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模式与实践

2017-10-27 02:31王鸿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研究生改革

王鸿奇

摘要:随着高教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也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打破常规,结合国家研究生培养战略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做好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和经验推广,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本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状、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建设一流学科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改革措施,值得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235-03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投资机制逐步完善。但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研究生教育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基于此,我院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相关精神和学校研究生综合改革精神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了研究生综合改革探索和研究,旨在为全面提升我院研究生总体教育水平和质量提供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一)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

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同类型院校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动手能力强,一直以来备受用人单位和企业界的好评和肯定,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文献查找能力、文献研究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偏弱;通用能力方面,研究生抗挫折能力、做事情的耐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够强。同时科研成果产出低,就业质量不高,创新和创业能力偏弱。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采取可行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学科研究生生源现状

近年来,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生生源质量呈下降态势,生源结构呈现不平衡,三本院校报考我院研究生的比例在增加,普通本科院校生源报考数量在减少,虽数量趋于稳定,但质量呈下降趋势。另现阶段该学科研究生招生录取以全国研究生统考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复试形式单一,内容不能反映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笔试与复试的比例失衡等。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录取和选拔缺乏科学性,这都制约了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录取环节学校政策限制太死,学院层面缺少相应的自主选拔权力)。

(三)学科研究生学习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和动机一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致力于科研,追求真理的精神正在淡化,攻读研究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研究生阶段就像进入了就业缓冲期,两年或三年内就拿到了硕士学位文凭。教育质量评价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不善导致缺乏优秀导师,好的或坏的管理没有评价与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研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很多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迷茫,进而导致研究生无法沉淀下来静心学习。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指导双方主体责任缺失

在学习过程中研究生普遍缺乏超越导师、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被动性学习,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另外导师在培养学生独立创新、不迷信权威的思维习惯方面欠佳。

(二)教学模式方面

引导式教学发挥不够,导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方面做得不到位。导师答疑时间偏少,研究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做项目研究的时间不足。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比较端正,但教师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的认识不够。教师没有跨学科的背景,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难以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方面

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的选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隨意性,特别是在跨学科课程中,缺乏体现前沿性和启发性思维的学术讲座。课程体系中的学科课程规划和国防准备能力强,过于死板,缺乏弹性的课程结构,选修课设置跨学科不够。在新形势下,掌握传统教育体制单一化、知识化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组织方面

在实例与知识的结合方面欠缺,在教学内容方面缺少对原始文献和经典学术论文的研讨和解读,同时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应用实例和案例研究方面力度不足。缺乏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很难开展相关学科和类似学科的横向联系和知识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途径

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研究生培养这一学科的科学理念,把这些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改革实践。在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积极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原则,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建立内部质量保障(TQA)理论体系,在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改革:

(一)树立科学培养理念,明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定位和目标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学科调整,明确概念和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知识基础扎实,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有效应用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企业管理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能力。博士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工程、信息或技术等本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及前沿课题的研究能力,并有创新的研究成果,能胜任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企业、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endprint

(二)按照综合改革的思路修订培养方案

树立大学科意识,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去理解学科与学科间的关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通过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进行专业的动态调整,增强学科的交叉性。以课程模块化的方式对培养方案进行结构性优化,以充分体现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培养定位。从传统课程向整合性课程有序推进,以体现学科的交叉型和融合型。

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具有创新研究性、国际前沿性和科技先进性的课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增加专题类课程,引导研究导向型教学。

(三)淡化学科边界,尝试整合性课程的建设

综合课程摒弃了传统的“知识系统”,强调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强调横向知识体系,用于连接和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课程有机整合的方法和模式,鼓励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掌握基于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为更好地推进整合性课程在管理研究生中的培养,我们将有关联的若干个学科加以融合,设置了涉足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型课程,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国学与管理和创业管理等。同时尝试案例型模式——即以覆盖多个学科的综合教学案例作为授课工具,运用跨学科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案例型模式的整合性课程所运用的案例属于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案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的内容。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整合性课程所使用的案例内容可供多门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如战略管理课程可以从商业模式选择的角度入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从创业团队建设的角度着眼;市场营销课程可以从新产品供给侧的角度切入。

(四)注重建立科学、公平的生源选拔机制

注重面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公平性。因为追求科学是双重内容,重测和重评符合科学公正的要求,这直接关系到选拔人才的公平正义。公平性追求的是政策的透明性、程序的公正性、结果的公开性、监督机制的健全性,符合“科学价值自治”的要求。

将本科成绩单作为衡量考生学科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的重要依据,因为用本科院校竞争性水平这一概念来衡量学校之间在教学质量方面的差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去年开始,我们注重学生第一本科院校的质量,将本科期间取得的显著成绩和表现作为面试选拔的重要考核指标,以进一步提高面试的科学性。

(五)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全方位深入推进改革

利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尽可能地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用高水平的科研导师引导研究生。教师应广泛理解管理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教育管理专家”。另外要强化团队化教学意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可以合作开设课程(经济学课程已经尝试3人开设的模式进行了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其他课程已经逐步展开),在课堂中可以就自己学科的视角对问题进行解读,展示给学生不同视角的、丰富多彩的观点。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研究生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积极处理好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积极建立互惠性指导关系,充分调动双方的主动性,实现师生关系在发展中升华。

(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高校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现阶段,学科刚性阻碍了教研室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如何打破学科的藩篱,成为当前改革的难点。

学校在教师资源配置上仍然是以部门划分,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可以在不同的部门灵活配置;不同的学校,通过建立课程群,加强学科间的学术交流,鼓励不同學科的教学资源共享。

组建特色鲜明的导师团队,打破导师铁饭碗。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导师指导水平的重要依据。

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理论学习期间,每选一门课,要求读近百篇文献,跟踪学术前沿,找出问题到课上讨论。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02-15.

[2]屈琼斐.美国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45-49.

[3]周远清.我的教学改革情结[J].中国高教研究,2015,(9):1-3.

[4]杨天平.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1-11.

[5]楼雯.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的差距及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4-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研究生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改革创新(二)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瞧,那些改革推手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