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润华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他们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形成,初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或者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仅仅把朗读看做一种技巧,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是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几年后仍然出现的为数众多的现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训练;课堂教学;现实意义;教学策略
1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1.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人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望着学生们那兴奋得通红的小脸和闪亮的眸子,我在心底热烈地为这位老师喝彩。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并不多见。
1.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1.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人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1.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珍惜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更添一腔爱国之志;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甜甜的泥土》,会感受母爱的深沉;朗读《变色龙》,会更加鄙视小人的无耻善变;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2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策略
2.1保证朗读的时间。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个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2坚持范读。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
2.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a发音正确清楚。
b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c輕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d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2.4朗读一定要与点拨精讲相结合。再好的朗读也绝对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一般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切入点。