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能力角度谈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2017-12-28 16:25李一婧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就业创新创业

李一婧

摘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持续深化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参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应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出发,深刻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顺应大学生就业新趋势,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不断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双创”这个词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是指国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每个人参与创新,尝试创业,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高效发展。

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同样是人,而大学生则是“双创”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極性,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持续深化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和保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针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还应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和激励更多大学生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大学生“双创”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所谓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一般认为,就业能力涵盖专业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各方面。根据教育部和人社部的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超过了2016年的765万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各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就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路径。

综合来看,“双创”教育不仅可以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双创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意思维、市场识别、资源整合、团队的组建、新创企业管理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大量学生在择业时将工作是否“稳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岗位竞争激烈,就业选择面窄是导致大量学生待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培养大学生“双创”精神,本质上就是要扭转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将被动求职转变为主动创业,使大学生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之中,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

(二)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大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依托专业知识的创新所带动的创业,其本质和出发点是学科创新,而创新需要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为基础。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能够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学科基础,使其扎实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此外,创新创业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学科知识,如市场营销等。因此,具有“双创”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因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而具有更高的就业能力,容易受到就业市场的欢迎。

(三)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创业的内动力是创新创业精神,是励精图治、积极进取、不断开拓、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的具体表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使大学生具备开拓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特质,使其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双创”的关键因素,“双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大学生要想成功实现创新创业,除具备相应的专业学科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勇于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业,通过实践验证创新成果。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能够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切实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十九大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要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双创能力提升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多次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高校提供的优越条件,深入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获得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总而言之,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且能够使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获取更优厚的就业条件。

三、高校进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然而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早已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独立的学科,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均拥有较完备的创业教育和支持体系,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多策并举,不仅需要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要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自觉行动。

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走向创业道路,有利于孵化出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型企业,从而成为持续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从高校层面而言,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清障搭台,是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保证高等教育持续蓬勃发展的新动力;从学生层面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创新创业催生出的创新型企业将会有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需求,能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可以说,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破除我国大学生就业“低薪高就”“学用落差”“有业不就”等现实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避免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举措之一。从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第一,高校在大学生中实施的“双创”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使大学生组成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第二,高校在大学生中实施的“双创”提升教育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全力推进创新创业理念、思想、内容、手段、师资、模式、机制、评价等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双创”教育带动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改革的目标。

第三,高校在大学生中实施的“双创”提升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知行结合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具有多项选择,造就一大批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第四,高校在大学生中实施的“双创”提升教育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实践实训教育,还包括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

第五,高校在大学生中实施的“双创”提升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能创业”的就业能力。当下,大学生最欠缺的就业能力是将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相融合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勤奋努力,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掌握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良好的交往、沟通、协调能力。

四、高校针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将“双创”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双创”教育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立创业基础课程,并将其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按照教育部要求,创业基础课程需至少包含32学时2学分。二是构建“双创”教育和学科教育双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专业带动实践,实践反哺专业的教学方法。三是深入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双创”教育培养目标特点,加入德育教育、人文知识、人格培养等多方面内容,回归高校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实质。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功能不再单单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要求创业课程教师一方面要与专业课教师多沟通,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与创业活动相结合,设立一对一导师制度,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创业课程教师要多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企业资源,同时学校可以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讲学或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也可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第一是丰富第一课堂,通过创业基础课程学习,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企业家精神和管理初创企业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是反哺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社团共享创业经历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自觉创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将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举办如“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实践大赛”等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和比赛,打造出一批学生科技创新的骨干队伍,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双创”活动中来。

二是在高校园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指导服务机构,配备指导教师,规划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特殊用地,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可将创新想法落地实施的平台。

三是通过学生会,引导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多种性质的创新创业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形成“人人创新、班班创业”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是激活第三课堂,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加与校友、企业家的互动,可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知名校友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与关注,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和政府的有机配合,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完成高质量就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强,胡军卫.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新西部,2015,(8).

[2]陈晶晶,何云峰,马瑞燕.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9).

[3]汪雙安.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12,(5).

[4]杨宇姣.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J].考试周刊,2014,(1).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就业创新创业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