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正 柳会先 刘力源
摘 要:过程性评价体系对学习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采取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力图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中教学;过程性评价;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5-004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呈现优质化,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呈现多样化,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呈现个性化。近代教育的质量评价方式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质疑,教学评价的改革呼声愈演愈烈。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强调: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进一步深化评价方式等各环节的改革,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现存高中教学评级体系的不足
不可否认目前普遍采用的高中教学和评价方式造就了许多人才,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乎把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逼迫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成果的测量方式进行反思——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高中阶段,身心疲惫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首先,在评价内容与指标层面。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将习得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且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界定和量化。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往往是共性问题与一般趋势,轻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其引发的结果是,无论学生和教师都倾向于掌握甚至只是单纯记忆知识,主观上根本没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当回事儿。因为不考,也就使得这些重要的素质培养无法在教学成果评价中得以体现。
其次,从评价主体来看。日常教学活动中更习惯采用以学校或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自上而下”式,试卷和作业是评价最重要的两种手段。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本人反而很难有机会对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做出正确评价。班级、校级的各类评选活动只能横向得出外界对具体某个学生的看法,学生本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观点,缺乏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
二、过程性评价体系的特点
首先,过程性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前提之下,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应该成为新评价体系的关注焦点。河北省已经出台的各学科《普通高中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均提及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其他省份也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探索,部分硕士论文深入研究了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语文写作和英语写作的过程性评价。
教育工作者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界当今的工作重心,也是目前最大的学术热点。尽管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充足,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的需求,初步梳理认为理想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过程性评价体系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以促使學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对学习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2. 过程性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上突出目标的完整性、科学性,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有促进作用。
3. 过程性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力图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具有全面性、即时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在高中教学中推广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得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更有助于促进高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保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 冯梦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