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中理科教与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2017-10-21 03:46刘成刚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建议对策学习习惯教学方式

刘成刚

摘 要:青海省理科学业质量与内地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新课改以来,其差距也未见显著改观。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教师自身做起,注重习惯养成,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是提升青海学业质量的必经途径。

关键词:学业质量;学习习惯;教学方式;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6-0013-0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历史以来,青海省的学业质量与全国水平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在教育欠发达的西部也位列倒首。然而,青海省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很重。以义务教育为例,根据近几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青海省义务教育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小学课业负担却在全国监测的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中排第三。同时发现近几年来,省内不少地区有把部分初中毕业的“优质生”输送给外省培养的情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显示出了“省外”教师对“尖子生”学业成绩培养的极大成功。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值得今后继续观察和研究的问题即部分地区近两年高薪引进外省理科教师来本地包班,但从目前看却未见成效,无论是平时的统考还是高考,其单科平均成绩甚至比本地教师所教的学生都要低,并且在尖子生的培养方面,也未见有突出的表现。按常理来说,“引进教师”比“外培学生”更具有造血功能,可是为什么仅仅是培养的地点不同,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外地引进的教师除了来的时间短,可能未掌握学生的学情外,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制约青海理科学业质量提升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次研究的切入点是调查本区域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期找到其中的一些原因。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对象是县(区)级重点学校或重點班(入学成绩年级前30%)的理科高二、高三学生。调查区域为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县的第一高级中学。共发放试卷450份,回收450分,回收率100%,有效卷437份,有效率97.1%。其中男生206份,占47.1%,女生231份,占52.9%。为确保调查过程的严谨,课题组成员带着市教育局的介绍信,分赴被选学校进行实地发放人手一份的纸质问卷和机读卡,试卷统一编号、统一指导语,匿名填写,给足时间,当场完成当场收回。试卷包括单项选择14道,自由选项选择6道,问答题2道。单项选择题通过填写的机读卡,利用南昊光标阅读机统计,自由选项选择题采取人工统计的方式,问答题则着重归类整理多数人的看法。

问题分成三个方面:学习动力与毅力,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在正式测试之前,预先选取高二、高三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两次初测,根据测试情况,再对题目和题目选项做出调整,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限于篇幅,下面的统计中删去了原问卷中部分与本主题不太密切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兴趣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

当问及“维持本人理科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是什么”时,只有30.9%的学生回答是靠兴趣或成就感,而5.7%和67%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则分别来自教师的鼓励、外部压力和责任感,由此可见,兴趣不是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2.学生缺乏学习毅力,自觉性差

高一、高二取消了周六周日及寒暑假的学校补课,通过调查在此期间不能把一半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达77.1%,只有9.6%的学生能有效利用70%以上的时间;在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还有38.4%的学生,需要在教师严厉地督查下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调查是基于重点班(入学成绩年级前30%)学生而言的,对普通班来说,更是如此。可见,青海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还未养成,学生的学习毅力极其不足。

3.多数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必然影响自身的学习效率

当问及“在理科学习中你已养成以下哪些习惯”时,回答能养成专心听课习惯的占69%,及时记忆概念和规律的占36.2%,注重理解概念的占60.2%,总是用学科概念和规律思考问题,建构模型的占31.3%,认真审题的占46.5%,认真验算的占23.2%,及时订正 错题做记号的占31.8%。由此可见,除了自认为养成“专心听课习惯”和“注重理解概念习惯”的人数超过半数外,其他的基本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均未养成,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4.学生缺乏能力培养的意识和习惯,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

当问及“在问题已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你是否还会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时,学生的回答情况是:经常尝试的占8.5%,很少尝试的占80.3%,从不尝试的占11.2%。

当问及“在遇到复杂的理科问题时,你习惯于怎样”时,学生的回答情况是:坚持独立思考、不轻易放弃的占24.9%,没耐心,习惯查阅答案占41%,担心耽误时间,多数放弃的占33.6%。”

由此可见:学生缺乏能力培养的意识和习惯,这样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

5.学生缺乏认真对待实验的习惯,不利于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形成

当问及“在实验处理中,你能做到下列哪些方面”时,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能依据原理设计实验的占46.7%,用坐标纸认真作图的占45.1%,尊重事实,严格遵循读数规则,不拼凑数据的占48.9%,合理分析误差的占32.3%。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缺乏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不能及时的记忆知识,是因为违背了心理学的遗忘规律;不能认真验算并及时订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严谨态度;不坚持独立思考,是因为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能习惯用学科概念和规律思考问题,建构模型,是因为缺乏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不去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是因为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担心耽误时间,不去深入思考,是因为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思想依然阻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阻碍着学生潜能的发展,致使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学习品质未得到修养。因此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化,学生的学业质量反而下降了。endprint

可见,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与当今所提倡的“核心素养”也极不相符,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质量。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西宁市大通县和海东市平安区学生学习效果具有差异的问题上。两地虽然都有借力“外地教师”,但大通县的办班地点是在内地,而平安区的办班地点是在本地。外地办班,使得青海学生的学习习惯受到外地学习环境的感染,从而使好的学习习惯易于养成,而在本地办班则易受本地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的大环境影响,使得内地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施展。再加上内地教师缺乏循序渐进的意识,比较急功近利,故使得本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很难转变。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引进教师,但“外地办班”和“本地办班”的学业成绩目前仍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之一。

(二)教师方面

1.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陈旧,不利于学业的发展

在问及“理科课堂上,老师习惯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时,学生的回答情况是:满堂讲解的占48.5%,做有趣的实验的占9.6%,讲到难点时有停顿的占46.7%,有必要的学生讨论或探究的占48.3%,进行变式训练与一题多解的占44.9%,讲学科思维方法的占46.5%。由此可见,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多数理科教师知识本位、知识至上的教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陈旧。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必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2.不良的教学习惯是导致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之一

当问及“理科老师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不动脑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时,学生回答的情况是:认为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自己思考的少的占47.1%,认为作业布置后不反馈,久而久之养成了只管应付的占38.9%,认为作业量太大,忙于应付的占70.1%,认为是小学、初中养成的习惯的占22.4%。

当问及“是否有个别科目作业量长期过多,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均衡发展”时,回答“是”的占64.5%,回答“不是”占35.5%。

由此可见,在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不良习惯,例如满堂灌、题海战术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和学科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3.教师的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教育的需要,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当问及“理科老师在课堂中是否利用传感器等数字化实验仪器做实验”时,学生回答的情况是:从来没见老师用过的占50.6%,个别老师用过的占36.7%,每位教师都用过的占的1.8%,经常用的占11%。由此可见,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教师从未使用过数字化实验仪器,这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十分值得反思的问题。

以上结果表明: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十分陈旧,“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相违背。同时教师对“实验教学”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也不重视。正如访谈中学生所说:“几乎很多书本中的实验都是口头讲述的”,“老师讲课时,只是简单的陈述,并未对规律做详尽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故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

在现代化教学方面,超过一半的学生从未见过理科教师用传感器等数字化信息器材做实验,这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几年,青海省大力进行中小学标准信息化建设,对所有的项目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到位,资源配送到位,教学应用到位”。但多数教师和学生却都未曾用过信息化器材,这是十分值得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实验探究”是理科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故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无法升到一定的高度。

四、建议与对策

(一)教师率先示范,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这要从我们的教师自身找问题。教师是否做到了率先示范呢,是否善于在课堂中对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呢,是否对实验数据处理一丝不苟呢,是否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呢,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故青海要大力推进养成教育,以期彻底改善青海教育的学风和大环境。

(二)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着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而建构性学习必须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最为看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学习者独立、主动地发动、完成、反思、评估学习过程,进而自主调控以及改进学习过程。因此,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力,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坚定“为学而教”的理念。课堂上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不是“一言堂”“满堂灌”。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课堂教学还要突出学生“科学思维”这一核心要素,建立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动、学生主动”为主线的灵动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与质疑。同时关注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为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需要通过大脑的思考进行认知重组,并且相较于文科,理科需要更长时间的思考和感悟。为此理科课堂教学可视情适时地采取“停顿”教学方式,让学生感悟,使思维置于“岔道”上,从而达到主动发现问题的目的。

(三)对理科教师的培训要与时俱进,同时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革新

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革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落实,学校基本都配齐了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和白板设备,但目前教师用得还很少,其原因是不会用或不主动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作为理科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教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使教育供给发挥作用。同时也要通过行政手段,把“现代技术”的使用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更新,从而为提升学业质量提供保障。

(四)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

由学生日常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往往与真实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发生冲突,且前概念不易从头脑中剔除,而实验能突破这一困境。因此在进行理、化、生学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要注重实验的引入和情境的创设。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从而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进而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建或重建。

有趣的实验不仅可以渲染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奥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统筹协调好学生课外各科的学习时间,并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

有的教师,为了提升本学科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惜布置大量的作业以赢得自己科目的学习时间,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还因为课时所限,教师无力对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造成错误的东西不但得不到纠正,反而随着反复的练习得以加深,从而使学习出现“负效应”。同时也造成学生疲于应付,思考缺失,进而极易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 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学习力”也会下降。因此,学校要统筹协调好学生课外各科的作业和学习时间,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深度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效率。

同時学校也要改变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只看成绩,不看学生学习效率的情形。本研究认为正确的评价是在看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学生付出的少,成绩好,这才叫教学质量高,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那种不惜牺牲其他科目时间,以低效率赢得好成绩的教师不仅不予认可,学校还要干预,从而使教师切实在提高业务和教学能力上下功夫。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议对策学习习惯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