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摘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校创新素养课程以不同学科专家讲座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世界500强企业参观考察为依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高校先进实验室体验课程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同时结合STEAM课程开发理念,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见习考察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为一体的三级创新素养培育研究型课程,并且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创新素养 高中生 课程开发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03-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强化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强化对创新素养的重视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成受人尊敬的研究性示范高中是我校的发展目标,在这个总体目标下,我校提出学生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全面、优质”的基础性学力、“个性鲜明、健康”的创新人格和“主动发展”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修养,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创新素养,是一个动态性词组,它包含通过教育、学习、活动、生活等来提高自己素质的意思。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总体水平偏低,其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淡漠,缺乏创新勇气;学生参与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还未建立等方面。为此,我校针对资优生开设了创新素养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激发学生创新理念、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策略、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素养的培育。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能、创新思维习惯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二、课程策略
第一,通过通识讲座和见习考察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意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知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是指对事物创新可能的有意关注和敏感。创新意识的激发,需要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的课程,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提供动力。创新思维主要指批判性和发散型思维。其具体表现为不盲从于主流观点,敢于质疑;做事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善于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通过课题研究的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格主要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小课题研究,体验课题研究的基本創新方法,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学校通过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营造“大众创新”的文化氛围,各种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给学生的创新创意作品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创新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品格。
三、课程内容
针对实验班资优生开发了一系列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的综合性创新素养课程。结合高中教育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构建“通识教育课程、见习考察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为一体的三级创新素养培育研究型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邀请高校相关学科专家为学生进行该学科的通识讲座,学科包括社会学、国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信息学、航空航天、机器人等。
(2)见习考察课程,体验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结构类等小课题的研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步骤,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科学态度;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参观,了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感受企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3)创新实践课程,指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包括自主发现课题,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并提出课题研究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最后形成有意义的创新成果,撰写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
四、课程实施办法
(1)课程组织方式。创新素养课程实施行政班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走进相关高校、企业修习相关学科创新技能。暑假里组织学生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课题研究。
(2)探索创新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在课题研究课程中,探索小组合作式的教育模式,尝试探索运用知识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验创新教学模式、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等。
(3)课时安排:每周二课时,并且利用高一暑假和周末进行课题研究活动。
五、课程管理
(1)管理
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详细记载学生的学习经历,作为测评师生的重要依据,作为学生创新素养潜能激发的重要过程性材料。建立实验班学生“自主规划 自主管理 自主发展”的自主管理制度。探索实验班自主管理机制。形成“校内教学管理+基地实践管理+项目研究过程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探索实验班的合理流动机制。
(2)过程管理
实施动态评价和过程管理。组织校内外专家和硕博士志愿者参加学生开题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与答辩会,导师对所负责的项目组跟踪指导,听取中期工作汇报,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每位学生做到:一年半中以合作探究形式在导师指导下负责主持完成相关领域内一项科技创新项目。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和点滴经验、导师的中肯评价与真诚鼓励,记录每名学生高中一年半里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等诸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人士时的讲话[G].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5.
[2]牟春燕.浅论职业教育中的创新素质教育[J].职业时空,2007(4).
[3]曹红旗,王桂亮.创新素养与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3,(09):80-84.[2017-09-14].
[4]陈金芳.中小学生创新素养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5-8.[2017-09-14].
[5]周永平,杨鸿.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及其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4):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