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夜人”到“撞钟者”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

2017-12-01 01:57王依杉
重庆高教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撞钟高校教师时代

王依杉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从“守夜人”到“撞钟者”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

王依杉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发生剧烈变革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从“守夜人”型教师向“撞钟者”型教师转变,其核心在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当前,“守夜人”型教师面临着知识话语权衰微、自身角色转型和专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等问题。高校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与多元主体的互动,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大学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在学生学习、学校变革和专业学习方面积极转变角色,应答了“互联网+”时代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呼唤。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从“守夜人”型教师到“撞钟者”型教师的转变,不仅受到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需要从内部自主和外部支持两方面着手:内部自主提升路径主要基于高校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来进行;外部支持提升路径主要基于建构高校教师共同体和信息化培训来实现。

“互联网+”;“守夜人”;“撞钟者”;教师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受到其自身专业素养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最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基本素养。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必须面对两个重要的变化:其一,学生接受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育的时间得以无限延伸,教育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其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强有力地变革着旧有的学校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就提升信息素养而言,教师怎样才能从“守夜人”(此类型的教师仍依循旧法,偏重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走向“撞钟者”(能以其信息素养“撞响”教育模式之钟的变革与创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加以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角色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在外部环境下强力推动的,它要求教师从繁多的知识与技术中筛选、整理、掌握、传递和创造各种新的信息知识与技术,并将信息素养内化到个人实践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体现在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是从安于职守的“守夜人”转向变革创新的“撞钟者”。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也可称为信息素质,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技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1]。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一般而言,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需明确何时需要信息、采用什么方式检索信息、怎样应用信息以及如何评估信息[2]。以信息能力为例,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操作与运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获取、运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3](如图1)。受教师职业特点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直接面向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要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统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4]。

图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二)“守夜人”与“撞钟者”的高校教师角色

“守夜人(Night Watchman)”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详细讨论了政府如何以守夜为天职,即一个规范的政府应该恪守守夜人的角色,应该将政府职能限于国防、司法和某些公共设施领域,其宗旨就是要求限制政府不要过多干预自由市场与社会。的概念缘起于古典经济学,典出亚当·斯密[5]。高校教师作为面向学生的一线主体,其本职工作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即仅面向学生讲授知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且多受限于上级的领导与各种规章制度,整体表现出较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守夜人”型教师依循旧法,仍然偏重对理论知识的教与学,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意识淡薄,自身信息素养缺乏,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来指导学生学习,更难在教育教学模式中进行突破与创新。

再观之“撞钟者”,从字面理解,“撞钟者”有褒贬两层含义。这里所提到的“撞钟者”,绝非指的是敷衍者,犹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身不全而怨外界环境的贬低之意,而是如“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此皆进学之道也。”“撞钟者”型教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以其信息素养“撞响”教育模式之钟:一方面,在日常高校教学中运用信息思维和技术,注重发掘与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不是成为“互联网+”时代洪流中的旁观者,而是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启发学生树立新的学习思维;另一方面,“撞钟者”型教师要关注其自身专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引领者,并将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中。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不能单以“守夜人”的角色应对信息化教育浪潮,而应以“撞钟者”的角色和思维来思考当前以及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与自身专业的发展。“守夜人”型教师和“撞钟者”型教师的信息素养内涵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见表1)。

表1 “守夜人”型教师与“撞钟者”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对比

通过对“守夜人”型教师和“撞钟者”型教师的信息素养内涵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守夜人”型教师对于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仍深受传统教育的限制,没有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进行关联,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于信息素养的养成不够重视、在行为上的传统与保守;“撞钟者”型教师则看到了当今与未来时代的教育机遇与发展路径,真正将“互联网+”的思维作为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观念变革方式,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生发出与学生、同侪的良好互动模式,真正将信息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对“守夜人”信息素养的挑战

我国传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都是完美的为人师表角色与形象,带着贤者圣人的光环,对知识有着绝对的掌控权,不允许受到挑战与质疑,是社会道德与良知的“守夜人”。然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浸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守夜人”型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所带来的诸多现实挑战,如知识话语权、自身角色转变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一)知识话语权日渐衰微

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掌握着高深学问,是知识唯一的传授者,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向教师进行求教。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和权威,学生往往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然而,当“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后,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绝对的封闭走向相对的开放,任何学生想要获取知识,只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技术方式,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学习资源。技术的变革促使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唯一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变得丰富和多样起来:高校教师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型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筛选者。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也更加多样,甚至会先于教师,教师早已不再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唯一途径。这一事实也促使我们审慎思考高校教师“守夜人”角色的转型与变化。

(二)自身角色亟须转型

与传统教学行为和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及时转变自身角色与行为理念。“信息科研型”教师是对高校教师角色定位提出的新要求。这意味着高校教师要能以信息化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发掘、探索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6]。高校教师若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注重信息素养的融入与提升,那么就只能固守“守夜人”老一套的方式与方法。而观念的落后就必然会带来教育教学行为的保守与陈旧,进而束缚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这种变化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在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传授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主动去获取额外的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辨别与筛选,同时树立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内在意愿;在行为层面,表现为能够正确、有效地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获得和传播。“守夜人”型教师在面临新的冲击时,必须能够尽快调整并适应新时代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海洋的时代,教育资源越是得到扩充与丰富,教师就越需要发挥其主体意识,成为信息时代教学中的引领者[6]。

(三)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受限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观念转变与支持。“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变革,但学校如果墨守成规,没有形成“跨界”思维,不敢于变革,那么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就会受制于学校陈旧的课程组织体系。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对教育领域若没有自上而下的引领与支持,那么互联网进入到教育系统的进程就会放缓,尽管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浪潮,但教育自身的滞后性,再加上落后于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教师内化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结果就是难以适应引领社会的现实急需和未来发展。因而,高校教师的未来发展如何融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从而使教师自身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守夜人”型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能够从自身定位、思想意识及实践行为等过程中,不惧时代带来的挑战,变挑战为机遇,为高校教师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遇。

三、“互联网+”时代对“撞钟者”角色信息素养的呼唤

互联网将信息技术带到教育教学领域,深刻影响教学改革方向与变革方式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方法。过去高校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局限在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难以体现教师的信息素养。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开发和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大学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并通过与多元主体的互动,高校教师在示范者、引领者和协作者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应答了时代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呼唤。因此,积极向“撞钟者”型教师转变,是“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一)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教学设计早已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7]。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趋向简单和便捷,也意味着学生能凭借各式各样的技术工具,从网络中获取大量的资源。但信息资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部分网络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而有些却给学生的学习甚至成长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信息的利用上,高校教师必须要担负起示范者的角色,引导并培养学生搜索、分辨和筛选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信息资源获取、筛选、加工的主体,高校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高校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指引学生架构起知识学习与技术运用之间的关联[8],让学生善用信息技术,找出真正有益于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资源。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示范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大胆质疑,敢于实践,高校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示范探索新事物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成为学校变革的引领者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信息化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让高校教师成为学校变革和发展的引领者。教师信息化知识结构的更新,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上,校园数字一体化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发生的场所已经无处不在,并加速了这一更新的过程。未来学校的变革将会更加以学生为主体,或说是以人为主体,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成为变革的核心。高校教师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对学生学习情况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可以更为精确地了解到不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现状,发现并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评估问题出现的可能性[9]。在课堂之外,高校教师运用实时通信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的反馈与辅导,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支持。以上方面,都是教师以信息素养引领学校创新与变革的关键所在。

(三)成为专业学习的协作者

学科间的界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变得越来越模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媒介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高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群体间的协作。高校教师要成为专业学习上的协作者,就要在协作观念、协作方式和协作实践中达成一致。在协作观念上,高校教师处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应意识到这样的现实,即单凭教师个人难以完成在海量的教学信息资源中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只有与其他教师进行协作,才能最大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协作方式上,“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媒介平台,极大地便利了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信息技术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便捷度高的特点与优势,高校教师在学校之外,进行线上协作的学习方式也将变得多样。任何最新的教学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操作应用,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传播,并得到与之协作者的筛选与补充。在专业学习的协作实践中,也督促高校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原地等待新的知识与技术到来,而是要主动去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与协作者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而服务。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从“守夜人”型教师到“撞钟者”型教师的转变,不仅受到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影响,还要受到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可从内部自主提升路径和外部支持提升路径两方面着手。

(一)内部自主提升路径

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扩充了高校教师素养的内涵,教师的信息素养日渐成为教师素养的核心环节。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部提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网络化的自主性学习。在网络化学习阶段,教师首先要将所需的信息素养实现教与学的融合,然后对信息知识进行自我内化与重构。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能力及信息素养提升的内部路径,笔者主要从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基于自主学习的提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高校教师在此时作为一名学习者,就要思考在技术方式、技术价值和技术应用3个方面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技术方式选择上,“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方式,高校教师在选取教育技术方式时,要充分衡量所授科目的特点,并大量翻阅相关教育技术论坛,尽可能多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操作,最好能够形成一套契合自身需求与实际的方法,让技术服务于教学,使之更加便捷与高效。在技术价值考量上,“互联网+”时代对于价值的呼唤需要高校教师的关注与回应。除对已有的教学技术进行巩固与应用外,还应积极回应新兴教育技术自身的价值。当然,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价值判断,也应建立在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二者应是同步的。即高校教师应主动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关注与掌握在实践中产生的实际效应。在技术应用实践上,更有赖于高校教师自主学习的成果与实际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技术操作中,才能反过来对其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和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最大效率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2.基于自我反思的提升

反思作为一种意识,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指引教师的发展。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则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机会的敏感与自觉[10]。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自我反思源于对教育技术的感知、认知和对技术的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但技术作为客观存在,仍需高校教师从主观上感知新技术是否值得利用。因而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的信息知识和技术,不断反思现有的教学技术手段,选择符合实际教学状况的信息技术方式。此外,教师在对技术进行认知层面反思的同时,也是对自身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掌握现状在进行回顾,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技术的进一步操作与应用。高校教师在对自身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反思时,除了要参照教学目标的完成标准,更要反思自身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完成度。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多种智能[11]。在实践中进行技术操作的实际效果,要让技术成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技术工具的附庸。总之,通过自我反思,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与质量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能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升华理性与情感[12]。可见,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过程,既是教师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育实践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

(二)外部支持提升路径

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影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值得重视,通过对高校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界定,笔者认为,从外部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从高校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和信息化的建设与培训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支持。

1.基于教师共同体的提升

所谓的“共同体”是指“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13],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即只要拥有同样的教育目标,或者学习提升的共同愿景,就可以任意组成教师间的学习群体。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上与线下形成良好互动,自发地进行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更妥善地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的迷茫与困惑。这样,就可以发现教师共同体最大优势在于它是由教师个体自发组建而成,一旦形成,就对共同体内部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但这种约束与强制力不是被迫的、额外的压力,而是外在环境对其进行的及时督促。因此,高校教师就可以在共同体中互帮互助,甚至超越教育教学的范畴,在更多层面上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另外,在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拘泥于长幼与资历,而是互帮互助,各取所需,共同服务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专业成长,如新一代的年轻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讲解,资历较深的教师则传授与分享教学经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就这样在共享与协作中实现了“新”与“旧”的调和。

2.基于信息化培训的提升

“互联网+”为学校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契机,以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实则是面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14]。信息化培训主要是从信息化观念、信息化理论和信息化实践3个方面进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师信息化的培训。信息化虽然不是新兴的时代口号,但就不同群体而言,不同高校教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层次、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仍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对信息化观念认识程度不一。高校教师只有真正从观念和态度上了解并接纳信息化对其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后续的培训工作才更有实效性与针对性。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前提是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育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多元,方法可以多样,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为高校一线教师传达培训需求提供机会,唤醒一线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内在动力[15]。当然,在系统习得信息化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此外,在对高校教师设置信息化培训目标时,也要逐层逐级地深入,根据教师目前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未来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逐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结语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掀起了教育信息化革命的浪潮,技术逐渐渗透在学校发展模式、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之中。高校教师从“守夜人”到“撞钟者”的转变,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以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来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颇具价值意义。为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高校教师理应有选择地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技术,从育人的价值取向、信息技术的观念再到教学实践,将信息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引领者。

[1] BEHRENSSJ.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87-97.

[2]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08-08-07).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issues/infolit/oveview/intro/index.cfm.

[3] 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108-112.

[4] 孙汉群.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13-17.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4-284.

[6] 孙宽宁.“互联网 +”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J].教育研究,2016(6):16-17.

[7] 陈霞玲,杨志,杨中超.“互联网+”助推教育质量提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6年春季教育论坛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86-89.

[8] 汪晓东.从教师信息素养到教师信息行为[J].开放教育研究,2012(4):26-35.

[9] 杨雪,姜强,赵蔚.大数据学习分析支持个性化学习研究——技术回归教育本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4):71-78.

[10]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J].教育研究,2010(1):95-99.

[11]陈彦平,王殿霞,刘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4):101-104,109.

[12]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71-76.

[13]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14]宋袁婧筠,沈伟.“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第四届教育领导者论坛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16(2):81-84.

[15]李运福,杨晓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O2O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对“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初步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13-120.

From“Night Watchman”to“Bell Ringer”——The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Improving Path in the Era of“Internet Plus”

WANG Yishan
(Facult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In the“Internet plus”era,the educational ideas and methods are undergoing dramatic changes,also the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university teachers.The change from“night watchman”to“bell ringer”,the core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At present,the“night watchman”type teachers are facing the problems of the decline of the discourse power,transformation of their rol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ir professional sustainability.Through mastering and using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multiple subjects,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onstantly explore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In the aspects of student learning,school reform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the teachers have actively changed roles and answered the call of“Internet plus”era for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From“night watchman”type teachers to the“bell ringer”model transformation,not only the teachers’own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potential are affected,als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teacher needs to be affected.Therefore,starting with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port,the internal selfimprovement pat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self-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and the external support promotion pat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 community and information training.

Internet plus;“night watchman”;“bell ringer”;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G645

A

1673-8012(2017)06-0038-08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6.005

2017-07-06

王依杉(1993—),女,河南南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王依杉.从“守夜人”到“撞钟者”——“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6):38-45.

format:WANG Yishan.From“night watchman”to“bell ringer”——the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improving path in the era of“internet plu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6):38-45.

(责任编辑 张海生)

猜你喜欢
撞钟高校教师时代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撞钟的活儿不好干
撞钟的活儿不好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只撞三次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