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靖华
摘 要:针对初中乡土教材的课后作业,研究设计出了识记类、拓展类、综合类、实践类四种题型。这些作业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可行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且难易适中,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形式灵活多样。既紧扣课文又联系现实,还能够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且最终能够有效地达成乡土教材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乡土教材;课后作业;题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5-0012-03
《可爱的平山》是一部具有平山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作为教材,如果只有课文,没有课后作业,那只能叫做读本,读完即可,无法进行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课后作业作为学习效果的检验工具是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评价学情的重要指标,是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教学的再认识过程。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对课程意义进行重建与提升的创造性过程,也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乡土教材与学科教材不同,它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及鲜明的地域色彩。因此其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引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重点,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达成训练思维启迪心智的能力目标,又要达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基于此,笔者研究设计出了识记类、拓展类、综合类、实践类四种课后作业题型。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识记类
识记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在乡土教材中涉及到的家乡历史、地理、资源、文化、名人、重要事件等信息是要求学生熟知的。如果对家乡没有清楚充分的了解,又何谈以此为荣?其中设计的“填一填”和“记一记”栏目难度较低,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课文内容的重点,并检验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例如《我从哪里来》中“平山历史上第一次在此设县的是 朝”;“平山县的名称最早是 朝出现的,因为 所以起名为平山县”;《腊八大宣传》中“最早入党的平山籍共产党员是 ,平山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创建人是 ”;《铁的子弟兵》中“平山团的正式番号是 ,聂荣臻称平山团为 ”;《锦州之争》中“解放全国时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 ,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的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
、 、 ”。以上这些都是“填一填”的栏目。
“记一记”栏目例如《中山兴亡》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两个务必》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要求学生背诵的典故名句都出自本课课文,通过背诵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并熏陶其情感。
二、一花引来万花开——拓展类
乡土教材的课文选材特点是小角度、小故事,做到以小见大。而课后作业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起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能够不断地主动地去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信息。因此拓展类题型设计了“比一比”“连一连”“故事会”等难度中等的栏目。
例如《俺是平山人》主要是介绍家乡的方言特点。其中“比一比”要求学生在表格中填词语,目的是通过同义词来比较平山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平山各方言区语言的异同;《抗日双星》由文中两位烈士的纪念碑拓展开来,设计了“连一连”的题目,要求学生将我国的清明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日期进行连线,使学生加深印象,并传承祖先的风骨和爱国情怀。
《温泉传说》以汉武帝掘泉浴疾的传说为例介绍家乡。《天桂行宫》以天桂山青龙观为例介绍家乡的宗教文明。这两课的课后作业都运用了引导语来进行拓展即“平山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王母的故事、刘秀走国的故事、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故事、穆桂英破洪州的故事......这些美丽的民间传说,瑰奇浪漫,亦真亦幻,是历史碎片的折射,是平山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寺庙文化往往汇集融合着建筑、绘画、书法、雕刻、文物、庙会、民俗等多领域的文化特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唐宋元明时期的平山,儒学风行,佛道兴盛,寺庙石窟,陵墓碑塔,松柏森森,香火鼎盛。众多悠远的宗教文明散布在平山大地上,而今却遗失殆尽,令人叹惋”。这些精心设计的导语具有创设情境,增强代入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做“讲故事”“寻访古迹”的要求,便能更加水到渠成。此外《温泉传说》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学生采访并整理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并以小组比赛开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最终鼓励学生选出故事大王。这样的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且吸引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
三、蜂采百花来酿蜜——综合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各学科之间是交互相通的。综合性强的乡土教材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融汇了语文、历史、政治、物理、地理等各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让学生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例如《多彩旅游》中要求学生选取本地景点写导游词,使学生在了解赞美家乡景点的同时,又积累应用文体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红色柏坡》《土地改革》中设计了思辨类题型,“想一想:选择西柏坡为中央驻地的原因有哪些”“议一议:解放战争,为什么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以上问题的解答需运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形式,如此既训练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又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太行明珠》讲述了元坊村生态农业开发的故事,在课后作业中,紧密联系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运用政治经济学知识发表看法;《英雄滹北渠》中涉及到了倒虹吸的内容,因此课后就设计了“查阅资料,了解倒虹吸原理,制作倒虹吸模型”的作业,使学生联系物理知识并锻炼其动手实验能力;《认识家乡》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看地图,明确本村地理位置,并认识喀斯特地貌,目的是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了解家乡。这些难度中等的课后作业不仅整合了各学科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endprint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土教材根植于乡土,教育成果也终归根于乡土,所以要设计出符合当地学情、突出家乡特色的“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由封闭型转化为开放型,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家乡景、家乡人、家乡事,他们动手动脚、动笔动口、动脑动心,可以得到比传统课堂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也更容易达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
例如《我从哪里来》课后作业“比一比”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请教长辈、老人或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村庄名字的由来,并在班里交流展示,比一比谁的村庄历史更悠久。学生通过这样的趣味性任务,追根溯源,认祖归宗,看到了自己根脉的传承,由此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忘的家乡味道》介绍了家乡的传统特色美食,课后作业“我会做”栏目就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制作一种美食,并展示成果,由此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家乡美食使其直接产生文化认同感。
《铁的子弟兵》等课文设计了“小调查”栏目,要求学生走访平山团老战士、抗日民兵、红色家庭等,并请教村里的长辈、老人们,亲身感受身边家乡人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并把采访所得进行整理,编辑成小通讯合集,最终以文字的形式落实成果。在《传奇战神——韩增丰》一课中,观音堂乡除了有抗日英雄韩增丰,还有“人民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因此拓展设计了“家乡名人知多少”的栏目,让学生们搜集乡土名人资料,使其以本乡名人为荣,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此外在《太行明珠》中还拓展介绍了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因此课后建议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解家乡新时代建设成就,由此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并树立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乡的志向。另外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众多,所以在相关课文的课后作业中还建议组织学生进行扫墓祭奠活动,以及参观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旧址等活动,并做出具体指导,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在爱家爱乡的基础上爱国爱民,从而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
《人民音乐家——曹火星》中设计了“红歌会”栏目,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組成红歌合唱团,并举行汇演或比赛,通过一起唱响红歌,点燃红歌火种,传承红色激情。《多彩旅游》中设计了“摄影展”栏目,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摄影实践中,为家乡的自然美景、悠久历史、红色文化、特色民俗而惊奇赞叹,更加坚定“我是平山人,我爱我平山”的信念,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材预定的情感目标。
【责任编辑 韩梁彦】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