起航”美德少年文明礼仪风采大赛,开展“礼仪之星”“文明小使者”评选活动;练习礼仪操,学唱礼仪歌曲;传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等国学经典,阅读中感悟礼仪,情景中立体感受经典魅力。礼仪文化活动丰富,教育意蕴不着痕迹。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脚下是万水千山。”礼仪教育走进家庭,布置家庭礼仪作业,评选文明家庭,“小手拉大手”,家校互动、家校合力。礼仪教育走进社区,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宣传活动,走进敬老院开展“送温暖”慰问表演和孝敬老人活动,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文明,践行礼仪。师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礼仪教育活动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却已飞过。”我们借助实施礼仪教育,浸润礼仪文化,“行不言之教”,切实实施隐性教育,教育无痕效果显彰。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化学生、感悟学生,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学生的自觉言行;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礼仪教育持续开展,崇尚文明、践行礼仪蔚然成风;师生衣着得体,举止文明,彬彬有礼,问候之声萦绕耳畔。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师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礼仪教育促进学校管理软实力显著提升,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張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邓冲.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0(12).

[3]朱永新.中国教育评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礼仪教育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如何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浅谈英语课中的礼仪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