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配英
【摘要】 目的:探究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103例疫苗接种者的相关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找寻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103例疫苗接种者中有31例接种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A群及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与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人数居多,而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最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结论: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有病毒学原因、医院感染、未对禁忌者进行排查、接种操作不规范、心理作用、接种针数、外界环境因素等七个方面。而笔者所在医院采取的应对方法就是从疫苗接种前、中、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
【关键词】 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对策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9.0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9-0161-02
疫苗接种就是指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体内的一种技术,从而使被接种的人群能够获得与疫苗相近病原的免疫力。疫苗接种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我国,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前200年的北宋年间,已有医者尝试种天花痘,以对天花疾病进行防治,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接种成功率比较低,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其后,路易·巴斯德于1881年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而在三角肌注射成为最常见的疫苗接种方式,这在疫苗接种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疫苗品种出现在了临床医学之中,这极大地抑制了病毒疫情的传播,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且对接种对象的身体造成伤害,为此笔者针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了一次资料调查,希望能够找寻出预防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良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103例疫苗接种者作为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资料,其中男53例,女50例,年龄2~13岁,平均(6.0±1.3)岁,接种者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103例疫苗接种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相关的报告数据,分析其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方法、接种工具及不良反应情况。(1)接种疫苗的种类:主要为以下五种,即A群及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狂犬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2)注射方法:是根据具体的疫苗接种种类进行方法部位选择,如在进行百白破疫苗注射过程中,主要在疫苗接种者的右臂三角肌处进行肌肉注射。(3)接种工具:为一次性注射器、消毒酒精、医用棉等[1]。
1.3 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疫苗接种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苗接种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03例疫苗接种者中,有31例接种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A群及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与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人数居多,见表1。
2.2 疫苗接種不良反临床表现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最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见表2。
3 讨论
疫苗接种是对疾病的一种预防措施,可以保障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具体而言,在进行疫苗制剂接种时,主要是将一些无害的死病菌进行提炼,并将此种物质注入到儿童体内,从而使注射疫苗的儿童,产生与该病毒或者细菌相近的病原体,这样当有害病毒入侵身体时,身体会借助自身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进行辨认,产生一种天然防御抵抗功能,制造相关的保护性白细胞,从而杀死病菌,抑制疾病传播,由此可以看出,疫苗接种是一种以毒攻毒的疾病预防方式。
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分析,认为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7种:(1)病毒学原因。对于机体而言,疫苗本身是一种异体,是一种异物蛋白质,利用疫苗防治病毒有可能与人的机体产生排斥。以百白破疫苗为例,此种疫苗本身具有一定的有害成分,如其中的氢氧化铝佐剂会使接种对象的机体出现特异性IgE合成,因此在百白破疫苗中若是氢氧化铝佐剂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人体机能造成影响。(2)医院感染。虽然各级医院对于感染都比较重视,但是感染情况还是极易发生,如注射器感染,甚至在疫苗运输、储存过程中也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因素导致疫苗免疫效应降低,同时减毒活疫苗或者感染疫苗在进入患者机体时,减毒病菌在体内恢复毒性的可能就会不断增加,从而产生炎性反应。(3)未对禁忌者进行排查。在进行疫苗接种前,必须要对接种对象进行询问调查,了解接种对象的体质特性,这样可以减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如过敏反应等。(4)接种操作不规范。具体是指医护人员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循无菌技术,致使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如消毒不彻底,操作过程中未戴口罩,或者是接种剂量不准确,这是患者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对接种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心理作用。由于注射疫苗的对象普遍是年龄偏小的儿童,因此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易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并且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疫苗注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就易出现心跳加快、晕针、呼吸减缓、甚至有晕厥的可能,这也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表现[2]。(6)接种针数。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大部分疫苗在接种后30 d左右,才能产生相关的病原抗体,而在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时,往往不只接种一次,再次接种时,就很容易与体内的抗原产生作用,而儿童的机体免疫力比较弱,很容易出现发热、红肿等不良反应。(7)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儿童在进行疫苗接种后,尤其是夏季将接种位置暴露在空气中,受到外界粉尘或者污染物的刺激,从而导致儿童出现了相关的接种不良反应[3-4]。
根据以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预防对策,主要是疫苗接种前干预、疫苗接种中干预、疫苗接种后干预三个方面的工作:(1)疫苗接种前干预。笔者所在医院要求医护人员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为接种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对儿童的基本体质、过敏情况、患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在疫苗接种前,告知儿童家属疫苗接种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医护人员还应提前与儿童进行接触,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帮助接种儿童消除疫苗接种的紧张感与陌生感,从而为疫苗接种的顺利进行做出保障。对疫苗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在运输或储藏过程中,严格执行冷链技术、规范操作,加强疫苗保管设备的保养维护,防止由于储藏或运输造成疫苗发生蛋白质变性问题,从而导致儿童出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同时院方要提前安排专业人员对疫苗进行检查,可将疫苗悬浊液进行摇晃,检查疫苗液体中是否出现液块或者冰冻现象,通过强化疫苗管理工作,判断疫苗能否进行接种使用,防止疫苗感染或者疫苗免疫效应降低[5-6]。(2)疫苗接种中干预。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同时对儿童的肌肤组织进行严格的检查,不可重复压穿刺部,确保接种过程中不会伤害儿童的肌肤而留下疤痕,同时防止疫苗流出,并且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要注重针具的选择,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注射器或者针头,如对于3~6岁的儿童可以选择1 ml的注射器和5号针头,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选择1 ml注射器,5.5号或6号针头,确保疫苗深入肌肤。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注重规范操作,以百白破疫苗接种为例,若是连续多次进行疫苗接种,要注重接种部位的更换,可以轮流在儿童的左右上臂三角肌处进行接种,防止儿童出现红肿感染现象。而在接种结束后,要立刻用消毒的海绵为患儿进行按压,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还专门对医护人员展开了培训,要求医护人员强化自身的责任心,并且要耐心地进行疫苗接种工作,切记不可对患儿产生焦躁情绪[7-9]。(3)疫苗接种后干预。在疫苗接种后,要让接种儿童留院观察30 min,没有任何异常才能离开医院,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告知其家属做好看护工作,如在疫苗接种后不可以进行剧烈的运动,防止出汗、受凉引发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同时不要去碰触注射部位,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禁食刺激性大的食物,尤其是海鲜。若疫苗接种时间为夏季,要避免将接种位置暴漏在空气中,防止受到灰尘等的污染,若为大于35 ℃的高温天气,要延迟对儿童疫苗接种,以降低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儿童的观察,若出现高烧等特殊现象,要及时就医,防止出现其他意外[10-12]。
综上所述,疫苗接种作为一种现代病毒疾病预防方式,可以提升儿童的机体免疫力,从而对病毒疫情进行抑制,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疫苗接种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儿童的生命健康做出保障,必须要强化疫苗接种不良反应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晓忠.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问题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8):163-164.
[2]杨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32(4):26.
[3]赵宏.2009~2013年麻腮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9):162-164.
[4]罗红艳,钟燕,丁大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3(9):84-86.
[5]阳素梅,秦春林,徐颖,等.桂林市2012-2013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6):364-365.
[6]唐申,陳建锋,董妃兴.2009~2011年某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4):29-32.
[7]左欢.1例儿童Hib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疗,2012,32(30):68-70.
[8]颜素琴,陈沛芬,刘红霞.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192-193.
[9]卢志慧,张萌,卢志敏,等.东莞市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96-2198.
[10]谢亚利,李汉华,李贺兰,等.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11(6):446-448.
[11]应颖,蒋天兰,吴慧芬,等.2001~2004年上海市普陀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5,17(6):267-269.
[12]黄平,钟静.我国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评价和预防对策[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5):3-6.
(收稿日期: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