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探析

2017-11-30 14:59马琛琛
理论观察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马琛琛

摘要: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总是随着社会变迁而别具内涵和特点。聚焦于受教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打破以往“空对空”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受教者的个人意识,又增强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运用

一、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内涵

心理疏导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咨询方法,是心理学家在治疗过程中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通过对患者阻塞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引导,从而达到预防心理疾病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治疗,属于心理学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最常见、最抽象的范畴是思想与行为,旨在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克服不良行为,促进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外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和习惯。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和思想交织在一起。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限于心理,而心理活动的方向也受支配于思想。因此。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必须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与实际特征。促使其以更合适、更恰当的方式服务于人们正确的意识形态、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相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张耀灿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众及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构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辨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即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强调的是疏通阻塞的于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心理疏导强调的是消除人们心理上的障碍,二者都是影响人健康发展的“毒瘤”。如得不到有效沟通疏导,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表现。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的科学内涵。明确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内涵应是聚焦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在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让受教者把自身存在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失范等表达出来,然后就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疏通引导。从而达到困惑解除、障碍扫清的目的,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正确的思想认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诸要素是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聚焦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对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认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不断转换、辩证发展的过程。第一步即“实践——认识”的过程。“实践”即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识帮助受教育者解除思想困惑、心理障碍的过程;“认识”即在解惑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讲解的理论知识的认知、认可到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由不知或知之甚少到知的阶段。第二步即“认识——实践”的过程,在第一步对相关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情绪体验、意志深化,使受教育者深切体会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与作用.自觉自愿的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践行于社会生活中。这个“实践”一方面是指理论指导下的正确思想认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是指运用正确的思想认识解决潜在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失范问题。

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解除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的认识偏差。不管是在革命时期和还是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无关,它只是共产党对社会大众进行教化的手段:更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作用。就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社会偏见,一方面,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带来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人们更倾向于对知识技能的把握,认为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信息谁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竞争发展中并未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在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非主课”的倾向,例如在小学教学中直接把思想品德课转为升学需要的“主课”。从小就潜在的灌输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的倾向,让受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发展而言可有可无。聚焦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对症下药”地帮助受教育者解除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偏差,通过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功能,能有效地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

第二,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聚焦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方法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心理疏导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教育的主客体看,在心理疏导的过程当中,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但他同时是认识、体谅、了解受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他同时也是自主学习自觉转变的主体。心理疏导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教育者通过对话、书信、网络工具等多种方式鼓励受教育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实际。教育者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引领地位。既引导受教育者充分表达,同时指导受教者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其次,从教育规律看,心理疏导方法遵循了受教育者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人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个人内在知、情、意、信、行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聚焦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可以深层次的把握受教育者的认知现状、情感态度、意志表现、行为方式,探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实际,既可以准确无误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针对不同的思想行为问题因人施教。最后,从教育的可持续性看,心理疏导方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见性。心理疏导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实际展开的,不同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以及行为偏差,但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在对大量个别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共同的问题原因所向,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效预防类似思想、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endprint

第三,有助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聚焦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实际的心理疏导能够从“内化”到“外化”的辩证发展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形成,都以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实际为导向,在解决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偏差的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以及发展规律入手,更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思想行为实际,受教育者才能把认知的东西进一步深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理论的东西如果不付诸实践,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与实践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效果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行为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的参与和介入使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比理论形态的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更明显”。教育者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通过说理分析,甚至是把教育融人到活动中,减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受教育者更易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有效的调节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理,促使受教育把自身情感因素投入到教育中。并把这种情感和心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运用的步骤

首先,诉求表达。从“述求”的字面意思看,“述”即叙述、倾述,“求”请求、求助、求教,在这里述求表达即受教育者把自身存在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偏差等问题陈述出来,请求教育者的帮助,可以划分为直接性的述求表達和间接性的诉求表达。从主体性上看,直接性述求表达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自觉把观点、意见等表达出来,一是通过书信、QQ、微信等隐蔽的方式把自身存在的困惑、问题向教育者倾述,前提是必须建立受教育者思想困惑、心理问题述求的表达平台,让受教育者在保护隐私的前提条件下畅所欲言,例如在学校、社区设置“解烦恼“信箱,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网站设“答疑解惑”交流区等。二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直接面谈,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细致的引导下把情绪宣泄出来。应注意的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受教育者往往因为心理压力,无法完整的把郁积的苦闷和内心的冲突倾述出来,这时需要教育者打破僵局,减少受教育者的距离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而间接性述求表达强调的是教育者通过观察探究受教育者日常生活行为实际,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并对这些思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发现受教育者真实存在的思想行为问题。在这二者之中,直接的述求表达应居于主导地位,间接的述求表达起着辅助的作用。

其次,沟通——引导。沟通——引导环节是心理疏导的主要环节。“沟通”和“引导”是这一环节的两个目标层次表现。沟通的目的在于化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引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新的思想认识。并以此指导自身的想法和行为,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以思想矛盾化解为目的的沟通,是在述求表达的基础上,教育者已经摸清受教育者的症结所在,通过二者的交流互动,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进行沟通,探寻教育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受教育者的利益述求、心理因素、思想认识、行为方式,探究化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耐心细致的教导,促使受教育者在情理交融中认识到自己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并加以改正。既遵循了受教育的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心理活动规律,转变传统“批判”、“压制”、“封堵”的思想矛盾解除方式。以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为目的的引导,即是教育者在交流中向受教育传递教育信息,教育者吸纳并整合教育信息,形成指导自身新的实践的思想认识。这里的引导包含是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激发受教育者新的体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供了各种教育信息,可以刺激受教育者的想象力。使教育信息不断延续,以致产生新的认识、新的体会;二是引导受教育者以新的思想观念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心理疏导的过程启发受教育者摆脱心理问题的主动性,以现实的态度对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同时增强受教育者在面对新的困难和阻力时,以新的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情感意志;三是启迪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是心理疏导的客体,同时是心理疏导实现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沟通——引导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形成。还必须建立在教育者良好的素质之上。教育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有助于心理疏导活动的有效开展。

最后,反馈调节。诉求表达、思想矛盾化解、新的认识形成是心理疏导步骤的初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疏导的效果,还必须对心理疏导的结果进行评估。心理疏导结果的评估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均有明显的改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那么就是一次良好的心理疏导。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或者受教者的问题只是得到部分的解除,则心理疏导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针对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经验必须不断的归纳总结,指导于新的教育实践中。或是新一次的心理疏导的过程。而对于失败的心理疏导更应总结教训,仔细分析没有达到目的的真正原因,及时检查每一个环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促使新的教育效果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心理疏导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束,而且人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总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已解除的症结有可能再一次出现.或是出现新的症结,受教育者应及时掌握受教育者可能出现的思想、心理矛盾,或是建立受教育者心理疏导档案袋,形成一个连续的反馈系统,有针对性的及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受教者自我培育和形成与自身成长适应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