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梅
摘 要:当学生从80后变成90后,教师仍旧按照原来的教育方法施教是否还行得通?在第一线做了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现在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70后家长们,他们的教育理念能否适应时代的需要,他们的教育方式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吗?
关键词:家庭教育;沟通;自信
在与家长、学生无数次的沟通交流中,我有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双向地建立自信是良性沟通的开始
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会经常跟学生发生碰撞,偷查学生的聊天记录,站在门外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密切关注着孩子的回家时间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实质上是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自信。其实一味地担心、烦恼,对于解决问题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只能加剧矛盾的激化。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过度看管、小心提防,只会换来孩子在内心中对家长的看低,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认同,甚至是双方心灵距离的拉开。我们的家长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摔倒后再自己努力爬起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坎坷、挫折反而会促进人的成长。相信家长只要用心付出,学会尊重孩子,悉心关注他们的成长,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自然能从容应对,找到良策,因为我们对自己、对孩子都有足够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无往不胜。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请先认真地反思自己,弄清楚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自居,这样会在与孩子沟通时事先设置了障碍。然后去花心思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设计他们的成长。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何必非得千人一面呢?相信自己,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就有理由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二、不以爱的名义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
常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家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的不争气,打着“爱之深、责之切”的旗号,用近似简单粗暴的方式在解决问题。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的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们很委屈,他们在想:因为爱我,就可以伤害我吗?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我?他们自以为奏效的管教方式在我看来并不完美。孩子们的心里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家长并不尝试着去了解,即使了解也不会是全部,于是就简单地把自己的怒气直接发泄出去,很多时候孩子表面屈服,却不知已为日后的沟通设置了障碍。去年刚毕业的小东,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偏差,面对高考,他的母亲显得焦躁不安,于是两人经常发生“战争”。孩子母亲事业有成,受人尊敬,可是面对自己的孩子除了责骂似乎找不到更多沟通的渠道,孩子虽然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但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家长的“霸权主义”,矛盾不时爆发。其实,学习也好,成长也罢,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只有摸清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我对家长和孩子两方都提了建议,可不可以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呢,帮助对方脱离困境,从一个帮助者的角度出发,帮助对方了解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家长要真正知道孩子现在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若有心结,要选择好的切入点解开,若需要外力相助,要为孩子扫除后顾之忧。孩子也要对“新手”父母多一点包容,让他们及时知道哪些教育手段对自己已造成了伤害,怎样施教会使自己更容易接受。经过反复、耐心细致的沟通,现在的小东已是北京一所名校的大学生了,经过高考的历练,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家长都学到了很多。
三、长久地保持倾听者的姿态方显施教者的诚意与能力
良性的沟通是一切信任的开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去做就等于没有想,家长可以做得缺乏技巧,但真诚的态度是极其必要的。技巧可以后天弥补,只要足够用心。多研究些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多听听別人成功的经验。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过去。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们就在缩小与孩子的心灵距离,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孩子们喜欢的沟通方式不是发生问题时你的刨根问底,而是平时不经意间彼此的交流。放低姿态,不要以为他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就可以在他们面前不顾形象。经营自己的角色是有大学问的,请别对此掉以轻心。让我们的孩子仰视我们,我们不妨先蹲下身来,这样一来,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之前不曾发现的通向孩子心灵世界的道路。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无论身为师长的我们,还是可亲可爱的学生,抑或是辛苦付出的家长,每一种成长都是带着疼痛的,破茧成蝶,蚌病成珠。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重走一段青春路”,或许我们可以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阎实.重视家庭教育 培养良好品德[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4(13).
[2]刘建君.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4(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