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
——基于1999—2016年CNKI的文献述评

2017-12-01 01:57曾剑雄高树仁
重庆高教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素质

曾剑雄,宋 丹,高树仁,2,

(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 116024;2.辽宁教育研究院,沈阳 100034)

■ 高教述评

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
——基于1999—2016年CNKI的文献述评

曾剑雄1,宋 丹1,高树仁1,2,

(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 116024;2.辽宁教育研究院,沈阳 100034)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焦点。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统计来源,以文献分析法梳理了1999—2016年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显示: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经历了潜在性萌发、点状性生长和立体式展开3个阶段。从多维化、纵深化视角透视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5个核心焦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提升路径、大学生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对策。已有研究虽然已经呈现出视角多元、内容集中、成果丰硕、新的研究焦点等特点,但也存在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研究视角稍显狭窄,研究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研究方法仍显落后等问题。未来应聚焦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改革框架,加强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核心素养”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

大学生教育;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核心素养;文献述评

进入21世纪后,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更好履行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载体,有效拓宽了课堂教育的内容,而学校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把大学生第二课堂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第二课堂是一个值得深度考察、审视和挖掘的研究课题,笔者对中国知网(CNKI)1999—2016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归纳与分析,在把握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探寻规律,以期为拓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空间和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历程

以“大学生第二课堂”为主题,将起始时间设定为1999年,终止时间设定为2016年,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 673篇。从历年文献的变化趋势来看,虽然以大学生第二课堂为研究对象的载文较多,但是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与大学生综合能力互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却较少。回溯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展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起点性研究、生长性研究、发展性研究以及突破性研究的状貌,揭示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找寻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生长点、拓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空间以及创生大学生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模型研究的新成果。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筛选之后,形成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年度文献发展变化趋势(如图1)。

图1 1999—2016年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年度文献量变化趋势

根据图1的变化趋势,可以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历程分为潜在性萌发、点状性生长和立体式展开3个阶段。

(一)1999—2002年: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潜在性萌发

从论文发表的总体数量来看,该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屈指可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1]。该决定的出台,对高等学校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全面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这一阶段,专家学者们还没有将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主流,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教育作用、高校图书馆职能等方面,但也已经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的观点[2]。此外,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某些研究成果也零星地散落在其他相关文献中。

(二)2003—2009年: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点状性生长

2003年以后,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可能的原因是在200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强调计划的实施要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这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开始进入一些研究者的视野,主要聚焦于:在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刘长青等认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是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遵循5个指导原则,即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4]。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张庆胜等认为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社会调查等形式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5];刘一等认为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提出了5个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6]。此外,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探讨了第二课堂的其他作用,如就业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思维能力等。温亚林等还提出应积极利用第二课堂拓宽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渠道,构建与完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培养模式[7]。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2010—2016年: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立体式展开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10年的631万增长到2016年的765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鉴于此,学界开始探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丁娟慧等提出了构建理念指导、活动开展、保障支持、实践机会和反馈提升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的5P模式,形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长效有序的培养机制[8]。马晓琳在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揭示第二课堂活动对提升就业力的各项观察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要依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以达到能够在细分就业市场下提升就业力的目的[9]。

除此之外,专家学者们还开展了与大学生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相关的衍生性研究,如课程设置体系、学分制、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体系、活动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视野不断扩大,呈现立体发展态势。例如,严军认为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交往系统、教学结构、反馈方式、教学理论和支持条件5个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从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创新第二课堂教学目标和创新师生交往系统3个方面着手对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出新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10];李美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了基于身体动觉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8种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11]。此外,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不仅为逐步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了契机,也将推动研究领域愈加细化,下一步学界将逐渐加强对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制、评价体系、主要模式、平台建设等领域的研究。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焦点

21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生第二课堂逐渐地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从近年来的文献内容来看,国内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5个方面: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朱九思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他认为,第二课堂主要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12]。其后,第二课堂的研究从最初学校层面的探讨,逐步拓展到学校的构成要素——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第二课堂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渐丰富起来,同时也被引入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

目前学界关于“第二课堂”内涵的探讨,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蔡克勇等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13];王国辉等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生通过参加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获取知识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一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14];彭巧胤等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机整体,主要是指在高校规定的正常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的课外教育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健康有益活动的总称[15]。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对第二课堂的概念界定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相差不大,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二课堂是适应素质教育内涵要求的学习性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之外的课外教育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教育,它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实践环节的始终,不仅包括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之外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总的来说,这两种观点都强调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性特点,只不过第一种观点的实践活动范围较窄,而第二种观点的实践活动范围更为宽泛。综上所述,可以将“第二课堂”界定为: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实践学习性活动,主要指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教学,包括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的适应性研究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回应大学生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适应性问题。起初,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视角来论述,如张旭晨认为第二课堂的素质培养体系是经验型、粗放型的,难于客观的评价其教育效益,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强调第二课堂要与教学计划相契合,探索出了一条以“素质拓展计划统一规划和评价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全新育人之路[16];盛洁认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利用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得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步骤,拓展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内容[17]。

随着第二课堂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适应情况的探讨。例如,李华等认为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上具有完全自主性、丰富性、多样性、实践性、双向交流和综合化等特点,为了能充分将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需要构建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定量考核标准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培养模式[18];关海庭等认为借助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构建精致化、多样化的素质教育活动体系需要从重新定位第二课堂的地位与功效、加强素质教育载体建设、培育优秀的师资、加强专业性指导、实施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努力[19]。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多样性特征。在创新能力方面,陶丽等认为:高校领导的支持是组织保证,制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是载体保证,建立运行机制和奖励机制是重要制度保障,建立大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重要基础,建立与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制定与调整第二课堂计划的科学依据,经费支持是创新科技活动开展的物质保证[20]。郑学刚认为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充分挖潜、保障条件、建立激励考评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举措[21]。胡春春认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两个课堂”协调为基准,推翻两个课堂的围墙,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创新型指导教师团队,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体系[22]。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对就业能力、思维能力、通用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例如,柯羽认为第二课堂教育与就业能力获得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主体性、一定的实践体验性、强烈的情境导向性和动态变化性,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开发了第二课堂特定的就业能力训练项目,加强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第二课堂活动模块的有效对接,激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能,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3];刘汉民则列举了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即通过开设思维学等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辩证、逻辑、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24]。乔静芝等利用第二课堂的丰富性、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独特优势培育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提出了实现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路径[25]。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宋明江基于系统论的视角,认为构建及运行大学生第二课堂育人体系需要一个良好的系统环境,要先定位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功能、结构特征,再分阶段实施,通过识别和界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标准,逐步建立分阶段实施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工作机制[26]。李同果等针对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不规范、不系统、管理不足、效果差和缺乏教师指导的状况,从组织管理模块、内容模块、活动模块、评价模块等方面出发,将课程理念和学分制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创新了第二课堂课程化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组织机制一体化,体系结构模块化,课程活动管理系统化、信息化、学分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运作模式[27]。彭巧胤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视角出发,认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资源优化和学分管理3项基本原则,提出了5个具体的课程设置途径,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强调特色项目的开发,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的引入,增加选修活动课程的比例,实现活动课程设置的动态化[28]。卢振雷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不同年级学生以及不同成绩学生的影响,认为在以量化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体系的教育性、普适性、导向性和自主性等特征[29]。

(五)强化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对策研究

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学界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协同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

从政府管控层面来看,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转变育人观念,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如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学校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也具有第一课堂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建立一套良性运行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如建立第二课堂的领导机构、构筑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等,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其他配套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30]。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专业特点,合理规划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时要避免从众心理,合理认知自身专长,理性选择契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通过实行学分制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建立前期入学引导教育、中期激发内发性的自我开发、后续指导及时到位和最终强化实践训练的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设计[31]。

总体而言,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研究视角相对多元化,尽管主要还是以教育学科视角为主,但是也有从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或视角对第二课堂进行探讨;二是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第二课堂对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培养等方面;三是研究成果丰硕,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数量激增,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但主要还是局限于理论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四是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局限与愿景

(一)研究局限: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问题

虽然目前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研究内容逐渐广泛,但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

没有理论依据支撑的研究,会使得研究主题和内容混乱,轮廓不清。要想建构起一个完整、可行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体系,加强理论基础的研究与规范是前提和基础。尽管学界已经对第二课堂的概念、特征、作用等内容做了诸多研究,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第二课堂本身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的分析、改进措施等方面的探讨,缺少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理论基础的研究,只有少数的专家学者关注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核心竞争力等理论的内在关系研究。

2.研究视角稍显狭窄

目前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缺少全局视野,缺少对研究内容的创新和新研究领域的开拓,现有成果研究的深度有待扩展。首先,由于学科视角的限制,现有研究的学科视野主要基于教育学领域,与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稍显不足。其次,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本身的研究,根据创新力、就业竞争力的特点对大学生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开发或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较少。最后,对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或以具体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为个案的研究不足。

3.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和具体

学界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和具体,主要着重从第二课堂的功能性角度分析其对大学生创新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但对具体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研究却较为鲜见,相互借鉴的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首先,虽然研究范畴已从简单的文献论述逐渐过渡到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但也只局限于培养作用的简要探讨。其次,现有的研究不够细致化和深入,集中表现在:研究虽然强调大学生第二课堂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虽然学界认识到构建大学生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重要性,但目前的研究也只将其作为研究中的一部分而谈,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总的来说,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相对多,但大多数研究均浮于表面,理论分析不足,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

4.研究方法仍显落后

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学生活动,需要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学界对大学生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和细致化的探讨,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比较单一,主要以定性的研究方法为主,且实证研究广泛使用相对单一的调查问卷,方法运用也仅局限在因子分析法,对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程度不高,研究结果的重复性较大。

(二)应然选择: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前瞻

1.强化“大数据时代”的第二课堂改革框架研究,尝试探索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发展模式

在高校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第二课堂”的实施势在必行。以大数据为切入点,根据高校学生参加活动的大数据分析,从大数据对高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影响入手,深入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探索大学生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全新局面和创新路径,提出以学生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发展模式。学生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推动学生管理和优化管理资源的要求,也是优化我国学生管理模式的需要[32]。在大数据背景下,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合理的举措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总之,探讨如何从管理意识层面及具体操作层面运用大数据推动学生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发展模式,成为高校第二课堂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趋势。

2.聚焦第二课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研究,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立体发展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媒体受众群体的多样化,我们来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和冲击,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教育新生态,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结构,打造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与平台,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体现学生个性差异、充满人文关怀、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33]。但当前借用互联网媒体应用技术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深度还不足,未来应加强该方面的交叉融合研究,例如,如何以互联网为依托实施学生第二课堂积分制、建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如何依托“互联网+第二课堂”模式培养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人才,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度、互动性以及课堂效果等。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聚焦第二课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建构“互联网+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关注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研究,拓展第二课堂的发展空间和领域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34]。但如何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整体推进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等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是有效回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始终贯穿实践教育的要求。

4.加强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为第二课堂的系统性建构提供理性基础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近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甚至成为教育政策、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其一生中不断完善。核心素养与我们提出的第二课堂的课程目标又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因此,关注核心素养培养,深入理解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动态发展关系,研究第二课堂如何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探讨他们之间的互动因素,以寻找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是第二课堂未来的研究重点。

四、结语

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学界对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功能的探索经历了从应然的规范性的文本研究逐渐转向实然的可操作性的模型实证研究的过程。虽然目前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某些研究问题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由于局限的学科视角和方法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应进一步拓宽研究的理论视角,提升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程度,深入挖掘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内容,构建符合我国第二课堂特点和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适当的将第二课堂与目前的研究热点结合起来,比如“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素养等,以拓宽第二课堂的研究空间与研究领域。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2] 赵晶,翟恩昱.第二课堂: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86-88.

[3] 邱伟光.实施“拓展计划”,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2003(4):11-14.

[4] 刘长青.关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166-167.

[5] 张庆胜,余镇邦,文成.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J].江西教育科研,2003(8):42.

[6] 刘一,邱希玲.当代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S1):203-205.

[7] 温亚林.开展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2):54-55.

[8] 丁娟慧.以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13(30):113-114.

[9] 马晓琳.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第二课堂培养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6(3):96-101.

[10]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0-105.

[11]李美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11):25-27.

[12]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309.

[13]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3-61.

[14]王国辉,陈明,周志强.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9-20.

[15]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16]张旭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34-137.

[17]盛洁.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1-54.

[18]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122-125.

[19]关海庭,宋鑫.以课程建设与第二课堂为载体助推学生文化素质提升[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西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2:13.

[20]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81-184.

[21]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J].中国农学通报,2008(8):462-464.

[22]胡春春.第二课堂与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5(5):170-173.

[23]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8):71-73.

[24]刘汉民.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59-161.

[25]乔静芝,刘革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8-59.

[26]宋明江.系统论观照下大学育人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8(9):32-35.

[27]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74-76.

[28]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的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71-72.

[29]卢振雷,江宁,王磊明,等.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6):14-16.

[30]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31]贾衍中.将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转化成学分的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7):12-13.

[32]寇跃灵,卢丹凤.“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7):37-38.

[33]张岩.“互联网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34]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Study on the College Students’the Second Classroom:Course,Focus and Prospect——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e CNKI Literatures from 1999 to 2016

ZENG Jianxiong1,SONG Dan1,GAO Shuren1,2
(1.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2.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100034,China)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ty and ability.How to play the uniqu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has become a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university education.Taking CNKI as the sources of information,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from 1999 to 2016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clarified with the literature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has experienced the three stages:potential germination,dot growth,and the vertical launch.With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the deepen vertical angle,the five core focu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were analyzed,the connotations,the adaptability to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creasing the path between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ollege students’overall ability,the talents’training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Existing research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perspective,content focus,fruitful results and the new research focus,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the slightly narrow research perspective,incomplete and unspecific the research content,outdated the research method.In the future,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the second classroom ought to focus on the reform framework research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e“big data era”,and strengthening the fus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the Internet plu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core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etc.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the second classroom;comprehensive quality;core literacy;literature review

G644.4

A

1673-8012(2017)06-0119-09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6.014

2017-01-2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制度伦理视域下高等教育公平实现路径研究”(BIA150115)

曾剑雄(1991—),男,广东陆丰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宋丹(1968—),男,吉林梅河口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高树仁(1981—),男,辽宁沈阳人,辽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教育规划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曾剑雄,宋丹,高树仁.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基于1999—2016年CNKI的文献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6):119-127.

format:ZENG Jianxiong,SONG Dan,GAO Shuren.Study on the college students’the second classroom:course,focus and prospect——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e CNKI literatures from 1999 to 2016[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6):119-127.

(责任编辑 张海生)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素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