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认知方式对《圣经》翻译影响浅见

2017-12-20 01:00熊妮张健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圣经翻译

熊妮+张健

摘 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与人的认知方式紧密相关,人的认知方式与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有关。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比分析了《圣经》和合本与冯象译本中《诗篇》的部分章节,探究了译者认知方式的差异对译本内容的影响。

关键词: 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 《圣经》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不能脱离人类的体验而存在的。正如王寅所说:“翻译不是一个单纯解码原语和编码译语的过程,而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表现形式与人的认知方式紧密相关,人的认知方式与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有关。本文从译者的身份入手,运用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所起的作用这一特点,对比外国宗教人士与中国本土非宗教人士的汉译本,探究译者的认知方式对其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本文以圣经钦定本为标准,通过对比和合本和冯象译本中《诗篇》这一章节,分析译者身份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

一、译者的价值观

圣经和合本是第一部被全国普遍使用的圣经,翻译和合本这项活动由美国长老会中的西方传教士完成,他们所翻译的版本以传播宗教教义为主,并未在翻译中加入主观见解。在阶级社会中,不同身份阶级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译者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观。两个译本的译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必然不一致。

译例1:“KJV: Thou madest him to have dominion over the works of thy hands; thou hast put all things under his feet: All sheep and oxen, yea, and the beasts of the field;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the fish of the sea, and whatsoever passeth through the paths of the seas.”

和合本:“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冯象译本:“让他主宰你的亲手所造,把芸芸万物置于他的脚下——牛羊家畜,山野的走兽,空中的飞鸟,海里的游鱼,所有游弋大洋的水族。”

上述例子中和合本用“万物”一词表示all things,而冯象多用“芸芸”,读起来确实更具语言美感,事实上“芸芸”一词虽是形容数量众多,但是是一个典型的佛教用语。用佛教用语翻译基督教的教义,这一点不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冯象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对圣经所传达的宗教角度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并未像宗教人士一样怀揣对圣经的虔诚信仰,注重译文中的宗教色彩。

二、译者的翻译目的

宗教人士的翻译目的主要是更好地传播福音,翻译家们却将其看作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研究圣经的翻译目的变为研究圣经的文学价值。和合本的译者与冯象之间的翻译目的不一致,这是导致两个译本风格不一的原因之一。

译例2:“KJV:Why do the heathen rage, and the people imagine a vain thing?”

和合本:“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冯象译本:“列国汹汹,异族嘈嘈,他们痴心妄想什么?”

和合本的译者选择忠实于原文,译文遵照英语的句式结构选择直译,直观地表达原文所传达的意思。冯象译本中的四字短语节奏感极强,“汹汹”一词让那帮异教徒的暴动形象跃然纸上,“嘈嘈”一词不仅让人民的骚动场面浮现于眼前,更无形中创建了一个吵闹喧哗的场景,兼具了视觉和听觉效果,让读者融入了语境。“Imagine a vain thing”这一词组和合本中翻译成“谋算虚妄的事”,冯象选择成语“痴心妄想”诠释了原意,更加流畅有美感。外国传教士的目的是在中国圣经传教,因此他们翻译圣经时要求译文贴合原文,使用通行的白話文,避免方言的使用,便于大众诵读。冯象认为不同领域人士翻译圣经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在翻译圣经时冯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素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读者诠释了圣经的内容。

三、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力和对目的语的表现力

谭业升指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翻译不是文本意义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传递过程,而是建构意义和在新的语境中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译者在翻译一项作品时身份不仅仅是原文的译者,更是译本的作者。译本质量直接与译者对源语言的理解力和对目的语的表现力挂钩。和合本的部分翻译读起来拗口,其译者母语并非汉语,因此在翻译时只能做到表达清楚源语所传达的信息,但是冯象不仅传达原文的意思,更具有可读性。

译例3:“KJV:Thou wilt shew me the path of life: in thy presence is fulness of joy; at thy right hand there are pleasures for evermore.”

和合本:“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的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冯象译本:“你指给我的乃是生命之路,在你面前,欢愉不尽;倚你右手,福祉无边。”

比较上面两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出,和合本的翻译遵循直译的做法,这样所翻译出来的句子,自然缺乏文学色彩,让人读起来兴致缺缺。冯象译本使用了四组四字短语,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语言韵律和节奏都极强。然而对于将pleasures一词译为“福祉”,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福祉”本为佛教用语,将其置于基督教典籍中并不合适。这一点冯象在翻译时并未考虑周到,其对源语的理解不足导致这种错误表达。endprint

译例4:“KJV:The kings of the earth set themselves, and the rulers take counsel together, against the LORD, and against his anointed, saying, ‘Let us break their bands asunder, and cast away their cords from us.”

和合本:“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

冯象译本:“四方的藩主蠢蠢欲动,头领们一同谋反,算计耶和华并他膏立的王,让我们挣断他们的枷锁,把身上的囚服甩脱!”

冯象将kings of the earth译为四方的藩主,但是“藩”这一概念,并不存在于西方的语言表达中。“藩”这一说法源自于中国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权概念,是古代中国分封治理领土的一项制度,只在古代的中国和日本使用。原文“set themselves”在和合本中被翻译成“一齐起来”,冯象用“蠢蠢欲动”和“谋反”翻译take counsel together实际上加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合本译为“一同商议”保持了原文句法的直接翻译,在情感色彩上持中立状态。此外,冯象译文中的“把”字句使得上下逻辑更加明晰,和合本中“脱去他们的绳索”,极易让人理解为“将他们的绳索脱去”,此时修饰“绳索”一词的定语出现变化。cast away from原意是“将……除去”,原文所表达的应该是“将他们给予我们的绳索除去”,在对汉语语言结构和逻辑的表达上,冯象的语言处理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活动,圣经作为一部宗教作品,其翻译是一项双重的任务,在圣经翻译的活动中既要保持真义又要追求语言之美。和合本保留了圣经的真义,冯象译本在其基础上又增添了语言美,两个译本都反映了不同译者的价值观、翻译目的和语言的掌握能力對其译文的影响,因此证明了译者的认知方式对其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The Gideons International. Holy Bible: Commonly Known as the 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M]. Nashville: The N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2]冯象.智慧书[M].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

[3]谭业升.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J].外语界,2012(3).

[4]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7.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圣经翻译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