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7-12-07 01:00张世清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张世清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从课文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学;拓展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充实;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外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添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意义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090-02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特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目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冲击,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渗入中国人的骨子里,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上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给社会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社会公德缺乏的问题等。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初步发展的阶段,如果能够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他们进行熏陶,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有好处。

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建立高尚的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道德教育因素,比如,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仁。仁者,爱人也。爱人就要求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全社会的人。这些道德因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制约人的言行举止。近年来,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公德低下的事件。比如,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各种碰瓷现象等。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比较容易培养,在教学中渗透儒家“仁”的思想教学,能让学生形成爱人的思想,对他们的社会公德提升大有好处。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的道德因素也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好材料,应该加以利用。

(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有远大人生理想的人会坚定地向理想迈进,而没有理想的人则会浑浑噩噩,消极度日。初中生处于形成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将失去树立人生目标的最佳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有关人生理想的思想,将这些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远大的人生理想。比如,儒家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如若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必然会促使学生积极提升自我,向着目标迈进。

(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观点,是人从事各种事务所秉持的内在倾向。人的一言一行无不是人生观的流露和体现,健康的人生观对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3—16岁之间,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初中阶段应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知识之外的素养培养。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受益终身的人生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笔者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从课文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些文化因素挖掘出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学,肯定能够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富有成效。教材中含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包括爱国、孝道、尊师、待人等,这些和我们平时的初中生思想教育相吻合,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论语六则》选编了《论语》中六则通俗易懂的条文,主要针对求学的方法和态度而展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年代、思想精髓、文化地位等,让学生知道这是一本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著作。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六则《论语》条文中蕴含的求学之道,并与今天我们的求学方法和态度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通过探讨和朗读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拓展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比较有限,不可能囊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文选择一些相对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将其充实到课文教学之中。教师选择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要求針对性强、容易理解、容量适度。针对性强是指和所教课文联系紧密,能够和课文搭配起来,相互促进;容易理解是指不超出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轻松学懂,获得提升;容量适度是指所选内容要少而精,以渗透为主,不喧宾夺主,不影响课文的正常教学。

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我的老师》是海伦·凯勒所写的,文中描写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如何用爱心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她的故事,体现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在工作上的认真负责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同时体现了海伦·凯勒对自己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之情。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尊师内容。比如,可以加入汉明帝尊师的故事。汉明帝在做太子时,向恒荣学习《尚书》,他在做皇帝之后,仍然以学生自居,经常以师生之礼和恒荣相见。加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师内容,学生在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更能体会到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学习一种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必须在这种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行。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应当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当然,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关键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不断接触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进行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虽然是笔记小说,但是蕴含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东西。《世说新语》浅显易读,适合初中生阅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外阅读《世说新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积极交流,不断提升,获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课外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还需要将教学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一些渗透就行的,还需要在课外进行渗透。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能够让学生学到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开展古诗朗诵会、经典阅读会等,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大会。古诗词朗诵大会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大量优秀的古诗作品,还能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习到有益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古诗词朗诵大会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邀请几位语文老师作为评委,最后对参会学生进行点评与表彰。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既可以从教材中挖掘相应的内容,也可以拓展相应的教学内容,关键是要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不断熏陶与感染学生,让学生愿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