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露+++宋建清
摘 要:第二语言习得专家王初明教授于2012年率先提出读后续写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又一有效方法。读后续写是语言模仿与创造性的有机结合,是语言理解与产出交互协同、相互促进的结果。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了有关读后续写的实证研究,尽管其促学效果等方面仍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但读后续写体现的以“续”促学的思想是我国学者对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贡献,体现了我国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创新性。
关键词:读后续写 外语教学 输出驱动 互动协同
一、引言
自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王初明,2012)发表以来,国内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旨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又一方法“读后续写”。读后续写是一种结合阅读理解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王初明教授(2005)指出,在我国直接用外语交流的条件相对欠缺,而“以写促学”可以扬长避短,适应国情。在写长法(王初明,2005)的基础上,读后续写不仅也激发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还给学习者密切相关的语篇情境进行模仿,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外语学习效果。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本文拟通过对知网80余篇期刊论文的整理归纳,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该研究对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启示及其发展前景。
二、读后续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输入假说”与“输出假说”
美国著名学者Krashen(1989)的“输入假说”指出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输入”,即学习者的输入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能力。读后续写的“读”给予了学习者可理解性输入的条件,但如果没有语言输出,实际应用这一语言的最终目的就很难达成。针对语言“输入假说”理论的不足,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即学习者必须进行大量的“说”和“写”的可理解性输出,才能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我国文秋芳教授(2007)提出“输出驱动假说”,并在2014年完善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输出被认定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读后续写以“写”为驱动,促使学习者理解所“读”内容,并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是“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实际外语教学中可具体操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二)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所谓“迁移”,简言之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王新知,1997);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迁移可分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与读后续写有关的迁移理论是新的学习建立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因为读后续写要求学习者根据所读的二语材料,用二语进行续写,“写”的内容、主题、感想等皆由“读”而来,“写”的方法、风格等皆与“读”相关,因此读后续写是一种“读”与“写”的相互迁移。同时这一过程给学习者提供了二语习得的语境和模仿条件,有效地抑制了母语对二语写作的负迁移。
(三)互动协同理论
心理语言学的互动协同理论认为,发生在一个层次的协同会引发其他层次的协同,语言结构的协同能够引发情境模式的协同,反之亦然(Pickering & Garrod,2004;王初明,2010)。基于该理论,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可以总结为:在互动中理解,在理解中产生协同,最终在协同中输出。在读后续写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无法避免地受到语篇情境的影响,输出时会常常重复上文出现过的语言结构,用上文的语言外壳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王初明(2010)指出互动出的协同是双向的,因此,读后续写是“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的双向协同效应。
三、研究现状
(一)发表的论文的数据及其分析
2000年,王初明等撰文《以写促学》将“写长法”带入外语教学,在此基础上,读后续写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键入读后续写搜索,得到2012年至2016年已有80余篇相关期刊论文。根据每年发表论文的分布,得出表一、表二。
其中分布的核心期刊多为外语类核心期刊,如: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由表一表二总体来看文献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读后续写这一方法已经陆续引起全国各地方外语教学研究者的注意,尤其是2016年起,浙江省开始新一轮高考改革,此次改革将读后续写作为从未在高考中出现过的新题型,这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足以看出中等教育对于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国在外语类主流期刊上有关该研究的文献数量偏少,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读后续写作为2012年提出的新方法,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理论研究类的文章从理论上分析读后续写的语言学基础、促学优势以及发展前景的预测等等,大多从宏观分析该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初明教授(2012,2013,2014)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者。
由于读后续写的方法在国内外语教学中还未普及,相关实证研究相对匮乏,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读后续写如何影响写作?如姜琳、陈锦(2015)在《读后续写对英语写作語言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证研究,在四个水平相当的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班级中进行对照试验,最终结果表明读后续写确实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
2.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对续写的影响?如Chen X(2012)在英语专业二年级所做试验,探究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对续写的影响,结果表明,趣味性强的材料能增强协同效应,减少续写语误。
3.读后续写是否产生协同效应?如王初明(2012,2015)《读后续写》中以两个大学英语班级为被试,一组写一段印象最深刻的英文电影情节,另一组用英语描述发生在家中的一件事,在这个实验中,前者与英语体验有关,而后者则与中文体验有关,结果表明,与英语体验有关的电影情节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被试的英语作文中出现的中式英语更少。
4.续写的语言是否与文本协同?强度是否受文本类别或语言结构类别的影响?以及读后续写能否减少写作中的语言偏误?如王敏、王初明(2014,2015)在《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一文中描述的实验,实验以两个英语专业二年级的自然班为被试,给出两篇截去结尾的故事Chon和Charles,两篇材料均有中英两个版本,实验顺序如表3所示:
实验中,每位被试均完成了两篇续写,一篇读汉续英,一篇读英续英。实验结果表明,读英续英的偏误率更低,并且输入的英语语言即英文版阅读材料对被试在写作时的词汇、句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可见续写的语言与文本产生了协同效应且其强度与阅读材料是中文还是英文密切相关。
5.读后续写作为高考新题型的应用潜力(效度、信度)如何?如王初明、亓鲁霞(2013)从评分信度、评分量表、题型难度及共时效度这四個方面展开研究,检验读后续写作为测试题的可行性。被试为两个水平不同的高中里各自抽取的两个班的高三学生,测试内容分为阅读与写作两个板块,写作部分又分为读后续写和常规的书面表达,该实验对读后续写题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是肯定的。
目前进行过此类实证研究的被试除了以英语为二语的中国学生,还有以汉语为二语的留学生,小范围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值得深思的是,虽然读后续写已经成为浙江省的高考新题型之一,但是关于高中英语的读后续写教学研究大多停留在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者阅读能力、语言模仿能力和编故事能力(创造力)上,偶有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测评的文章。
四、研究前景
读后续写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其研究今后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
(一)理论研究先行,实证研究方兴未艾
目前,国内关于该研究的实证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个案或个别班级的研究观察上,应用范围不广泛,其可行性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行动研究来证明。比如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问题,即这样的临场模仿是不是能够将语言知识结构内化?再如,读后续写的材料难度如何控制,如何既要让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又要给予学习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或者,读后续写是否可以激发学习者写作兴趣?这些问题还有待外语教学研究者的进一步验证。
(二)符合国情,测试研究如日方升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国外语习得的国情是“听”“说”条件欠缺,“读” “写”条件充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读后续写的优势,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指导,设计测试题型,比如浙江省据此设计的高考新题型,胡洁元(2016)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第一版)》分析了读后续写试题的设计方案以及提高读后续写中协同效应的策略,从而得出读后续写研究不仅指向读后续写本身,而且指向有效学习策略的培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这一结论,可见读后续写在语言教学应用中有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以“续”促学,丰富教学研究
读后续写作为一种新方法已经陆续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预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成熟,“续”将会引领新一波教学改革,除了读后续写,外语教学还可以围绕“续”设计其他语言学习任务,见图一:
据此,王初明(2016)将“续作”大致分为九类:听后续说、视听续说、读后续说、对比续说、读后续写、听读续写、图文续写、对比续写以及读后续译。利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外语教学课堂更加丰富,还能使外语学习不受课堂限制,时间地点更加灵活,从而达到更显著的促学效果。“续作”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者选用不同的类型,比如,“听读续写”适用于外语初学者,帮助其增强语感,而“读后续译” “听后续说”或者“视听续说”等方法可最先应用于高校外语教学,“读后续译”即给学习者原文和截去后半段的译文,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译文风格提高双语翻译能力;“听后续说” “视听续说”则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TED Talks、CNN News等英语学习资源的传播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素材,学习者通过续写演讲稿或新闻稿等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本进一步提高不同语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以上方法也不是“续作”的全部,在实际外语教学中,还可以与更加开放的任务进行配合,比如“观后续演”,该方法让学习者接触剧本的写作和英语短剧表演,使学习者尽情释放想象力,同组同学也可以合作进行头脑风暴,相互纠错,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能力和语用能力。总而言之,无论是读后续写,还是在此基础上假设出的其他“续论”,都为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开辟了新视角,为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提供了新途径。
五、结语
作为一个新的外语教学方法,读后续写有着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外语教育领域,读后续写及由此引发的以“续”促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中高等外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虽然其实证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随着“使用的语言学”(usage-based linguistics)的崛起(Tyler,2010),读后续写定会顺应趋势,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Rergamon Press Ltd, 1989.
[2] Pickering,M.& S.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27):169-226.
[3] 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and 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5:235-253.
[4] Swain M & Lapkin S.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wo adolescent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working together[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3):
320-327.
[5] Tyler A.Usage-based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0(30:):270-291.
[6] Chen X.The Role of Chinese EFL LearnersText-based Interest in L2 Writing[D].廣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
[7] Wang,C & Wang,M.Effect of Alignment on L2 Written Prod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15(5):503-526.
[8] 胡洁元.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研究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11):1-5.
[9] 姜琳,陈锦.读后续写对英语写作语言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发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15(3):366-375.
[10] 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2-7.
[11] 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7-299.
[12] 王初明、亓鲁霞.读后续写题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707-718.
[13] 王初明.外语写长法[J].教学研究,2005(11):45-49.
[14] 王初明.以“续”促学[J].现代外语,2016(6):784-793.
[15] 王敏,王初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现代外语,2014(4):501-512.
[16] 王新知.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7(9):14-19.
[17]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18] 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