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大者,场矣!

2017-12-06 06:51赵丹
关键词:无为而治师德

赵丹

摘 要: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的德行被赋予了很多标签,认为只要教师有足够的高尚的德行素养,就可以教化学生。但时代在发展,对很多出入教坛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面临更加复杂的学生状况和教育环境。如果还是仅仅以传统德高为师、以身作则等来进行德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本文则尝试以自身的从教经历为出发点,以“生命化教学”为理念,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为灵感来源,来探讨一下教师所散发能量场在生命育人方面的无形功效。

关键词:师德;师风;能量场;无为而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2-015-01

0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往今来,许多名史典籍及人们的意识中为教师赋予了很多涵义,如师道尊严,德行高尚,学高为范等,这些标签烙印在每个从教者的心中,并主动或被动的践行者。于是,理所当然,我们传统意识中,认为只要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律的行为规范,就能感化学生,让其钦佩信服并效仿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下,这真的能够适用所有的教育类型,并解决育人的根本问题吗?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思量的问题。

我所在的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行为习惯相对较弱,对未来缺乏足够的清醒意识,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学习品质,往往终日恍恍惚惚,人云亦云,懒散成性。而我的身边德高望重的教师很多,但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排斥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大多都是无可奈何的境况。不但教师的德行素养及渊博学识没有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反而讓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和距离,无法沟通的现象。

心理学有研究,在人的潜意识中对一种职业会有刻板印象,教师在经历了历史上一波三折的地位变更,给人们的印象很多时候停留在道德模范的标签上,学生往往因为无法直接向老师的德行靠拢,而形成麻木态势,司空见惯,常常会听到学生说:”你们是老师,当然道德高尚喽!”言下之意是我们就是普通人,没那么高的要求。而对于教师来说,除了真正大师级教龄较长的教师,能够真正悟得践行的高尚师德,我相信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是被“教师”这一词汇给神化并被动践行,放弃了自己的真性情、真自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甚至青年教师与传统意义的高尚师德渐行渐远的境况。

这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我想不是这种高尚道德情操是过时了,而是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进化转变是需要过程的,包括刚刚踏入教坛的新教师,如果我们既有意识和观念还未达到一个水平,就一味拔高我们的道德素养,那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疲于应付,而不能活得开心自在。

那么真正能起到德育实效的力量来自哪里呢?回顾三年的从教经历,梳理那些让我感到充满了德育光芒的时刻,并不是我高尚德行素养对学生的感化,而是师生之间达成的一种场,这种场就如人与人之间的气场一样,让师生间的交流处于一种沟通无障碍的舒心状态。那么这种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所谓气场一词,百度这样解释是由精神、意识、思维形成的一种能量波,即既风水中的气场。当能量波达成一致时,就会发酵生发成美好光晕,但一旦是相斥的,就会抵消各自的能量。而将这种气场说运用于德育中,我想应该是一种发自天然,呵护自然的一种正能量气场。

这样的能量场的精髓恰恰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不谋而合。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各家各派的共同理想。它的内涵就在于提倡顺乎学生和环境的天性,在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其本身的力量,在管理中,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那么这种能量场的使用是如何生发的呢?这与我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所带的班级是网站管理与建设专业,班级总人数45人,按照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及心态素养等方面划分,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突出,有目标有理想的一群,将近13人;一种是中间阶段学生,成绩相对平庸,在班里的影响不大,偶尔在某方面较擅长,将近20人。剩下第三种是各方面相对较差,没有学习动力,缺乏集体意识,浑浑噩噩的类型,但在班级的影响不小。

一开始,由于接受新班,我的干劲特别大,对班级管理充满了激情和梦想,希望能带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班级。那时,面对班级问题,我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挑战自己,积极迎接的态度,班会课所讲内容,往往都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常常引得班级学生的共鸣和凝聚力,明显感觉全班都处在一种全力向前冲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中期,由于中职学校不仅有学习任务,更有技能比赛的任务,我班有13个表现较好的学生被选拔为种子选手,全天去停课培训。剩余学生在班级上课,这时我便明显感到,班级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被缩减大半,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懒散,睡觉、违纪的行为,我也在感受到这种变化后,也有些失落,只能被迫由原来鼓励式开放式的管理风格,变成了猫捉老鼠式的严控风格。

现在反思,应该更多是我常常把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放在一个素养制高点上,去要求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效仿,而忽视了他们其实是一个个需要鼓励进步的孩子,应该顺其天性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贬低训斥。

古语曰:“德之大者,顺乎天性也。”那么在德育层面,我想说:“德之大者,场也。”

[参考文献]

[1]邱卫东中国古代教师道德思想论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石莉莉沧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008-12-28.

[3]周波试析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经科技咨询导报,

2007-01-11.

[4]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8-30.

[5]杨卫国德育工作的精髓是“无为而治”——中美学校德育的差异与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09-25.

[6]陈建伟无为而治: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班主任,

2004-1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