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型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10-27 13:45蒋玉宇邱丽颖邱玉宇滕丽萍夏淑芳王姗姗林毅黄巍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培养方式

蒋玉宇+邱丽颖+邱玉宇+滕丽萍+夏淑芳+王姗姗+林毅+黄巍

摘要:目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基于“能力教育”的观点,根据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分析护理人才创新能力的构成,让护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萌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实现创新梦想。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护理本科;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142-02

当前,老龄化社会给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期望有大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能在多个健康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目前比较完善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护理教育者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中缺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当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护理本科教育三大课程体系(基础医学、护理人文、护理学)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基础医学教育沿用的仍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护理专业,很多护理院校早期开设了护理人文、护理课程。但由于三大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实现内容的整合,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认同感的形成;护理人文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间的学科界限还存在,知识的片段化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在实践教育体系中重视护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大量的护理模拟教学用具和系统以技能操作训练、综合护理能力训练为主。临床实践基地也是根据护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来开辟的。创新实践教育和创新实践基地的缺乏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第三,护理毕业生的流失:由于本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突出,毕业后的职业价值优势不凸显,毕业生因对职业发展失去信心而离开护理岗位。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創新实践中发现其职业价值和职业发展的空间,从而认同护理专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指导,设定护理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当代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护理对象多元化的特点,结合学生认识学习规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设定了4级护理创新能力培养目标。1级:能应用基础医学知识在健康校园对健康人开展健康教育;2级:能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在社区、养老机构开展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或者能够发现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3级:能应用专业知识在社区、医院对患者的某个健康问题制定相关护理干预方案、实施、修正,或者提出改良护理干预中辅助用具的想法;4级:能通过自身的护理实践,实施护理干预方案,采集数据后进行分析,评价干预结果,或者将创新想法详细地表述及论证。

三、坚持“学生本位”教育理念,构建“三环交融、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式

(一)优化教学过程,奠定创新基础,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1.创新基础医学课程,人文与护理学课程内容整合。发掘课程间纵向序列的知识联系,加强课程间内容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突出护理特色,以基础医学知识在未来护理职业中的具体应用为线索,将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和相关护理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生理学和健康教育的内容整合,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将相关内容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在护理学课程中融入人文知识,强调人文关怀是护理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所有的护理实践。如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融入护理美学、护理礼仪,在健康评估课程的问诊教学过程中融入人际沟通的技巧,老年护理课程中融入部分护理伦理知识等。

2.以“理论+能力+创新引导”为特色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者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提出了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三维目标的实现。理论+能力+创新引导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教师科研、职业技能目标、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目标进行理论、能力、创新引导三个部分的课程设计。理论学时占50%~60%,能力模块占20%~30%,创新引导占20%。理论部分突出知识与职业工作结合。能力部分是利用案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案例按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学案例分类,其难度不同。旨在训练学生知识综合应用于职业的能力,每个案例学生都需开展相关伦理、社会方面的讨论。创新引导有课堂和课外延伸两个部分,由开展项目指导、项目设计、课外实施(学生应用知识开展和护理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课堂讨论分享、教师点评环节组成。

3.优化教学方法及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itt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带入课堂进行讲解、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临床案例设置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如课程理论部分采用Jitt教学,能力模块中案例学习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常用方法。形成性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达到了及时反馈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依托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孵育创新精神

国际交流项目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途径。在国际交流中,坚持互换合作并进的原则,构建互换—合作国际交流项目体系。利用专业创新实践平台,输出中国特色的护理项目,与海外合作方形成互换关系。另外借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特色优势,吸引海外师生携带项目、经费来华和我们共同开展专业创新实践训练。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入了动力,在促进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另外,海外的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丰富了学生创新实践的内容,提高了创新实践训练的水平,提升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孵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endprint

(三)创新实践教育体系,递进式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1.整合教学、科研、社会资源,搭建多元化实践教育平台。利用科研合作的单位发掘资源,利用国际交流的项目吸引资源,利用专业的社会服务特色整合资源。打造校园、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社会健康服务、老年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实践平台,为四级创新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提供实践场所。不仅让学生对专业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有感性认识,而且拓展学生在不同实践平台中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2.设计三层次四阶段的创新实践链,在实战中实现创新梦想。从3种护理对象(健康人、亚健康人、患者)3类实践场所(校园、社区等、医院)出发,构建1至4年级的递进式实践鏈,达到上述四级创新实践能力目标。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创新实践项目,但每年的创新实践内容相互衔接。学生实践从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实践逐步转化到疾病护理干预和效果评价,难度逐步增加,最终通过实习过程中创新实践的开展实现创新的目标。在整个的探索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四)实施“混合式双导师”制,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程护航

“混合式-双导师制”指护理教师参与基础医学课教学,公卫教师参与护理课,人文学院参与护理人文课。学生入学就有人生导师、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承担各级大创、毕业论文导师角色,还参与指导课堂延伸的创新实践和探究式实训,帮助学生在某个专题上的创新实践由浅入深,导师的各年级学生间又有传帮带关系。保证了课程延伸的创新活动内容和实践训练、各类大创、各类竞赛、社会服务的内容相互结合,学生在校4年内的创新能力培养全程由固定的导师负责,为学生创新实践的标志性成果产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孵化环境。

四、结语

可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系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式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仅推进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也推动了人才培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安富海,王鉴.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6,(1):47-54.

[2]刘晶晶.大学化学教学中运用Jitt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5,17(1):2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浅谈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