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尝试

2017-12-07 01:08黄爱花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车轮长方体想象力

黄爱花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分别将實践操作与观察、思维、语言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105-01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操作与观察相结合,集中注意力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观察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情境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他们对观察及操作的对象、操作的过程和操作的结果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将操作与观察结合起来,在手与眼的协同活动这一动态感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样、更深刻的表象;教师可以启迪学生关注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加强学生对隐含条件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推动学生逻辑抽象思维的展开。

如在教学“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了《六面之争》的故事情境:长方体有六个面,它们因为分别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个面而争论不休,你能用你学习过的知识平息它们之间的争论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①长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②各个面的长、宽分别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③算一算其中一个面的面积。在故事情境的渲染下,学生兴致盎然地一边操作一边观察,理解了长方体中“棱”与“面”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并进一步思考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两两相乘后和的2倍就是它的表面积”的结论,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操作与思维相结合,唤起想象力

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曾这样说起他的一位改行的学生:“他去当诗人去了。对于数学学习,他太缺乏想象力了。”由此可见想象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积累了足够多样、准确的表象之后,才能够进行海阔天空的想象。教师通过情境化操作,赋予各种直观的、形象的材料生动的背景,让原本静止、孤立的操作材料变得鲜活起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手与脑的结合变得更加充分。

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设疑激趣:“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的也不是正方形的呢?”“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可以吗?”教师随后组织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硬纸卡片展开操作并想象:“如果骑着这种形状的车轮的自行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一边想象一边积极回答,甚至还情不自禁地做动作演示起来。此时,教师出示动画片段,让学生观看一个骑着椭圆形车轮自行车的人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场景,生动有趣的情境展示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也使得他们的想象更加丰富、饱满。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操作与语言相结合,激活表达力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知识的内化必须随着语言的内化,数学操作实践活动也必须经历从描述过程到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情境化的数学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冲动,给予学生表达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在学生灵动的描述和流利的表达中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协同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创设了实物演示情境,将一块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演示说一说“切土豆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操作切橡皮泥,同桌互相说一说“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分别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牙膏盒、墨水盒等实物开展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进一步用数学语言表达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种特征。学生的感知学习始终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相关认知的加工和整理,使得表象清晰、深刻。此外,在小学数学操作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的见解和张扬的个性。

实践表明,将数学操作活动置于相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等的深度契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协同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责编 刘小瑗)endprint

猜你喜欢
车轮长方体想象力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看见你的想象力
车轮的位置
打开新的想象力
车轮开启赴爱之旅
有趣的车轮转动
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