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是历史建构的基础和历史探究的基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往往通过新材料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考查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关注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导向,采取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本文以史料实证为例,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课堂效率;策略
核心素养是近期教育改革的热点高频词汇,也是高考的命题趋势。2014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中首次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质。”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其中“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学科素养的培养和落实离不开日常的课堂教学,如何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拟将史料实证作为切入点,谈一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合理利用史料,培养实证精神
史料,是历史建构的基础和历史探究的基点。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近几年高考试卷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整份试卷材料非常丰富,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和运用,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合理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材料一:日本的自强,对于中国来说,却意味着后起的东方资本主义踏着先行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脚印,汹汹地破门而来。其扩张主义一开始就诉诸武力,比之西人用商品和传教开路,显示了更多的急迫和无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材料三: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修颐和园之款)出于海军经费的应为二千万两。其时正当中法战争失败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名义上作为建设海军之用的购船经费,大半都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中国近代海军史》
材料四:李鸿章请求我国协助,俾使日本同意与俄中两国共同解决朝鲜的改革问题,此项改革应在中日军队从朝鲜撤退后立即实施。——1894年7月俄驻华公使致俄外交大臣电报
材料五: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党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材料六: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六则材料分析出:世界形势,日本蓄谋已久,清政府腐败,各国态度,事件发生的偶然因素,中日间力量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事件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但根源于其必然性。通过史料分析,渗透史料实证的方法、精神,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即“武器装备的差距是一种现象。拨开这种现象,可以看到两国不同的社会政治之间的差距。”
二、适当补充史料,拓展高阶思维
现行教材文字简练、材料丰富,但结论性的内容较多,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点与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系统认识,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材料,进行高阶思维训。关于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战斗力的对比问题,很多影视剧和小说对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诱导,为此上课时我补充了如下史料:
细节一: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夏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细节二:在被俘和击毙的日军官兵身上都能找到《步兵操典》小册子……书上勾画的重点和读书心得比比皆是,足见日军官兵研读此类书籍所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日军士兵能升为准尉或曹长的,皆是能把部队教程背得滚瓜烂熟之人。
细节三:战时国军士兵90%以上是文盲……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如何使用标尺和目测距离,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
细节四:战时国军士兵因营养不良,体质严重恶化。缺乏食品,而不是武器,是导致战时国军战斗力的首要原因。前方缺乏药品,伤兵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商不及救治而致死者占死亡率之大部。
通过四个细节的描述可知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为理解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这个难点奠定基础,体现“论从史出”的科学性。
三、關注学情现实,巧妙探微发问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明确师生的定位,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学情,从学生接受角度关注史料的呈现。首先,呈现史料的量要适度。一味地补充史料而忽视课本知识的分析讲解,可能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所以课堂教学中,史料的选取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要性,文字量要适度,文言和白话要兼顾。其次,呈现史料的意要有深度。教师对选取的史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实现“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从史料中提炼观点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等各项能力的提升。在“以史导论”模式中,“史”是基础,“论”是灵魂,“导”是桥梁。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必须引导到位即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能揭示本质和规律性的问题,让学生重视“遵从史料第一”原则,注重课本内容与“史料”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历史思维能力向纵深推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编辑部.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主题学术论坛会议纪要[J].历史教学,2016(11).
[2]徐金超.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16(13).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李宗仁,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言,吉林省实验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及教法研究,吉林省长春市,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