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训:核心素养培育的沃土

2017-12-20 16:05梁微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校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

梁微

摘 要: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凝练表达,其传递的价值信念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徐州第五中学以“勤朴诚敬”作为校训,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发展根基,以放眼全球积极合作为发展契机,内升底蕴,外展风采,在核心素養的培育与建构道路上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 校训 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州五中

教育的本质就是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维护学生的天性,而且要挖掘他们身上优秀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独领风骚多年的“素质教育”正是基于素质本身的内涵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彰显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注重能力的培养。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一些不足和弊端。在此情况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当下我国教育理念的主导。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他在学校学过的全部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而这“剩下的东西”就是我们提倡的素养。我们接受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整个大脑里面装满各种理论和知识,而是要建构、培养一种对待生活、对待社会乃至对待整个国家和民资的态度及相匹配的品性人格。等我们步入社会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应该成为我们在新形势、新情境中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素养”与“核心素养”

什么是“素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素养”指的就是平日的修养,也就是古人所云的“修习涵养”,如《汉书·李寻传》中写道:“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又如宋代诗人陆放翁在《上殿札子》描述道“气不素养,临事惶遽”。由此看来,“素养”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动态意义上的修习过程,一是静态意义上的修习结果。因此,内涵修习培养意蕴的“素养”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表达更加贴切。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名词,是我国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英语语言中的“quality”这个词语。所以我们无法在国际教育话语体系中找到它的对等理,从而不利于中国基础教育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交流与对话。相反,“素养”或者说“核心素养”这一词语正是从国际教育话语体系中翻译过来的,其对应的英语词汇是“Key Competencies”。这样的话,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地与世界接轨,并在国际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核心素养”概念的雏形源于2000年在里斯本召开的欧洲理事会上提出的包括“电脑和外语技能、技术文化、创业精神和社会技能的‘新基本能力”(周序,2017),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对“核心素养”理念经过反复讨论和修订的基础,提出两套在表述上有着明显差异的版本。其中,欧盟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注重知识与技能,而OCED则更多地强调行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确定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主要包含身体、情感、文化、数字、科技等七大领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也呈现多样性。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我国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核心素养”更是被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点,主要涵盖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六个基本素养。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国内学者或是教育人士,在对“核心素养”的探讨上都有一个共性:向知识本位发起质疑与宣战。换言之,国内外学者无一例外地倾向于“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知识不再是素养的必要元素,也不是基本元素,更不是素养的依托。在课堂教学新的追求中,“知识”被“无情地”取代,而“爱、生命、自由、宽容”等逐渐成为一道道比知识更重要、更精彩的风景。

二、校训及其价值取向

“校训”是学校总体价值取向的缩影和表征,是学校的魂魄,也是学校群体的精神所在,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个性特色,是学校树人立德理念的凝结,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切入点、契合点和肥沃土壤。原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形象地把校训比作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名片”、“文化基因”和“文化模式”。

学校,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又是人类文明、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制高点,更是“整个社会良心、公平和正义的一道坚固的防线”(李翠珍,2005)。一所学校的校训,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价值取向的一个支点和缩影,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文化品位和道德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精华。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首先要致力于国民素养的提升。因此,国民素养的提升无疑成了教育的重大主题和核心问题,其焦点则体现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这样的背景视野既超越了课改本身,又提升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意义。

三、校训:“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与沃土

从目前看,我国很多学校的校训紧扣办学定位,且“高雅独特、不落俗套、富含价值导向和教育意义”(陈桂生,1998),其内涵、指向和使命与现今国家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桂生指出“校训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并倡导“以有更的校训树学校未有之新风,发扬学校已有之风尚”。在这一点上,江苏徐州第五中学无疑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作为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徐州五中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发展根基,以放眼全球积极合作为发展契机,确立“勤朴诚敬”的四字校训。这正是徐州五中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发展学生素养的决心和目的所在。endprint

徐州五中的四字校训,“简洁凝练”,体现学校将高尚人格和素养作为育人目标的宗旨所在。换言之,徐州五中把道德要求放在教育的首位,将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当务之急。习主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精辟的解釋:“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而理论道德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色和本色。徐州五中的校训“勤朴诚敬”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四字中的“诚朴”二字为例。“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诚者,真也。为人要诚朴,不能欺骗;要诚信正意,朴实无华。“诚朴”要求人有独立品格,得势时不要嚣张霸道,仗势欺人;失势时不要卑躬屈膝,趋炎附势。如果个人与社会都不讲究诚,那么任何人的道德准则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人诚实端正、求真求实的精神家园。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做人诚朴了,做学问才会诚朴,才会培养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也只有诚心诚意,不要弄虚作假,才能获得真才实学,从而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的重任。

在人才之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要深刻意识到,人才的质量才是关系到合作共赢的关键所在,而人才的质量正是教育必须正面回答的核心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又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教育领域落实的必要途径。其中,最大的转变是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养的培养,才能追求分数转向学生品格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而立德树人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刘庆昌,2017)。

近几年来,徐州五中秉承“培心育人”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融合中外,彰显多元”的办学思路,以“勤朴诚敬”作为学校校训,为学生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一片沃土。学校在现代化主体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徐州五中开设了古筝古琴、围棋、剪纸、书法、经典诵读、民族舞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校普及太极扇这一形神兼具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让学生亲身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汲取获益终生的涵养。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传统并进,形成别具五中特色的教育教学机制,培养了五中学子“爱国爱家、尊师重道、刻苦勤奋、谦恭礼让”的综合品质,使得五中学子深具“谦谦君子”之风,他们待人接物诚恳文雅、礼仪有度、落落大方,成为适应社会深度发展的高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徐州五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整合校园环境,与极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激趣创新的社团活动相互浸润。“二十四节气歌、民族节日的文化解读”匾额,“四美亭”中六个中国古代美丽的传说、“明德亭”中十八位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化长廊中的二十位中国现代国学大师的精彩介绍,无不播撒中国千年文化的浓郁氛围。

四、结语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徐州五中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下,以在校训中明确学校的价值取向为抓手,形成了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办学特色,更为建构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当前教育要务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不失为当今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校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

[2]李翠珍.校训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05(4).

[3]刘庆昌.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4).

[4]周序.核心素养:从知识的放逐到知识的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17(02).

项目:江苏省省级课题“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