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华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管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自此,“供给侧改革”成为学界研究热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3]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改革步入深水期、经济转型步入关键期的经济社会全局性战略部署,这一部署同时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高校自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遵循的是需求侧的发展逻辑。需求侧改革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套用经济领域的“三驾马车”说法就是拉动教育投资、消费和出口。就投资而言,高等教育扩招时期,政府通过银行向高校提供高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以迅速壮大。就消费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扩招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走进高校大门求学深造,使更多的家庭消费高等教育资源。就出口而言,政府更加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更加欢迎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更多鼓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 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 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4]。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伴随着高等教育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早日将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成为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需求侧改革的理念和思路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在带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会责任在育人环节中的缺位。不少高校借“扩招”之势发展壮大起来,但是其内涵建设水平与其数量规模相较,却存在明显不足之处。究其原因,“大政府,小市场”的需求侧改革逻辑,会使得政府大包大揽之下,过多地提供“需求”,却缺失了相应的问责,长此以往势必会使高等教育忽视了育人使命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从重视外延式发展转变为重视内涵式发展阶段,从单纯关注高等教育的高校存量和在校生规模等外部指标体系,转变为更加关注其自身的教育结构和发展质量等内在的指标体系,其逻辑正是体现了从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重点就是对内部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考虑从整体宏观布局和高校自身内部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实施教育结构的优化。就高等教育的整体宏观布局而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资源配置、区域差异上都存在不平衡。部分“985”、“211”院校相较其他院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资源,高校间的两极分化严重。从区域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相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明显在优质资源方面占据劣势,导致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迟缓,发展水平不高,这也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明显不匹配。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要想办法破解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对于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实施资源倾斜政策,努力做到各区域均衡发展。二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内部结构优化。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导向问题,许多高校发展趋同,没有形成自身特色,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高校自身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土和区域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凝练特色;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市场,主动开展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打造一支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6]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教育质量”。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正是“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明确指出“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6]
实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凸显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一是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教育教学首要目标,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评价模式,突出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二是将改革的注意力由政策、制度等宏观层面下放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料开发等具体工作中来。
基于需求侧改革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对于资源的获取。投入的资源产生相应的效益,这样的投入才是有益和高效的。实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正是以经济学视角认真审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问题,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质的高等教育的获得感。实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改善高校的办学效益,就要建立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注意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创新思维,开放办学,不断开拓渠道,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并且将正确的效益观贯穿其中,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做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要决策。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0余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该开放办学,构建高效流畅的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创新机制和制度以推动学校整体变革,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使命。可以从国家开展的商事制度改革上学习成功经验,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流程,使高校将更多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内涵建设中去,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勇于变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供给侧改革的趋势,才能更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