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
多校区模式下公共课教学运行机制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Z大学为例
杨森
多校区模式办学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通过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多校区公共课教学运行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探索,努力尝试解决多校区教学教务管理瓶颈及存在的问题,对本部-分校区间公共课教学管理提出对策与建议,为高职高专院校多校区模式下教学运行科学化提供依据。
高职;公共课;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多校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多校区办学模式在高校中越来越普遍。这保证了高校有足够的空间和硬件设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招生需求,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运行机制带来了挑战。
教学运行机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1]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人才培养,即教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环节。[2](2)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资源配置等。
公共课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高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和普遍要求而设立的。无论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公共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一般占到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授课对象高度集中于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多校区模式下公共课教学出现新的问题,概括为:散、全、大、杂。[3]具体来说,即校区分散、学科齐全、规模巨大和情况复杂。因此,如何创新教学运行机制,以适应多校区带来的公共课教学新问题,就成为校区扩张所无法回避的议题。
Z大学是位于商业名城宁波市中心的高职院校,随着城市规模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空间无法满足办学需要。学校以本部为中心,向周边区县建设新校区,逐步形成多个特色校区的办学模式,不同于其他合并升格、改组改制的多校区办学类型。
多校区管理上,Z大学采用“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其中,“条”管理,指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即学校职能部门向校区的延伸管理;而“块”管理则是校区内部的横向管理,是分校区内部的本区化管理。[4]无论何种管理模式下,教学工作始终是校区工作的中心。
而“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下,校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重心一般仍在教务处,校区只设立教务办公室,同时,配备少量教务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教学调度等工作。校区教务办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如图1)
目前Z大学拥有两个分校区即宁海、慈溪校区,从校区定位上看属于一校两区的模式,由于分校区成立时间均不长,功能定位也趋于不同,因此,在教学规章制度、教务运行管理、教学师资配比和教务系统功能等诸多方面均无经验可循,基本沿用本部现有教学运行机制,对待多校区模式下公共课教学运行更是浅尝辄止。处理突发状况多是穷于应付,被动应对教学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就教学对象而言,慈溪校区面对的是大一新生,宁海校区是大二或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学生对公共课需求不尽相同,导致课程开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其不同校区不同授课对象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以及教学方式、教案、考核标准等都要根据不同对象重新修订,确保公共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面为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图1Z校公共课教学管理运行结构
由于多校区建设需求与学校师资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本部-分校区教学运行体系面临挑战,以往单一校区教学规律被打破,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资源配置面对新考验。在安排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本部教学质量尽量不受分校区影响,同时,还要兼顾各分校区间课程开设和师资调度、人员派遣等。常规教务管理也是由点及面,本部-分校区之间互相影响制约,一套班子多块管理,本部教师往返各分校区间、教务管理人员协调分校区各类教学事务,造成管理成本增加,教务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由于无现成经验可循,Z大学多校区公共课教学除存在“散、全、大、杂”的固有特征外,其运行还存在诸多瓶颈。这对学校多校区教学运行管理提出了多重挑战,也为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发展提供契机。
Z大学多校区建设遵循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模式,将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集中在一个校区,如慈溪校区主要是会计、电子、信息专业,宁海校区主要是机电、模具、数控专业。在管理模式上,采用“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宏观把控,分校区(院系)实行二级教学管理主体,设教务办或教学秘书岗,发挥联系学校教务处和各专业群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因公共课不属院系专业群,其课程性质决定不归属分校区(院系)二级管理范畴,日常教学管理中角色十分尴尬。同时,各院系和学校决策领导层无法充分了解和及时掌握分校区公共课教学运行的实际需求,常规教学运行中也无法做到信息对等,更别说有效反馈,最终导致分校区公共课教学运行障碍重重,学校教务处和公共课二级管理成本高居不下且运行不畅。
各校区间教学运行管理的目标就是落实教学任务,组织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合理的课表编排是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公共类课程学科众多,多校区编排课表十分复杂且工作量大,如何盘活本部-分校区各类教学资源,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室、机房、户外体艺场馆以及师生共有的有效时间,并与专业课程无缝衔接,合理科学同时,统筹协调,最大限度发挥其效应至关重要。排课尤其不能忽视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要严格遵循学生的生理规律和心理特征,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在编排课表时,注意公共课与专业课、人文通识类与理工科类之间的交叉均衡安排,要将公共数学、外语语言等思维记忆类课程尽量安排在教师和学生精力相对充沛的时段里,而体育、人文、艺术类课程则穿插在其余时间并呈正态分布,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每次课表编排都存在个别教师因实际困难或突发状况,不能按原定到分校区上课,给课表编排带来限制。加之Z校目前采用的手工编排为主,再录入系统的排课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多校区公共课教学运行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当下高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Z大学新引进青果系统作为教学管理系统,以替换原有正方教学管理系统。就系统本身来说,两者体系模块及院校两级管理设计蓝本都参照本科院校量身定制,虽后者能弥补前者不足,但均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其次,加之两系统过渡期间正值Z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新老交替,开发设计环节缺乏新老人员联合分析,一些工作长时间处于自成“体系”状态,各自为政的漏洞也未能在新系统设计之初予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课教学运行不仅面临原有学科层次较多、二级管理模式繁杂的困境,还需面临统筹、协调本部-分校区教学任务布置与落实的新难题,其直接导致诸如机构调整初期突发教学秩序紊乱、个别教师排课极不合理、二级院系间推诿扯皮、教学资源浪费等临时现象。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校区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多校区公共课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方面,由于目前新校区绝大部分公共课教师均为“走教”,只有在有课时,才乘班车或自驾车到校区上课,使许多学生觉得平时跟老师的见面机会太少,学习缺乏沟通交流互动,更别提受到教师人文关怀。所谓“亲师才信其道”,师生的疏离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之教师为了方便和节约时间,将分散的课程改为集中上课、排课优先考虑如何有利教师“走教”方便,让已受制约的分校区教学运行进一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分校区往往距离本部较远,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中高级职称教师不愿多到分校区上课,教学往往由新入职的年轻助教和校外兼课教师承担,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与本部相媲美。同时,教师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本部-分校区之间奔波,无力利用业余时间充电,久而久之,造成自身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Z大学分校区成立时间不长,其教学职责划分、管理制度、运行规律、经费归口等,均在摸索和尝试阶段,各类教学保障难以及时到位,教学运行管理困难重重。以考务工作为例,公共课试卷量巨大,而分校区的试卷印制只能在本部完成,那么试卷的保密、运输、回收就成了新问题;同时,本部-分校区间不同考试时间的命题出卷(题目重复率)、监考教师的合理调配、分校区考点布置以及重修补考安排等,都给公共课教学运行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情况如何有效解决,对确保多校区教学运行秩序至关重要,稍不谨慎就将推诿扯皮,给教学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是极大考验。
基于“多个校区、一个整体”的原则,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多校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Z大学公共课教学运行实际,对于多校区模式下公共课教学运行状况的改善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内外多校区大学“功能定位,分区管理”的成熟管理经验,建议在分校区建立自主教学管理协调机构即分支教务处,健全分校区组织管理架构,(见图2)负责统筹分校区各类教学事务,不仅代表二级学院履行相关专业权益,还需兼顾公共课教学常规运行,起到学校教务处的纽带作用,在本部-分校区之间构建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桥梁,同时,积极发挥教学监督巡视的作用,排查教学一线信息,及时反馈保障教学管理运行高效。
1.合理科学的课表编排刻不容缓。手工为主的排课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多校区教学运行的要求,理想的排课模式应该是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以网络化运行为主、科学化(历年)数据分析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网络智能化排课系统,真正做到缩短工作流程、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务人员排课效率和排课质量,确保后续学生选课、教学正常化、科学化、稳定化运行,将是教学管理者后续研究和开发的首要课题。
2.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前提。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应成为整个教学运行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包括教务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外访兼职(课)人员广泛收集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采集所涉及的教学信息源,从界面友好到子系统的设计、管理模块的新增整合,学生选课峰值负荷测压、系统平台稳定性、安全性、耦合性的改进并完善到位,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突破多校区时间、空间的限制,最终达到本部-分校区之间的完美统筹与同步。
图2多校区模式下Z校公共课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图
打造分校区师资队伍独立化、本地化才是教学运行的切实保障。分校区需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梯队,相互补充、扬长补短以保障校区教学运行的延续性和创造性。
短期内因分校区地理分散、学生众多,师资匮乏,校区之间既独立又联系紧密,如能利用网络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国内一流高校公共课网络慕课课程(本专科院校无区别),以弥补分校区教学资源不足,对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师资缺口,可发挥不可估量作用。
同时,出台保障激励措施,对于赴分校区上课的公共课教师,在原课时标准基础上,给予额外工作量计算、课时补贴、交通费报销等经济补偿。同时,探索学期轮休、教学业绩考核加分的可行性。对协助学校解决多校区教学重点难题、创造性开展教学教务工作的教师给予教学奖励津贴发放,并纳入年度考评同等条件优先予以全方位鼓励,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积极性、创造力,群策群力以主人翁的角色投入到多校区公共课教学建设中。
针对分校区抽调精干人员,不仅需具备奉献精神和较强服务意识,还要以高度责任心做好分校区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不同于本部成熟的教学常规运行规律,分校区更多将面对各种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状况,工作要求高于校本部,因此要求分校区教学管理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变化,在变化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高效管理方式方法,面对问题做到分工不分家,秉承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务团队,保障分校区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1] 王文静.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1):271-272.
[2] 陈曙红.我国高职学院与美国社区学院教学运行机制的差异[J].教育与职业,2013(20):92-93.
[3] 宁永红,张斌,刘欣,等.不同层次高校合并后对教学管理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2-96.
[4] 彭友舜,周军.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76.
杨森,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30-0038-04
[责任编辑 王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