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语言素养培育策略

2017-11-30 02:27朱赛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4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当代大学生思维品质

朱赛萍

【摘要】文章探讨当代大学生语言素养培育策略,认为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建议从课程体系构建、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与渠道去寻找有效的载体,以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语言素养 思维品质

【基金项目】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5年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一般课题(NO:Y20143200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12-01

一、引言

以听说读写为基本标尺的母语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本应是高级母语者,比如能快速理解他人说话的重点,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广泛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以及胜任各种文体的写作。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有不少大学生并不具备这些素养,一些调查研究也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语言素养不容乐观(陈伟琳、张予宏2001,刘美娟2005,林芝雅、胡浩宇2012等)。母语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拥有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高校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重视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重视大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二、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

“语言素养”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身发展中的综合体现”(陶本一1997)。在理论层面,国内学界对“语言素养”这一术语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已有过一些相关探讨,如著名教育家陶本一先生早在1997年就以《语文教育和语言素质》为题,专门论述语言素质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胡培安(2001)从结构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素质的内隐成分和外显成分,其中,语言素质的外显成分包括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陈伟琳、张予宏(2001)、杨芳(2001)、林芝雅、胡浩宇(2012)、玄凌(2013)等研究都关注到语言素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经验层面给出了一些宏观建议。这些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囿于这样或那样的因素,研究的深度仍然很不够,提出的优化对策也仍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当代大学生语言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语言素养的高低与学校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各个学科知识的传播、学习与应用,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最基本的载体;语言素养对人的职业生涯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语言素养直接指向人对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因此,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语言素养教育的实然状态,我们更关心的是语言素养教育的应然状态,即我们如何用科学性的、理想化的教育视野投向现实,在现实生长的土壤中寻找实践的路径,通过务实的、可操作的过程来提升大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大力改革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传统课程,强调阅读、写作与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课程在大学里屡遭尴尬,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教师不愿教”“学生不爱学”。为了能让学生熟练、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近年来,不少高校对此进行了改革,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大学汉语进行课改,以加强能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强化大学母语教育。将改革后的大学汉语课纳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开设51门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至少20本文化经典,并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组织阎连科、刘震云等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并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老师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可见,改革之后的课程不是母语范本的赏析,也不是简单的语言技巧训练,而是将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这些系列改革强调以思维和写作为核心,意欲使大学语文走出“欣赏与解析”的传统套路,可以说切中了当前语文教育的要害。

现有的与母语教育有关的课程应成为母语写作的强化课程,比如采用专题化的写作课程设置,课程分化为多样化的专题课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選择。这种课程设置可以给予学生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也为他们通过问题讨论提高思维和写作能力提供必要的平台。这些写作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特别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对完成写作任务的基础作用,并通过专题阅读、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二)依托专业课课堂教学,提升教师语言素养和思维品质,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席卷而来,教育信息化对传统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精确地表达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效知识的有效传递,这是一个愈发迫切的问题。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有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些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语言素养不高,在课堂之内无法将知识有效地传递,教学质量不容乐观。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将极大地制约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以及科学思维的养成。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来寻绎课改的方向与思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夯实基础、启迪智慧。这可以为提升现有高校课堂效率提供可资借鉴的改革路径,也可以为高校教学研究的转型和教师教育模式的改善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三)结合社团组织等“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寻求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的语言素养。

终身教育倡导教育不始于课堂,也不止于课堂,而是贯穿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相对于课堂讲授,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比如,公益类社团可以更好地培养品德,让心灵得到成长;体育户外类社团不仅能强壮体魄,还能培养吃苦和不怕失败的精神;表演艺术类社团能培养大众沟通能力;科技专业类社团可探索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在社团生活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开阔眼界,从而启迪智慧。因此,依托相关的社团组织,以“第二课堂”的形式,通过生活学习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语言素养的培育贯穿一个人受教育的始终,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学教育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渗透其间的思维品质与情意要素的锻炼。本文关注当代大学生语言素养现状,关注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力图在语言素养理论的结构框架之内找到最本质的制约因素,在素质教育的大框架内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从而推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伟琳、张予宏(2001),关于加强大学生语言素质教育的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2]胡培安(2001),语言素质的内隐与外显因素,《社会科学家》第6期.

[3]薛振忠(2012),提高大学生思维品质研究,《经济研究导刊》第2期,226-228.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当代大学生思维品质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词语教学的智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