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说》看韩愈的教育思想

2017-12-05 11:45叶倩茹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说传授韩愈

叶倩茹

古代文学

从《师说》看韩愈的教育思想

叶倩茹

韩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他所写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师说》,更是其一生的教育思想的精华。本文就《师说》,探讨韩愈的教育思想。

师说 韩愈 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了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思想。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许多教育思想。《师说》,正因为蕴含了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而被公认为是韩愈最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师说》全篇以549字(456个汉字),将教育和教师问题论述得淋漓尽致、精辟深刻。韩愈在文中集中提出了尊师重教的思想,主要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认为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因此,学生要学习、体认仁义之道,就必须尊敬师长,重视师道。全文围绕“师道”这一中心,对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的基本任务,择师的标准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研究学习。

一、教师的主要角色

(一)传承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师说》的开篇首句,说的是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知识学问不是与生俱来的物品,人的生命又向来是十分有限,因此,知识学问的延续就不单单靠一个或两个载体,而是需要依靠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教师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地传承知识学问,教师向学生传承知识学问是天经地义的。正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的传承者,所以教师的职业价值能够达到文化传承的高度。

传承的“传”就是传播、传授,是手段;“承”则是要求实现代与代之间的文化传承,把前代人认识的终点作为后一代人认识的起点,是目的。没有“传”,便难以实现承接和继承。由此可见,教师的传承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行使传承职责和享受传承荣誉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更好地承担起传承所同步带来的责任和提出的义务。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更加的重视自我的充实,知识面的扩充,学习终身化,敢于尝试和创新,拥有广阔的“视野”。

(二)传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古之学者必有师”,直接否定了“人生而知之”的论点。也就是说,教师,能够让每一个学子从“有惑”到“无惑”,从“不知”到“知”,从懵懂不通事理到成为成熟发展的“社会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传授知识文化是教师的一项神圣的职责,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

那“传授”就是“灌输”吗?不是的。学生既不是一个机械的、被灌的瓶子,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洛克曾经说过,“他的工作不是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是要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作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不能过于机械简单,要真正地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

(三)启蒙者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坚决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天才论所认为“生而知之”的观点,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引发人们的思考,人之所以为“圣”,之所以为“愚”,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是否肯从师学习,智慧的本质是“从师学习”。由此,我们可见教师实际上正作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通过施展启迪心智、开发潜质的探索过程,以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独到的理解,采用启发性手段,形成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达到启蒙学生的目的。

二、教师的基本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是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所谓“传道”,就是继承和发扬“道”——一方面是指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是指维护这些基本伦理道德的形上观念。这在古代,是指维护封建统治地位的伦理纲常及其基本观念;在当代中国,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地说,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所谓“授业”,就是传授给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在当下,便是具体地值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托教材,对教材中各知识点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分析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不留一点疑惑。所谓“解惑”,就是以解决学生疑惑为教学出发点,给予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感受、研究、讨论的时间,教师着重解决学生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实际上,在《师说》中,韩愈将老师分成两种,一种是“传道授业解惑”,一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前者传授的是关乎人生的大道理,是“人生之师”;后者只是传授讲解书本知识,是“童子之师”。韩愈所强调的师者,是前者,要求老师的教学不能仅仅“习其句读”而“拘泥于书本,不可本末倒置。所谓“不拘泥于书本”,就是一方面指教师用活教材——在教材的依托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获取广泛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要区别于仅仅将教育工作看作是谋生的职业“教书匠”、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项事业的勤勤恳恳的“劳模”和把教育工作视为一种专业,在术业上不断探索、积极进取、有所专攻的“学者型教师”。显然,韩愈所指的师者是第三种“学者型教师”。所谓“不可本末倒置”,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够“小学而大遗”,要求教师摒弃只学课本、只学现成的僵死的知识的做法,找出知识的系统性,从每一层次的系统联系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做人之间的联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整个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

三、教师与学生

(一)从师的标准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教师的主要角色和基本任务之后,还提出了选择老师的标准,或者说,是从师的标准。主要从唯“道”和相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唯“道”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的是从师唯“道”,不唯人,“道”是择师的根本标准。一方面要求摆脱偏见,博采众长,大力吸收;一方面,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何谓摆脱偏见?这是韩愈对于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的缘由的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人如士大夫们,有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等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心中存在偏见和虚荣的心理。偏见,让人们习惯了故步自封,其结果便是“愚亦愚”。 只有先摆脱了“从师”问题上的偏见,才能扭转“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才能继续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相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师说》中的开宗明义之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既然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完人”,那任谁都会有不解的问题,如果不从师,就永远不会弄懂,永远不能获得进步。于是,韩愈号召人们可以效法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求教的精神。谦虚好学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和进步是不可或缺的,它与“骄傲自负”、“耻学于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招损,谦受益”这说的也是为人处事需要保持谦逊的美德。既然平时的待人接物都需要谦逊,不能不懂装懂,那我们的在从师之时,自然也需要常怀谦虚之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常怀谦逊之心才能更好地从师,才能学到更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在《师说》中赞扬了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的做法,号召人们积极向他人学习。善于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走向进步。任何人都不能够故步自封,不然,就会把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与社会相脱节。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要求会比较严格,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予以弥补,因而在思想上的进步与自身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都会比较快;会善于观察人和实物,有着越来越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寻找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能比较容易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胸径坦荡,心情舒畅。善于向他人学习,就是从“不耻相师”开始。

(二)师生的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强调师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师生关系在“道”和“业”上是平等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教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他认为,“道”和“业”是衡量教师的标准,谁先得“道”,谁就有学问,谁就是教师。从教师的角度上看,爱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相关联,互为依存,即“教学相长”。

韩愈在《师说》一问结尾,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缘由,补叙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对“从师而学”的实证——说明了何为“道”?(“古道”)从谁而师?(“好古文”,“学于余”)师何?(“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何学?(“不拘于时”,“好”,“通习之”)将尊师上升到了道德观念的高度,号召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尊师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在古代,有“程门立雪”的佳话,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礼记·学记》)的古言。在当下,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虽清贫而不堕其志,身居斗室而忘我耕耘,用自己的心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意志品格思想,培养天下桃李。自古以来,凡是有学问的人,无一不受乃师的教诲,“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这都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尊师不是空口之谈,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学生尊重教师,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学。

总之,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所著的《师说》作为我国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其中所提到的“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是与现代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相适应,值得今人在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1]施克灿.中国古代教育家理想中的教师标准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6(1):60~65.

[2]孙宏恩,贺晓玲.韩愈的教师观及其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153~154.

[3]陈克明.韩愈述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1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叶倩茹(1994-),女,汉族,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教育学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师说传授韩愈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传授技艺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