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梁
摘 要:社会是开放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应该各有特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语文教学应该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语文课堂只有40分钟,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限制只能让语文教学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把目光锁定在高考的分数上,而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形式;合作
一、语文课评价多一些宽容,语文教师多一些精诚合作
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有一些弊病,诸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统一,工具性、人文性没有兼顾,文本研读与拓展延伸没有注意结合,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等等,其他细节上的弊病更是多如牛毛。满怀激情地上公开课的语文教师最后常常一声叹息。造成这种局面有如今语文课评价体系上的大环境的原因,也有语文教师文人相轻方面的原因。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自主招生语文试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语文的这一特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有语文课堂评价标准模糊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真心希望语文教师同仁少一些苛刻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关心,哪怕指责也应该是善意的、友好的,这样才可能增加语文教师的激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的关键是“点染”
英才的本质特点在于创新,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了做题机器,一切按照固定的模式来。每天七八个“40分钟”规规矩矩地“端坐”“恭听”,目光随着老师移動,脑子等着老师“灌注”,没有讨论,没有发问,没有思考,有的是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生活压抑,思想禁锢,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哪里还有创新性思维?英才应该是会学习、会创造的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生动活泼,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阵地。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点染”,即通过课堂点拨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情感,进而产生创作和创造的愿望和冲动。只要抛开功利思想,教师“点染”其实不难,一个精心的设计、一次精心批改的作文、一个趣闻轶事、一个机智的幽默等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热情的火种。
三、走出“题海”,走进“书山”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死啃书本、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语文特级教师李希贵曾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一周语文课本教学内容必须两节课学习完毕,其他语文课时间布置学生到阅览室读书。教师给学生开书目,学生自由选择,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写出读书笔记。该校学生不但高考语文成绩优秀,而且志向远大。
叶圣陶曾说语文“就学于课内,得济于课外”。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代高中生整天埋头“题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结果事与愿违。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后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选择思维发散点,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世界,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通过网络中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编写和利用,培养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睁开眼睛,打开耳朵,动手动脑,将课堂教学引向阅览室、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求异、求新的兴趣,将“封闭式”的语文教学转向“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师生角色交互易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深入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出面向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
四、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多样活动,诸如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国学知识比赛等。一次活动可能比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所学都要多。也可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文后,为了落实“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个教学目标,组织了一场“如何保护环境”的讨论。学生能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声情并茂地表现出他们对破坏环境现象的愤懑、请求和愿望。有的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加工,通过剧本的形式演绎出自己的观点;也有的学生能从自己所看到的环境污染现象去追本溯源,找到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组织学生交流发言时,学生异常踊跃。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效提高了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他们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过渡。
这就是我一个语文教师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和教学形式的思考,也是我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王勤.营造宽容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2]王志文.教育的适度与宽容[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