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书怡
摘 要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社会各种诱惑的增多,中学生厌学现象呈现出日益普遍的趋势。以中学生厌学问题为视角,阐述了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身角度分析了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克服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举措,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 中学生 厌学 举措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84
On the Problem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and
Countermeasures
BAO Shuyi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Experimental School, Xuzhou, Jiangsu 221011)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learning pressure and the increase of various temptations, the phenomen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is showing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tre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performanc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students. Finally, it gives the measures to overcome the wearine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has strong realistic relevance.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weariness; measures; school education
厌学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文化学习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中学生厌学的表现、成因,探寻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1 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厌学一般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中存在明显的畏难心理。中学生厌学现象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学习内驱力不足
《辞海》中对“内驱力”的解释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内驱力”通常与“动机”一词同义。学习动机是指个人意图愿望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不强,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远离学习;不愿意上课,即使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思想时常开小差,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部分同学上课时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纪律;学习上既不愿意动手也不动脑,以消极态度对待课堂或课后作业,学习成绩始终在低位徘徊。
1.2 学习意志不坚定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对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厌学的学生,学习中缺乏毅力,做事情没有持久性,难以忍受单调乏味的学习;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主动思考,遇难而退,畏难情绪严重;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逃避学习。
1.3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最终归宿,明确而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厌学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是在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压力下机械被动地应付学习;由于没有或很少体验到学习目标达成之后的喜悦,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2 中学生厌学成因分析
人并非生而厌学,造成部分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来自学生本人的主观因素。
2.1 家庭原因
家庭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养成和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甚理想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素质、能力、志趣等,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致使孩子难遂其愿,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产生强烈的忧虑感和挫败感。父母关系不和睦或家庭破裂,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情感孤独,内心缺乏安全感,难以专注于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父母勤于学习与工作的家庭,大多数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2.2 学校原因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受高一级学校单一性选拔机制的影响,我国现阶段中学教学多数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追求升学率,课程设置难度与份量不断加大,学生学业负担重,使得学生没有足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身兴趣、愛好或特长的需求及个性的发展。随着年龄及见识的增长,中学生比小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平等的对待,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尖子生,忽略学习成绩一般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致使这部分学生未得到同等的尊重与关爱,自尊心受挫,产生厌学情绪。endprint
2.3 社会原因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新型传媒手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Internet、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网络自媒体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也给正处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阶段的中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诱惑力,那些在学习中较少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很容易被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所吸引而难以自拔,放松了对学习的追求。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各个层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文化知识贬值,物质财富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因而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习持消极态度。
2.4 学生自身原因
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就会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或挫败感,从而滋生厌学思想。
由于不少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惰性大,意志力薄弱,学习中一旦受挫,就给自己找台阶,放纵惰性,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受社会新读书无用论或知识贬值论调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困惑与迷茫,缺乏学习内在的动机。有些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而多变,注意稳定性差,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长久性,当受到较强的外部因素引诱时,就会将学习兴趣转移到更具诱惑力的事情上去。某些中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自感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尽管付出不少努力,但很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对学习悲观失望。少部分中学生将自己学习成绩不佳错误归因于学校、老师、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而没有认真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3 克服中学生厌学的举措
中学生厌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与学生本人多方配合去解决。克服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核心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与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
3.1 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我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做事才会拥有持久的动力。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积极回应,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其智力劳动成果获得认可,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越多时,就会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产生“乐学”的积极心态。
3.2 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学习者具备顽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调查研究表明,成绩优异的学生除智能发展良好外,都具备自信和意志力顽强的品性,对做事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不会轻易放弃,而学习有障碍的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惰性,表现出意志薄弱。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生活或学习上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敢的品质。譬如,鼓励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计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加以完成;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3.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优秀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时间管理。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善于思考、务求甚解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二是要培养学生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保持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三是要培养学生按计划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有的放矢;四是要培养学生合理把握学習过程的习惯,学习过程包括听课、预习、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只有合理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传授以外,还应该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深入理解,梳理出每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增强记忆效果,应告诉学生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以避免遗忘的迅速发生;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应倡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眼看、耳听、口念等刺激大脑,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高学习成效。
3.4 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促进学生成长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挖掘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应改变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对于后进生,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把他们看成一无是处,要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及时鼓励,引导学生从自身点滴进步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3.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与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品,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抱有极大的信心与热情,能够在学习上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用自身极具魅力的人格与学生相处,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学生就会由衷地尊敬老师,进而对老师所教课程产生兴趣。美国心理学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时,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对教师的热爱和依赖感,使他们乐于接近教师,当然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白亮.论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其克服方法[J].社会心理科学,2016(10):39-41.
[2] 王琼,田澜.中学生厌学的师源性因素及其消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54-56.
[3] 张霁舒.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109-110.
[4] 李富英.谈学生厌学之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4+44.
[5] 刘文焕.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8):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