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芮效卫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7-12-20 00:56晏军艳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金瓶梅

晏军艳

摘 要: 为了紧随“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本文着重研究了典籍《金瓶梅》的翻译策略。结合大卫·霍克斯对芮效卫翻译思想的影响,分析《金瓶梅》中具体的翻译案例,发现:芮效卫在翻译《金瓶梅》的过程中,多采用归化法的翻译策略,达到了“信”与“达”的效果,其译作在西方读者中是最受欢迎的版本。文章就选择怎样的典籍外译策略,可以借鉴芮效卫的翻译策略,采用归化法先让典籍成功地“走出去”。

关键词: 典籍外译 《金瓶梅》 归化法

1.引言

2006年9月13日我国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口号(周领顺,2016:11)。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典籍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但国际民众缺乏对典籍文化的正确了解,因此,高质量的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传播工具手段尤其重要。

《金瓶梅》作為我国世情小说的起点,打破了才子佳人小说、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话志怪的传统,专注于琐屑之事、平常之人、普通之境,影响了后面一系列世情小说,如《醒世姻缘传》、《歧路灯》、《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为古典小说巅峰《红楼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金瓶梅》作为典籍中的另类,被明代著名《金瓶梅》评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它致力于撕破种种真善美的纱幕,把上上下下、内内外外的人间丑恶兜底翻了出来(吴晗,1984:32),其现实主义艺术不亚于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金瓶梅》在国内因其对淫秽画面过于露骨的描写而遭受避讳,其翻译版在国外却广受欣赏(齐林涛,2015:235)。鲁迅(1958:130)评价其“实在是一部可诧异的伟大写实小说”,比较公正。

《金瓶梅》对外译介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是1939年由英国翻译家克莱门特·埃杰顿翻译,主要突出心理与文化方面。广受好评的英语全译本由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汉学家芮效卫翻译(张义宏,2017:45),主要突出汉学、中国文学和思想复杂性方面(温秀颖,孙建成,2011:113)。因此,本文选择质量更佳的芮效卫英译本为对象分析其翻译策略。

2.《金瓶梅》芮效卫的翻译策略分析

2.1翻译思想

在翻译体质方面,芮效卫译《金瓶梅》无论是书名、分卷名的命制方式,还是正文的文字排列和印刷效果,乃至导言、附录和注释的形式,都可明晰地看到大卫·霍克斯的影响(温秀颖,2010:101)。因此,有必要了解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借鉴分析芮效卫翻译《金瓶梅》的英译本的翻译模式。

选择归化策略还是选择异化策略取决于译者所倾向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语境(佘丹,2012:99)。许钧(2002:66)发现在翻译带有汉文化特色的“诗家语”时,霍克斯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策略,用英文化里的诗歌语言意象替代汉文化里特有的诗歌语言意象。另外,温秀颖和孙建成(2014:80)分析得出《金瓶梅》的英译见证了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译学理论意义。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2004:78)在《译者的隐身》中认为,自17世纪以来译成英语的翻译作品,其最基本的特色是采用归化译法,追求“流利”,达到“自然”、“透明”的效果。翻译是在致力于转述一个异域文本,达到理解与交流的目的。在他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归化的倾向和各种形式的选择与策略,其间异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人群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因此,霍克斯的翻译指导思想是“便于理解”,他以英语文化为归依,从译入语文化的视角出发解读和翻译源语。

2.2版本选择

版本选择是每一个古典文学名著译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通常需注意四个方面:(1)图书出版单位的权威性,其学术专业质量水平;(2)版本对目标读者的适用性与可接受性,如风格、语言、印刷等;(3)是否有序、跋、附表、校勘、注释、插图、索引等完整性的附属部分;(4)最新的版次形式。

《金瓶梅》中文原著现留存的有三个版本:词话本(1606—1618),相比原稿删改不大;崇祯本(1628—1644),相比原稿删改很大;张竹坡评点本(1670—1698),在崇祯本的基础上评点。芮效卫选择词话本作为原文本,因为词话本是“最早的、与原作者原始著作最接近的、最能反映作者修辞创新手法的版本”(徐景洲,2011:42),符合上述版本选择的原则。因此,可见芮效卫英译本在翻译原文本方面至少有权威性,内容全,其译作更有阅读价值。

2.3原文理解

首先是译者本身的文化素质。芮效卫作为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翻译《金瓶梅》。

其次,对原文文本进行深入研究。芮效卫发现《金瓶梅》是一部庞杂、精巧、结构非常现代化的小说,他意识到很多人对这部作品存在误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金瓶梅》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全面而严肃的控诉,以及它在文学创作上独有的创新实验(张义宏,2017:45),充满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人性恶思想,以及典故、方言俗语套话等。

最后,把握原文特色并在翻译理解中小心求证。芮效卫抓住了小说中那些来自早期小说戏剧中的谚语、流行语、诨名、对联、引述等各种俗语套话,这是《金瓶梅》译文中独特的艺术手法。芮效卫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稍有不理解的地方,经常打电话询问老舍先生,可见其注重原文理解的重要性。

2.4翻译案例分析

芮效卫秉承了霍克斯的翻译思想,故在译文中,归化法是其翻译方针。下面以《金瓶梅》(兰陵笑笑生,1985)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贪财忘祸,武都头杀嫂祭兄”标题进行汉英对比分析。芮效卫(1993)英译本的第87回标题是“DAME WANG HUNGERS AFTER WEALTH AND RECEIVES HER JUST REWARD; WU SUNG KILLS HIS SISTER-IN-LAW AND PROPITIATES HIS BROHTER”。首先,“DAME”、“SISTER-IN-LAW”都是西方的惯用表达,体现了归化法里带有目标语“文化标记”的翻译方法。其次,“贪财”采用形象生动的意译方法“HUNGERS AFTER WEALTH”,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体现归化法里“以受众为导向的易于接受感知”的翻译方法。最后,“RECEIVES HER JUST REWARD”是典型的西方小说故事情节的最后坏人必遭报应,对反面角色的经典描述话语,采用西方本土语里故事文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归化法的翻译指导思想。endprint

此章节正文的第一句“话说陈敬济雇头口起身,叫了张团练一个伴当跟随,早上东京去不题”,芮效卫把它翻译为“THE STORY GOES that Chen Ching-chi hired a horse for himself, called for a servitor of Militia Commander Chang Kuan to accompany him, and set out early in the morning for the Eastern Capital. But no more of this”。第一,“话说”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引出话题的表达习惯,若翻译成英文应该是“speaking of”,“when it comes to”或“to mention”等,芮效卫不仅没有死抠单个的词语直接翻译,而是联系整个句子的语境,采用英美国家讲故事的传统开头的表达习惯“The story goes that”,满足“话说”引出话题的翻译需求,达到英语本族语读者阅读所需要的语言文化的习惯表达效果。第二,汉语里的“早上”,一般指上午7点左右,表示时间很早且短暂的时间概念,比较明确,而英语里的“morning”也有早上的意思,一般而言指一整个上午7点到11点,因此芮效卫转而采用英语里早晨的习惯表达法“early in the morning”,既忠实原文,又采用目的语的表达,达到 “信”与“达”平衡的状态。以上两点以翻译目的语的读者的表达习惯为导向的翻译思想,充分体现了芮效卫在翻译《金瓶梅》时采用归化法的翻译策略。

又如西门庆死后,当应伯爵向张二官力荐潘金莲时,被张二官已娶进门的李娇儿(原先也是西门庆的妾)阻挠时所说的话:“又听李娇儿说,金莲当初用毒药摆布死了汉子,被西门庆占将来家,又偷小厮,把第六个娘子娘儿两个,生生吃他害杀了。”芮效卫翻译为“Li Chiao-erh also told him,Chin-lien originally poisoned her husband to death so that she could be taken into His-men Chings household. She later had an affair with a page boy and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doing to death both the Sixth Lady and her baby son.”首先,“又聽李娇儿说”,芮效卫在翻译时采用英语的句法习惯,把李娇儿当作主语,呈现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被西门庆占将来家”这一还算委婉的中国话的表达,芮效卫在翻译成英语时直接通过“so that”这一逻辑连词和更直白的“she could be taken into...”表述,展现了英语语言表达的清晰明了和事实内容凸显的特点。其次,“偷小厮”不是偷窃的意思,在汉语文化里而是情事的意思,芮效卫采用地道的英语表达“have an affair”翻译,西方人一看就懂。另外,“第六个娘子”,在古代,虽是娶进门的,却不享受正式妻子即正室的地位与待遇,芮效卫在处理这一文化特色时,采用英语里的特殊表达“Sixth Lady”翻译,而常见的“First Lady”是专指总统夫人即总统的妻子,芮效卫在此基础上创新,把序数词改为“Sixth”。稍微了解这本书背景或者古代中国三妻四妾文化的西方人,即可轻松推理明白“the Sixth Lady”是娶进来的第五个妾即第六个有夫妻关系的女人的意思,达到良好的传达效果。最后,“生生吃他害杀了”,芮效卫在翻译时,采用“responsible for doing to death”,不仅传达了原文金莲作为谋害者害死李瓶儿的事实,而且附带凸显了英语文化里的责任这一逻辑关系,符合英语里的思维习惯,总体上满足了以西方读者为导向的归化的翻译策略。

总之,芮效卫英译本有三个特点使其脱颖而出:一是内容全,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第一个最完整的英语译本;二是价值高,拥有富有哲理和学术价值的导言和极富见地的评释;三是质量优,充分把握了原著的精神实质和文学价值,运用了归化法的翻译策略和版式体例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

3.结语

通过对芮效卫英译《金瓶梅》的考察研究,得出以下几点针对典籍外译的启示与建议:

首先,译者在选定作品后,一定要注意版本的选择,好的版本会给翻译带来好的开头。译者要注意培养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了解作品所属的背景文化后,再深入研究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因为对原文文本的精准研读是翻译的必要条件。

其次,译者针对具体的作品要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要求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而且启示译者们在翻译策略上做好异化法和归化法的平衡。

最后,芮效卫在霍克斯翻译体制下,沿承其优点,结合优势,在翻译实践中独创一套更加规范实用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完成高质量的《金瓶梅》英译本。他既准确理解了《金瓶梅》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在译本中保留传达了《金瓶梅中》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又通过高超严密的翻译努力采用归化法的翻译策略,寻求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理解的常用或习惯表达,其译本最终在西方读者中收获极高的评价。相信芮效卫成功英译《金瓶梅》采用的归化法将对更多的典籍外译起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Roy, D.T..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M].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Venuti, Lewrence. 译者的隐身(英文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齐林涛.《金瓶梅》西游记——第一奇书英语世界传播史[J].明清小说研究,2015(2):233-246.

[6]佘丹,蒋萧.大卫·霍克斯与杨宪益《红楼梦》翻译策略的对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97-98.

[7]吴晗.论金瓶梅[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8]温秀颖,李兰.论芮效卫《金瓶梅》英译本的体制与策略[J].中国外语,2010(1):101-105.

[9]温秀颖,孙建成.《金瓶梅》的两个英译本[J].中国图书评论,2011(07):113-116.

[10]温秀颖,孙建成.《金瓶梅》英译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关联[J].中国翻译,2014(6):78-81.

[11]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62-63.

[12]徐景洲.读破金瓶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3]周领顺.拓展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传播机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14.

[14]张义宏.《金瓶梅》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芮效卫教授访谈[J].东方翻译,2017(1):44-49.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瓶梅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赞助人的隐身:《金瓶梅》首部英文全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色空”阐释——从“子虚之死”到“贾瑞之死”说起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格非称色情只是《金瓶梅》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